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溪环保公益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1753|回复: 0

推荐一篇文章,增强大家信心

[复制链接]

364

主题

654

回帖

156万

积分

太平洋

积分
1566199

原创大师奖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07-6-23 00:02: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现代社会,青年对成年人的“反哺”几乎是全方位的,不仅涉及到文化的表层,如流行时尚和新器物,甚至也影响到成年人价值观的判断和生活方式的选择等,“文化反哺”正逐渐成为现代社会生活充满魅力的组成部分。

文化反哺:新时期青年文化的社会功能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生工作部 王凡

  一、“文化反哺”的实质及成因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马格利特·米德在其《文化与承诺》一书中提出,人类社会存在三种代际文化,即长辈楷模文化、同辈楷模文化、晚辈楷模文化。在长辈楷模文化中,长辈是少年儿童的行为、技能、知识和道德的楷模,少年儿童的成长主要得益于向长辈学习。在同辈楷模文化中,不论是成人还是儿童都向同辈学习,同辈之间构成彼此的楷模。在晚辈文化中,除了少数儿童要向长辈学习外,长辈同时也向晚辈学习,因为晚辈在许多方面优于长辈。我国学者周晓红教授首先从文化传递的角度,将年轻一代把知识文化等传授给年长一代的现象称之为“文化反哺”,并对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所谓“文化反哺”,是指“在疾速的文化变迁时代,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文化吸收的过程”。[1]其实质是青年文化对成人文化的积极、主动影响过程。从社会学角度看,“文化反哺”是一个“反向社会化”的过程,即传统受教育者对教育者反过来施加影响,向他们传授社会知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一种自下而上的社会化过程。[2]在现代社会,青年对成年人的“反哺”几乎是全方位的,不仅涉及到文化的表层,如流行时尚和新器物,甚至也影响到成年人价值观的判断和生活方式的选择等,“文化反哺”正逐渐成为现代社会生活充满魅力的组成部分。
  在传统社会,由于社会的相对封闭,文化的延续更多是采取代代相传、言传身教的方式,少年儿童往往只是单向地从长辈那里学习生存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这里,个人的威信和权威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长辈对晚辈有着不容挑战的权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长辈无法继续向晚辈提供符合时代要求的全部的知识、技能和生活方式,晚辈们只能根据自己的切身经历创造,并以在新的环境中先行一步的同辈人为效仿的榜样,于是文化的传承便由“长辈楷模文化”时期进入了“同辈楷模文化”时期。这种传递方式,对老一辈来说,则面临着先前行为方式的丧失和绝对权威的否定。随着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巨变,人类已将自己熟知的世界抛在后面,开始生活在一个完全陌生的新时代。在新时代中,代表未来的是晚辈,而不再是他们的父辈和祖辈。正如米德所描述的,即使在不久前,老一代仍可毫无愧色地训导年轻一代:“你们该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我曾年轻过,而你却未老过。”但现在的年轻一代却理直气壮地回答:“在今天这个世界上,我是年轻的,而你们却从未年轻过,并且永远不可能再年轻。”于是,米德申明:“真正的交流应该是一种对话”,参与对话的双方地位虽然是平等的,但他们对未来所具有的意义却完全不同。在这场对话中应该虚心接受教益的是年长的一代。米德从人类文化学的角度所揭示的这种文化传递方式的变化规律,对于我们如何认识教育对象,把握教育主客体的时代内涵,提供了颇有前沿意义的启示。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对世界打开了自己的大门,主动投身到全球化的浪潮中,并在资本、技术、商品和人力的全球化重组进程中找准了自己的坐标和比较优势。与此同时,知识和文化的传播方式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中,年轻一代的社会化模式从以往的那种“线形社会化模式”转变为“网状社会化模式”。在线性社会化模式中,年轻人的文化影响来源和途径主要是家庭、学校,即“社会化制度”;但在网状社会化模式中,互联网、电视媒体、广告和购物中心等则成为新增的文化影响来源和途径。以互联网和大众媒体为代表的新的社会化制度,在量和质两方面都与传统的社会化制度不同:从量的方面看,父辈们的知识在互联网和大众传媒面前显得如同“沧海之一粟”,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从质的方面看,互联网和大众媒体所传播的往往是最为流行、时髦和前卫的理念和知识,而父辈们由于知识的局限或工作繁忙,无暇跟踪网上的时尚和前卫观念,这就更使互联网等媒体所传播的观念和知识与父辈们所教导的观念和知识产生了反差。这样“传统”与“前卫”的对立,便不可避免地通过“代沟”而呈现出来。与此同时,同辈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也前所未有的加大了。这一切无情地稀释了父辈们的“行为模特”和“知识英雄”色彩,削弱了他们的文化权威,导致了“文化反哺”现象。
  现代社会“文化反哺”现象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和社会变迁加剧,青少年对新事物的敏感反应和较高的接受能力;二是同辈群体的交往互动使青少年获得各种新观念、新知识;三是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为青少年提供了一种较为宽松、民主的文化氛围,尊重青少年主体性,重视青少年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大环境日益形成;四是现代化的发达的信息网络使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增多,信息占有量增大,从而使他们处于新技术的领先地位、新观念的引领地位、新规则的制定地位,强有力地影响、“反哺”成年人的价值观与行为规范。
  综观改革开放20多年的历史,时时可感受到青年文化反哺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推动。青年的价值观、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乃至语言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虽然开始常常不为社会所理解,不可避免地带来某些非议,但它却悄悄地影响着成人文化。许多时尚、观念、行为都是先由青年付诸行动,然后才慢慢扩展、影响到成年人,逐渐被他们接纳,成为社会主流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有人把青年文化反哺视为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具有“颠覆性的意义”,不知不觉之间,将我们社会中原本是教化者和被教化者的关系倒了个个儿,上一代不再是绝对权威,下一代的选择吸收能力与创造能力,让上一代有意无意地受到影响,并在潜移默化中向下一代学习。

