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发自云南大学的信
王愉
梁老师,您好!
现在离第一次给您写信,已经整整过去了三年。不知您是否还记得三年前在翠湖畔捡垃圾的一群大学生,是否还记得在云大校园里有一个学生社团——唤青社。在这里,我想和你说说我三年来的成长。
我很庆幸能在刚刚迈进大学的时候就认识了您。从听了您的讲座后,我就下决心终生献身于环保事 业。 开始,我们的想法很简单: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于是,有了我们捡垃圾的开始。在坚持了近半 年后,我们产生了很多困惑。
那一段时间,正是翠湖的旺季,大批游人涌向翠湖喂红嘴鸥,塑料袋扔得满地都是,风一吹,倒成了塑料袋与海鸥齐飞的情景。我们拎着垃圾筐捡过不到十米,地上又脏了,甚至倒垃圾的速度都赶不上捡 的速度。 后来在捡垃圾的时候听到的一段对话,大大地启发了我们。
那是一对游公园的母女,母亲见我们捡垃圾很辛苦,就教育孩子要讲究卫生,不能乱扔垃圾。天真的 女孩问母亲:“妈妈,姐姐她什么时候能捡完”?母亲回答她:“等到别人都不乱扔的时候他们就能捡完”!这使我想起您当时说过,自然之友的工作很大程度上是教育青年一代。我想我们也是受您影响而 自发起来保护环境的,我们为什么不能再影响其他人呢?
于是,我们开始筹建我们自己的组织——唤青社。在章程里,我们写下的宗旨就是:“宣传和倡导 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我本人也被选举为首届会长。我做了一年,加上前期工作,仅不过一年半的时间。可以说,想做的事远远比做了的事多,没做成的事远远远比做成的事多。但回想我们的初衷,的确起 到了宣传和自我教育的作用。
在我离任的时候,唤青社已由最初的四人发展到一百多人。很多会员都在身体力行的体现着环保的精神。更值得一说的是,在这样的社团里,人与人的关系相当融恰,大家都以对大自然的至真、至善精神相处着。
后来我辞去了所有职务,但仍然参与社团工作,就这样又过了一年。在社庆两周年时,我们一批老理事相聚。这时我们的条件已经改善了不少。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在校内校外获得帮助已不是难事,组织活动响应的同学也很多,活动也打开一定的局面。
在此时,我们却觉得没做的事情还很多,我们为自己的家园做到的还太少,最早的几个理事凑到一块儿,都说还想在毕业前再干点事。尽管我们之中没有一个人还担任任何职务,我们却始终以社团主人 翁的身份在工作。
受一位绿色朋友的启发,我们决定组织一次类似绿色营的暑期活动,而且是采用完全绿色的方式— —骑自行车。活动涉及云南大多数地、州。
活动一提出,就遇到了重重障碍(我不知道唐老师的绿色营一开始有没有那么大的阻力),学校领导、团委先是反对,后来又以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对待我们——他们以为我们肯定做不成。有的同学也退缩了,认为困难太大了。可是后来我们还是克服了各种困难,顶住了压力。现在想来,确实有股少年不服输 的精神在里面。
赞助经费落实了,学校领导的工作做通了,团委又找我们去谈话(他们是我们的直接管理部门,照云大的规定,大型活动无团委批准是不能组织的),要求我们减少路线,特别强调不要去滇西北。其实,我 们最想去的就是滇西北,这多少是受绿色营的影响。
经过一番周旋,我们终于得到了支持。学校从社会实践的经费中拨给我们两万元,但我们却只能支 配一万元。原来承诺赞助的一个企业临时变卦,我们又陷入了新的难题中。本想再找一家单位赞助,无奈 时间也来不及了。这时,昆明的另外两个民间环保组织知道了我们的情况,及时地援助我们15,000元。
尽管这样,我们的经费还是有很大的缺口。我们只好放弃了很多装备,自行车的档次也降了降,参加的队员又各凑了500元。您也许没想到,我们这次活动的所有经费还不足 80,000元。而我们的单程行程就超过了8,000公里。
