济溪环保公益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2092|回复: 1

开问2015年

[复制链接]

207

主题

1941

回帖

2621

积分

荣誉会员

积分
2621

社区居民社区明星最爱沙发

QQ
发表于 2015-1-5 12:40: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天我们又一次向读者祝贺新年。洗掉过去一年的征尘,和你一起敞开心灵,重温过往。

2014年,我们记录了环保战线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他们用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坚强的脊梁,践行着中国环保精神的核心价值观;我们目睹了越来越多的普通公众和NGO组织加入环保公益行列,更理性、更科学地为守护青山绿水蓝天而努力;我们见证了越来越多80后、90后的新苗,加入环保大军,让环保有了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更强劲的时代脉搏。

我们要向那些心系环保关注民生的人鼓掌,为国家在过去一年所取得的成就大声喝彩。同时,我们也纪念一些小人物,当他们为了环保、为了公共利益,在夜色中默默奔走时,他们的光荣之路就是中国的大街小巷。

过去的一年,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的压力有万钧之重,环保的诉求已迫在眉睫。雾霾让人忧虑,水危机日益逼近,粮食安全告急,土壤治理待解……每一项内容都事关公民的基本福祉,牵动着每一颗火热跳动的心。面对民众越来越强烈的对碧水蓝天的渴望、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向往,我们必须深思,到底如何去做才能加快实现美好的中国梦。

只有把环境保护放在社会、历史的大背景之下来审视,我们才能深刻了解,环境保护之于中国社会、之于人类的重大意义。本期人物版特别策划,采访了环境相关领域的10位代表人物,与他们进行了一次真诚的对话,他们中间有环保NGO创业者、环境文学作家、环境宣教工作者、基层执法人员等,他们都心怀环保梦,并在各自的领域努力实践,他们代表着时代精神和历史矢量。我们向其发问,是想综合呈现环保在我们这个时代的状态和影响,寻求时代的环境问题解决之道。

同时,我们也在问自己,2015年人物版将呈现怎样的面貌?在每一个新年来临之际,这个问题都在我们的脑海萦绕。秉持着新闻应有的理想,关注着环保每一步可能的动向,我们真诚地希望从您那里获取更明确的方向。

这是2015年的伊始,新年的大幕已经拉开,行走的脚步已然四方。走在中国的大地上,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关注和报道那些在环境保护领域做出重要贡献、产生重大影响的人;我们将一如既往地记录和描写那些在基层环保战线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人。因为他们才是历史的大潮,而只有从大潮中存在的迷雾中的洞察者、茫然中的悲悯者、疼痛中的激昂者身上,我们才能找到这个时代前进的方向。



问一个环境宣教工作者

贾峰:提高传播度、影响力,使来自主流的、科学的声音更响亮

Q:在您看来,2014年环境宣教工作有哪些出彩的地方?

A:2014年,“创新”这个词,对我们来说已经成为日常工作的新常态。2014年年初,环境保护部宣教中心制定了打造中国宣教2.0的目标,希望改变传统的“我们说,别人听”的宣传方式,转向“沟通、传播、交流、互动”的新模式,在听取公众环保呼声、意见和主张的基础上,积极回应公众,并为环境问题或环境群体事件提供解决方案。比如我们邀请社科院、人民大学等权威机构,一起为四川什邡钼铜深加工项目引起的环境群体事件提供全面解决方案。

同时,我们丰富工作内容,拓展新的业务领域。最突出的是2013年年底向河北省人大提交了起草《河北省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条例》的建议,并委托我们起草条例草案,目前《河北省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条例》已被河北省人大常委会通过,已于今年1月1日生效。这是全国首部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地方立法,是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法治国家建设,推动科学立法、第三方立法理念的具体实践。对宣教工作的创新,既要做好传统宣教工作,又要参与理论研究和政策制定。最近,重庆市环保局也正式委托我们起草当地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条例,目前也取得了积极进展。

Q:当前开展宣教活动面临哪些挑战?

A:目前,以社交媒体为代表的自媒体正变得日益活跃和有影响力,某种意义上,这给了中国公众更多的表达机会,同时也使得某些问题变得众说纷纭,出现多种意见和不同主张,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社会稳定和问题解决。

面对层出不穷的新问题和错综复杂的舆论环境,环境宣教部门如何提高声音的传播度、影响力,使来自主流的、科学的声音更加响亮,特别需要探讨。

Q:2015年您有哪些期待?