  二、青年“文化反哺”的社会功能

  (一)青年“文化反哺”有利于缓和代际隔阂。代际隔阂又称“代沟”,是指由于时代和环境条件的急剧变化,基本社会化的进程发生中断或模式发生转型,从而导致不同代人之间在社会的拥有方面以及价值观念、行为取向的选择方面所出现的差异、隔阂及至冲突的社会现象。它是时代变革的产物,是变革与传统的对立在代际关系上的反映,“变革越迅速、越彻底,代沟越明显、越激烈”。[3]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及大规模的文化变迁运动,代沟现象在我们生活中日益明显、普遍。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城市居民中的代沟表现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拥有的知识或能力”、“目标追求”、“拥有的地位或经验”等五个方面。[4]要缓和代际隔阂,就要减少两代人之间在认识、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上的差异。这一方面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引导,使他们能正确地理解上代人;另一方面上代人也要用积极的态度来对待晚辈的“反哺”,要承认和接受青少年亚文化中的合理内容和成分,并加以积极的倡导,使之为多数社会成员所接受,成为主流文化的一部分,从而缩小代际之间的差异,增加代际之间的相互认同,缓和代际隔阂。“文化反哺”实质上是一个文化选择和替代的过程,它既是文化同化的过程,又是文化异质化的过程。社会文化的进步取决于社会的理性选择,正是青年文化的选择、过滤和不断创新机制才促使了社会的不断进步。
  (二)青年“文化反哺”有利于打破成人业已形成的思维定势,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现代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社会,人们需要终身社会化。成年人的知识结构整体性较强,经验成分较大,呈现比较明显的一元化结构,因此比较稳定。但由于成年人受传统知识、经验、观念、习惯和固有的思维方式的束缚,因此对新事物的接受、适应能力较差,易于保守,对新事物的排他性较强。面对急速变迁的社会,他们时有一种失落感、沮丧感和不适应感。而通过“文化反哺”,成年人从晚辈那里获得了广泛的、大量的新的知识、信息和技能,这不但开阔了他们的眼界,启迪了他们的思维,开拓了他们的思路,也提高了他们在急剧变化的社会中从容应对的胆量和能力,为他们能继续站在时代的前列,充当社会的中坚,引领历史潮流创造了有利条件。例如,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广大青少年同电脑结下了“天生的”亲缘关系,他们从四通八达的互联网上获得了许多前所未有的知识和信息,真可谓如鱼得水。而对于大多数成年人来说,由于电脑操作需要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英文基础,这就使许多父母力不从心。无可争议的是,当今青年具有电脑语言使用上的优势,基本上垄断了对互联网及其信息的“话语权力”。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当前在我国的9400万网民中,18~30岁的占75%,而35岁以上的网民只有6%。在网络社会中,由于青少年处于新技术的领先地位、新观念的引领地位、新规则的制定地位,他们就可以凭借其在技术与心理上的优势,强有力地影响、反哺成人的价值观与行为规范,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青年“文化反哺”有利于激发青少年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和力量。传统社会的单向社会化,过分强调了个人对长辈、权威的服从,致使年轻一代缺乏独立意识和创新精神。现代社会的文化反哺,使广大青年人认识到他们不只是从长辈那里接受现存的传统文化,还应有自己的认识、见解、思考和创造,并能够影响成年人,使成年人向年轻人学习。这就给年轻人以自信、知识和力量,也激发了他们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主动承担起承前启后、开创未来的历史重任。如今以知识为中心的信息社会,越来越要求人具有强健的体魄,开放敏捷的思维方式,善于接受新事物,有预见未来发展的创新能力,这就打破了过去那种由资历代表的经验传递模式,代之以开拓创新精神。因为文化的积累,不仅是同质文化在数量上的增加,更重要的是人类新文化的创造。这就意味着一些旧的、不符合时代要求的“文化遗产”要抛弃,另一些文化新质补充进来。而这些正好与青年人的长处相吻合,使得青年文化在未来社会中占据得天独厚的优势。未来社会对青年头脑的需要、依赖程度将越来越强,青年将成为未来社会的“过滤器”和“创造体”。