当然,我们沿途得到了各地的很多支持。确切地说,是当地用公款款待了我们。或是派车载我们到乡下,或者是派向导陪着我们进丛林。否则,我们每人每天生活费预算还不到30元,真不知怎能完成活动。 有的线路(如西北线)还在途中得到当地企业的赞助,有的饭店免费给我们提供食宿。我想,我们能获 得如此多的支持,一方面是环保意识在广大群众中已有觉醒;另一方面是别人被我们的精神所感动。
我们遇到的另一个困难是对队员的挑选。我们是在全校范围内选队员,从200多人中挑 30人。为了能挑选合适的队员,也为了给活动作好准备,我们邀 请校内外专家就环保、生物资源开发、全省农林基本情况、自然保护区现状、社会调查、各地社会经济情况等内容,举办了十多场讲座,组织了多次讨论会,同时,进行了两个月的体能训练。最后才进行挑选, 选出的队员均具备较好的综合素质。
但是在活动中,有的队员暴露出性格方面的一些缺点,还是为活动的开展造成很多不愉快的遗憾。在这一点上,我想各种组织的活动都是难以完全避免的,只不过我们社团阅历太浅,因此表现比较突出。但是有一点我们深感欣慰,在每个分队中,最能挑重担,表现出极大责任心的人,都是唤青社会员。很多 会员不能参加活动,依然为活动作出了很多贡献。
在从前,我们就希望能够帮助其他学校建立环保学生组织,一直都没有契机。这次活动,我们也是出于这种考虑,为带动云南其它高校建立环保社团,吸收了外校的三名同学参加。回来后,有两名同学果然 在各自的学校开始筹备社团。
到11月,云南省又有了两个环保社团,它们是:云南农业大学的绿野社和云南工业大学建工学院的和谐社。到下学期时机再成熟些,我们三个社团就可以联合展开活动了。
我还想给您谈谈我假期参加活动的一些体会。我原来是一心想去德钦,后来还是服从分配,去了东南线。沿途经过红河州、文山州的很多地方,经过了四个较大的湖泊(抚仙、星云、杞麓、异龙)。这些地 区,是云南开发相对较早,人口密集的地区,自然环境破坏相当严重,水土流失面积超过百分之五十,人 与自然关系相当紧张,很多贫困的少数民族同胞生活在自然条件相当恶劣的山上。
我们还在途中见到瑶族妇女在烧山,很多陡峭的山脊上依然在种粮食、菠萝。至少,在近一个月的活 动中,我懂得什么是不可持续发展。
我深深地感慨,很多地方,不,应该说绝大多数地方,缺人才、科技、教育,更缺意识、信息。可是 当我们在屏边这个贫困县时,热情的团委书记向我们敬酒并说:“希望你们毕业后到屏边来工作”。我们竟无言以对。我们不敢承诺,更不敢把青春抛洒给这片热土,以及红土地上这群热情的人们。我深深地惭 愧。
更令我很内疚的是,我们在此行的终点站——麻栗坡县时,我们承诺一定要为这个贫困的山城,这个 为整个内地的稳定做出过十多年牺牲的地方做点事情,可是至今,我们依然什么也没有做成。回来后的 两个多月里,我无数次梦见自己回到麻栗坡,梦见自己在攀登老山。
梁老师,我现在已面临毕业。我没有勇气把自己投身到最贫穷落后的地方去,尽管我很愧疚,但我还 是放不下大城市里的亲情、友情和生活方式。对此,我非常矛盾。
但是,在经过这一段之后,我的心情在喧闹的都市里宁静下来了。我放弃了考研,决定去当一名小学教师,从小学教育中去实现我的绿色梦想。
在这里,又要给您讲另外一件事。本学期唤青社与昆明市的武成小学联合搞活动,我们还承担了该校四年级环境课教学任务,我也教了一个班。我们在那边教课纯粹是义务,而且是利用我们的课余时间。 但是几个同学都非常认真。现在我们正配合他们学校在搞“减卡救树”活动,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假日环保小分队,利用周末搞一些活动。
由于上这门课没有现成的教材,您当年赠我们的《地球家园》就成了我们的主要参考书,几个同学轮着使用。而我常常给同学讲里面的故事。孩子都缠着我借书或让我帮着买书。我找了很多大书店都没有 买到。不知您那里还能不能帮我们买到。唤青社很多会员也都想买这本书。 我们唤青社想成为“自然之友”的集体会员,我本人也想成为会员,但不知怎样 申请,有什么要求。希望能得到您的答复。 恳切地盼望您的来信或来电话,祝您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99年12月7日于昆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