A:希望公众对中国环境的关注能够从情感式的表达转向理性、负责任的参与,主动承担责任,因为每个人既是环境问题的受害者,也是环境问题的制造者。环境质量的改善需要社会每一个人理性地、扎扎实实地努力。

希望环境宣教部门能够继续创新工作方式,通过多种途径让信息更透明、更公开,通过不同渠道让公众表达意见,让个人选择更加理性,并通过个体相互引导,成为社会进步的主导力量。同时,探索和思考与媒体或社会组织开展更多合作,形成最大公约数,推动环保事业发展。



问一个基层环境执法者

张雷坤:“夹缝”中求生存,面临监管难、治理难和执法难

Q:作为基层环境执法人员,您最大的感触是什么?工作中面临哪些问题?

A:我们是最基层的县级环保局,工作具体、任务繁重,经常遭遇尴尬,为此常常自嘲,是在“夹缝”中求生存。

要说到工作中的困难,我总结为3点:监管难、治理难、执法难。监管方面,面对数量多而杂的中小企业,环境执法人员很难实现驻厂或日夜监管。一些环境意识差的企业负责人常常抓住我们监管工作中的“盲点”和“盲时”偷开偷排。治理方面,县里有实力的大型企业很少,大部分中小企业缺少资金,企业运营都需要到处贷款,哪里有钱去治理?更小的作坊式企业更不会主动去治理污染。至于执法难,是说环境保护是个系统工程,可工作中环保局总是摆脱不了唱“独角戏”,虽然强调多部门联合执法,但其实大多“兄弟部门”还是只管自己的事,比如建筑扬尘、汽车尾气治理等,难以形成合力。

Q:新修订环保法的实施,对于基层环保工作有哪些机遇和挑战?

A:新修订环保法实施对于工作开展确实有很大挑战。我们县级环保部门实行收支两条线,大部门执法人员工资自收自支,很难摆脱“养人收费、收费养人”的嫌疑。新《环保法》实施之后,对企业排污会形成强大的约束力,对排污费征收使用的追责规定,会让县级环保部门面临更大压力。同时,带来的机遇就是它的严,严格的法律条文,能得到企业的重视,这有利于以后环保工作的开展。



问一个环境新闻记者

谢丹:跳出环境领域看环境问题,做出更通透报道

Q:介绍一次2014年让你印象最深刻的采访。

A:印象最深的是我做的一篇雾霾治理对中国经济影响的报道,访谈了大量经济学家和环境学者,综合呈现了雾霾在农业、房地产业、医疗甚至养殖业等领域引发的新现象,以及目前初显的对资源分配、利益格局的影响。

这次报道让我开始跳出环境领域去看环境问题,之前,我们做环境报道,大多只是就环境而论环境。这种观点对视野的制约性越来越大。环境问题对社会和民众已经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环境要素正在融入到各行各业的业态中,环境报道也不应该只是单方面的专业领域的、小范围的报道。

Q:就你观察,2014年环境领域有哪些新变化?

A:2014年,环保领域有很多法律在收紧、标准在提高,执法的力度在加强、违法的成本也在加大,这些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比如排放标准提高之后,环保技术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企业对新技术的需求已经在市场上看到了效果。

Q:2015年,你对自己的工作有哪些设想?

A:做了5年记者,我一直做专业的环境报道,客观记录环境问题的发展演进。但目前越来越感觉到,环境问题应该从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和维度上来看。2015年,我希望自己在专注的基础上,能够跳出环境行业本身,跨领域、跨学科做出一些更通透的报道,如环境与政治、经济、文化甚至艺术、心理等,不仅关注有影响力的人,也能纳入更多公众,让公众参与讨论。



问一个公益基金执行人

刘慧莉:期待完善野生动物保护法

Q:2014年,工作开展过程中最难的事是什么?

A:筹款。与弱势群体帮扶相比,环境保护原本已经是公益领域中的边缘议题,而生物多样性保护跟环境健康等与人关联的议题相比,又有一重弱势。因此,让更多人感受到候鸟保护的重要意义,进而支持我们、支持中国的护鸟人,一直是我们在努力突破的难点。

Q:如果基金会此时能得到一笔大额资助,你最想投入哪个方面?

A:我们的项目重点在于建设全国护鸟网络,让普通人参与保护。无论是否在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保护都需要大大拓展公众参与的空间。因此,公众护鸟响应中心的机制建设,是我们最需要投入的方向。

Q:2015年,你有哪些期待?