  三、青年文化反哺的发展趋势及引导

  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当今青年文化“反哺”呈现出若干新的发展趋势。
  (一)现代社会青年“文化反哺”呈现出全球化趋势。在全球化条件下,各国青年文化交流日益增多,互动性增强,跨国界青年生活方式的快速流动与扩散,逐渐引起世界范围内以及整个国家和人民生活方式的趋同。特别是在消费方式上,今天的青年人穿的是同样的T恤衫和牛仔裤,看的是同样的电影,听的是同样的“CD”。“耐克”、“皮尔·卡丹”等名牌系列为他们所悉知和认同,“可口可乐”、“麦当劳”、“肯德基”为他们所钟情。商品虽然仅仅是一种消费符号,但它却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观念和习惯。这些商品在迅速“征服”青年一代后,又通过青年的发散性辐射,强有力地影响着成人的生活世界,新的生活方式也逐渐被成人所认同、尝试并喜爱。在价值观念方面,全球化促进了青年价值观的趋同之势。据报道,美国DMB机构调查了全球26个国家的年龄在15~16岁的6500名高中生,发现无论国度、种族、文化,全球青少年的价值观差异在缩小。青年价值观的趋同化引起了全球价值观的趋同,人们的价值观开始呈现国际化趋势。
  (二)现代社会青年“文化反哺”的影响力呈扩张之势。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青年文化反哺的影响力正逐步扩张。从深度上讲,它不仅影响到成人的“文化表层”,如新器物和日常行为层面,而且逐渐触及到成人的“灵魂深处”,即价值观层面,开始影响他们对事物的好坏、是非的价值判断。从广度上讲,影响是全方位的,吃、穿、用、住、行等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人都受到青年的“指点”。从速度上看,青年“文化反哺”的实效性得到很大提升,“反哺”不再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内化过程,而是在现代化的工具、手段的辅助下,短时间内就对成人造成震撼力,促使其自主地去适应青年人的文化生活。同时又体现在成年人对青年的“反哺”敏感性增强,其反应速度明显快于以前的各个时期,青年文化流行与扩散几乎同时引起成人尤其是思想较为活跃、开放、民主的成人的认同与效仿。随着“反哺”广度的扩展、深度的加深、速度的加快,“反哺”的强度与影响力大大扩张。
  (三)现代社会青年“文化反哺”已由对抗性方式转为非对抗性方式。据较早研究“代沟”现象的美国人类学家杰费里·戈若在1948年出版的《美国人:一项国民性研究》中提到,由于迁徙到新的环境中,美国的父辈丧失了欧洲的父辈所具有的权威性,他们常遭到更能适应新生活的儿子的排斥。我国社会学家费孝通在《生育制度》一书中也描绘了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由于新旧两种文化的冲突所引起的亲代与子代间的冲突:“子女可以时常觉得父母的过分干涉,没有道理,甚至感到压迫,父母是代表着吃人的礼教。在父母看来,子女不能体恤他们,倔强,不肯顺服;进而觉得是悖逆,不孝,大逆不道的孽障。”尤其是60年代中,欧美青年出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失望,掀起了席卷半个世纪的青年运动,更是加剧了西方世界的代际矛盾与冲突,他们之间的冲突已从亲子关系的领域拓展到社会经济、政治、社会制度以及职业群体领域。然而在当代社会,由于社会变迁异常迅速,此时青年人对成人的影响采取的则是温和的、个体的、非对抗的方式。一方面因为现代青年人从小在民主、平等的环境中成长,他们善于用民主的方式解决问题和冲突,亲子关系较为融洽;另一方面现代社会成年人能明确地认识到青年的有利影响,因此能够心平气和地接受这种影响。尽管两代人之间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上存在着分歧与差异,但这种分歧与差异并不是绝对的,他们毕竟同时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他们之间“无论是多么深的沟,最下面总是两边相连的,不然便不是沟而是分成两半了。”[5]这样的认识,不仅对我们科学地理解“代沟”现象极有益处,而且也为两代人的相互理解、相互对话和倾听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我们在看到青年“文化反哺”现象对社会发展具有一定推动力和促进作用的同时,也应当看到青年文化是一种社会亚文化,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特殊的文化类型。由于青年人正处于“狂飙突起”、充满内部危机时期,始终处于人生发展与社会变革的聚焦点,社会矛盾在他们身上得到最集中的体现:生物性与社会性的矛盾,独立与归属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继承与创新的矛盾,等等。因此,在青年文化层面上不可避免地表现为对主流文化的一定“偏离”,以及对主流文化的批判和改造,正是这种“叛逆”特征,及时提醒社会主导价值作出某种反应,对青年亚文化进行正确的引导,加强对青年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和国家的关系,使其主动承担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重任。