A:最期待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完善。尤其是在滨海湿地保护、捕兽器的流通管控等方面,如果能有进一步的立法完善,将大大有利于候鸟的保护。



问一个博物旅行者

郑洋:延续博物旅行之路,举办更多环保活动

Q:与我们分享一下你平常的生活。

A:我是一位博物旅行爱好者,平常喜欢利用周末或假期时间,在山野间观察拍摄各种野生动植物。曾经持续关注过北京周边的野花,拍摄的种类有100多种,我还常常去延庆与河北赤城交界的大海坨地区,在开展观察活动的同时,也带领小伙伴一起捡拾垃圾。

Q:博物旅行带给你哪些改变?

A:博物旅行教会我如何去生活,它是有关大自然事物分类和宏观描述的学问,大到人文、历史,小到葡萄酒的制作、餐桌上的菜,都是博物学和博物旅行可能关注到的内容。它还让我拥有了一个健康的身体,同时开阔了眼界。

Q:2015年,你希望身处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A:2015年,我将延续博物旅行之路,举办更多环保活动,让更多人加入到我们当中。



问一个环境文学先行者

徐刚:环境文学领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Q:2014年,您都完成了哪些作品?

A:2014年,我一直在修改《中国森林文化史》,从自然环境的角度带领大家重新认识中华文化的源头。人是在草木的环境中劳动创造的,求得生存的同时创造了文化,产生了诗歌。所以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带有诗性的,但今天诗性的意味正越来越淡薄。所以,我写这本书,其中一个目的就是追溯我们文化的源头,重新彰显中华文化中诗性的一面。

Q:您如何评价2014年环境文学创作?

A:当一个作家为了金钱而写作的时候,是这个作家的悲哀;当很多作家为了金钱而写作的时候,是这个时代的悲哀。中国的文化需要一个文艺复兴的过程,我个人只能在环境文学或者与环境文学类似的文化中,才能看到一点点文艺复兴的苗头。2014年,我看到了环境文学领域很多新的文章、作品,从内心来说非常欣慰。我们可以期待,环境文学所闪现的星星之火,在将来的某一天,可以形成燎原之势。

Q:2015年,您有哪些创作计划?

A:最重要的是把《中国森林文化史》修改好。这本书阐明了我的某些观点,那就是我们的环境文学不能只表扬好人好事,这不是环境文学的主旨,而应该是对环境的思考。对环境的思考就是对人与自然的思考,对人与自然的思考就是对生存的思考。对生存的思考不仅仅是对人类生存的思考,还伴随着对陪伴人类亿万年的万类万物的思考。这个万类万物包括植物和动物,人类只有与万类万物一起繁荣、生长,和谐共处的时候,才能体现出生命的广大和美丽。环境文学的本质是诗和哲学,我希望自己的文字是带有诗性和哲学的。同时希望,从事环境文学写作的朋友们,多读读诗经,那是我们精神和思想的来源与宝藏。



问一个竹乐团创建者

王巍:以音乐的形式传承和表达传统生态文化

Q:2014年让您最有成就感的事是什么?

A:最有成就感的要属2014年世界环境日,竹乐团在国家大剧院举办了“绿韵”竹乐器展,200多件世界竹乐器在1200平方米的展厅展出了20多天,还有各种互动讲演、试奏体验,吸引了很多国内外观众。

古语云,“宁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既是对竹子精神、气节的肯定与推崇,也表达了对美好环境的追求。每次演出之前,我们都会以文字、图像的方式介绍竹子和竹文化,还展示各种奇异的竹子,如实心竹、斑竹、紫竹。作为文艺工作者,能够以音乐的形式传承和表达传统生态文化、竹音乐、竹艺术,非常欣慰。

Q:2014年一个让您流泪的场景?

A:2014年4月,我们在我国台湾地区演出时与观众互动,没想到观众上台后直接从我手里抢过话筒表达对竹乐团的喜爱,对竹乐的欣赏。可以说,中华民族同根同缘的情感,在竹乐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种共鸣只有音乐人才能深刻地体会到,因为只有频率完全相同才能一起振动,才能发出相同的声音。竹乐团在台湾的演出效果,超出了我们其他国内外的演出,也达到了我们去台湾的目的,那就是文化的交流、感情的加深。

Q:2015年,对于竹乐团,对于自己,您有哪些期待?

A:竹乐团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环保生态理念的一张绿名片。我们正在准备争取5月在意大利米兰世博会的演出,同时也准备参加国内的各类竹艺术节。目前,新的乐器正在制作过程中,新的节目也在排练中,如和西洋乐器小提琴合作演奏中国经典曲目《梁祝》。

2015年,我们将更加努力把竹乐团做得更好,使舞台艺术更加丰满,演出范围更加广阔,以更多彩的艺术形式、更高的演出质量回馈观众。



问一个环保纪录片拍摄者

王久良:计划有了,怎么唤醒公众的意识?

Q:你的2014与以往有什么不同?

A:4年来,我一直在做《塑料王国》项目的调研与创作,终于在2014年将它推出,内容主要针对各国废旧塑料进口到中国,以粗放的方式被处理,继而引发部分地方环境严重污染的事实。

Q:如果拥有一项超能力,最想改变的是什么?为什么?

A:最想改变人心。影片拍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不被理解。利益相关方也就算了,连很多环境恶化地区的受害者也对我保持沉默。这让我十分困惑,废旧塑料明明产生了污染,还去否认它,背后的原因其实非常可怕,这彰显了对利益的追求、对权力的屈从、对资本的畏惧,已经让一些人越来越麻木、懦弱、自私以及明哲保身。我想通过纪实影像的方式来改变公众的思想,因为基本的伦理不能丢,我们提倡通过劳动获得财富,但不能以伤害别人、有损公益为前提。

Q:2015年,你有哪些计划?

A:计划都很具体。一是继续《塑料王国》的后续工作,参与问题的解决。具体可能从国外入手,将洋垃圾污染的事实呈现给垃圾输出国,唤醒他们的意识和行动,一起治理和改善。二是开展新的拍摄项目《超级市场》,以垃圾问题为载体剖析当下的消费主义生活以及全球化的资本生产。



问一个公共空间营造者

霍伟亚:通过努力,利用产品和服务实现自负盈亏

Q:回顾2014,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A:印象最深刻的是环保公共空间鸿芷从1.0升级到了2.0,实现自负盈亏的可能性更大了,与公众的联系更贴切了。2014年,鸿芷做了200多场活动,其中一半左右是环保主题,经营收入与规模基本符合自己年初时的设想,但鸿芷公共空间的社会影响以及大家对鸿芷的支持,远远超出自己的预期,效果更好。

Q:如果让你选一个2014年环保领域的文化现象,你会选什么?

A:从我的角度来说,不管是环保公益基金会还是NGO组织,都在积极地与公众建立联系。因此,我们看到,不管是小众的筹款还是公开的传播,环保基金会和NGO组织语言更加大众化,话题也与热点紧密结合,比如阿拉善SEE基金会就借用了网络流行语,创造了自己的版本“雾霾治理哪家强?卫蓝基金等你抢”,十分吸引大众的注意力。

Q:2015年,有什么愿望?

A:希望鸿芷可以通过努力,利用产品和服务实现自负盈亏。



问一个80后环保NGO创业者

尹杭:既然选择,那就对所做的事情负责

Q:2014年,你离开山水创办环保组织雪境,为什么会自己创业?

A:我一直问自己,未来我在环保领域怎样发展?思索的答案是我希望能不断突破,在自己专注的领域更擅长。之前在山水时我一直关注人兽冲突,心里一直有个疑惑,那就是这种介入对当地民众已有的自然认知是否造成了干扰?影响有哪些?影响是好是坏?而在青海,注册的民间环保机构并不多,所以,我想在关注人兽冲突的基础上,放眼于人兽关系、人物关系做一些研究。

Q:创业后有没有力不从心的地方?

A:目前,组织在筹资方面不是很理想,而且我们的团队很年轻。

Q:会放弃吗?

A:没想过放弃。如果开展不顺利可以缓着做。创业这半年多来,虽然有一点点难熬,但从进入民政厅注册那一天开始,我就明白,要对所做的事情负责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越来越强烈。

Q:2015年,你对这个组织和自己有什么期望?

A:我希望一起创业的伙伴能找到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且期望自己能支持到他们。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收起 理由
love--summer + 2

查看全部评分

127

主题

2477

回帖

25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5982

社区居民忠实会员最爱沙发社区明星在线持久荣誉溪友

QQ
发表于 2015-1-5 15:44:06 | 显示全部楼层
内容不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济溪 ( 京ICP备17053947号-1 )

GMT+8, 2024-5-14 08:53 , Processed in 0.039202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