  青年人思想活跃,接受、吸收、掌握新的科学技术知识的能力较强,具有适应未来社会高节奏、高知识、高智能、高速变化的优势。但由于青年人阅历浅,社会经验欠缺,特别是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社会,对各种信息的选择、过滤能力较差,分析鉴别能力不强,因而容易受到不良的、错误的信息的影响;有的青年整天沉溺于网络及手机短信之中,成为“甲壳虫”或“胶囊式人”,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如果青年人将这种文化“反哺”于他人,势必干扰和破坏社会主流文化的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成年人,尤其是青年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强对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分析方法和正确的评价标准,提高对网络文化的鉴别、判断和选择能力。
  在市场经济和现代化潮流的影响下,现代青年的价值观趋于求真务实,他们不再热衷于假、大、空的高调,逐渐转向重实效、重现实、重知识能力,关注现实的生活和物质利益。但由于他们过分看重金钱、权力,尤其在消费上盲目追求高消费,过分讲求时髦,从众攀比心理严重,这些都反映了青年在价值观上的非理性、不成熟性、不稳定性。这就要求成年人特别是家长、学校对青年加以正确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消费观。
  总之,青年“文化反哺”是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它一方面要求成年人必须正确地看待青年文化,以积极、开放的心态,主动接受、适应青年文化;另一方面要求成年人特别是家长、学校及青年教育工作者对青年亚文化进行积极引导,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等途径帮助他们克服其中反文化、负文化倾向,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青年文化,从而促进现代青年文化反哺正面效应的充分发挥,促进两代人的协同进步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当然,青年文化反哺的能力从根本上说是在社会文化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社会实践中获得的,社会文化的发展、成熟程度决定了青年文化反哺的发展、成熟水平,只有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持续发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谐发展,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和促进青年文化的全面发展,使青年“文化反哺”的社会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注:

  [1]周晓红:《试论当代中国青年文化反哺的意义》,《青年界》1988年创刊号
  [2]周晓红:《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62页
  [3]周怡:《传统与代沟——兼析“孝”、“中庸”在代际关系中的正负两面性》,《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第2期
  [4]周怡:《代沟现象的社会学研究》,《社会学研究》1994年第4期
  [5]金克木:《代沟的底层》,《读书》1989年第6期
撒播绿色希望 绿色行者工作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济溪 ( 京ICP备17053947号-1 )

GMT+8, 2024-11-24 17:32 , Processed in 0.03323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