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溪环保公益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5118|回复: 1

武汉市水资源状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9-11 11: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武汉水务http://www.whwater.gov.cn/whwater/info/showArticle.jsp?id=1921

一、武汉市基本水情

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1251毫米,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7169亿立方米,其中过境江河客水7122亿立方米,本地产主水47亿立方米。

全市5km以上的河流共165条,境内总长2166.4km,河网密度为 0.256km/km2;河道水面面积471.31 km2,河道水面率(水面面积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比例)为5.57%。

全市共有大小湖泊166个,湖泊水域面积779.56平方公里(跨界的湖泊只计算武汉市内的面积),占全市水域面积的36.8%,其中中心城区湖泊38个。在全市湖泊中,面积在3.33平方公里以上的有31个。武汉市最大的湖泊梁子湖(跨行政区湖泊,在武汉市内面积158.7平方公里)。中心城区最大湖泊是东湖,也是全国最大的城中湖,面积33 平方公里。

全市有大、中、小型水库273处,承雨面积850.76平方公里,其中大型水库3座,中型水库6座。总库容9.2536亿立方米。

全市水域总面积2117.6平方公里,占武汉市国土面积的25.01%。

二、2004年武汉市水环境基本情况

(一)水质状况

按《武汉市水功能区划》,全市境内水域划分一级水功能区177个,其中划分二级水功能区62个。据2004年对其中60个水功能区实施水质监测其结果显示:有22个水功能区现状水质达到或优于其水质管理目标,达标率为36.7%。其中江河的10个水功能区全部达标,达标率为100%;湖泊的41个水功能区有5个达标,达标率为12.2%;水库的9个水功能区有7个达标,达标率为77.8%。

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单因子评价法,2004年全市10条主要江河水质较好,其中水质达到Ⅱ类的河流有金水、滠水、举水、沙河等4条,占40%;水质达到Ⅲ类的江河有长江、汉江、东荆河、通顺河和倒水等5条,占50%;水质劣于Ⅲ类的河流是府河李家墩下游河段,占10%。

2004年我市湖泊水质状况基本稳定,对65个主要湖泊监测情况表明:水质达到Ⅱ类标准的湖泊有2个,占3.1%;水质达到Ⅲ类标准的湖泊有8个,占12.3%;水质达到Ⅳ类标准的湖泊有14个,占21.5%;水质未达到Ⅳ类的湖泊有41个,占63.1%。

对65个湖泊的营养化状态进行年度评价,结果显示:1个湖泊呈贫营养化,占监测湖泊数的1.54%,26个湖泊呈中营养化,占监测湖泊数的40%;有11个湖泊呈轻度富营养化,占16.92%,16个湖泊呈中度富营养化,占24.62%,11个湖泊呈重度富营养化,占16.92%。

全市九座大、中型水库分布于黄陂、新洲两区,其中水质达Ⅱ类的有泥河、三姑井、院基寺、巴山、矿山等5座中型水库,占监测水库数的55.6%;水质达Ⅲ类的有梅店、夏家寺、道观河、少潭河等4座水库,占44.4%。

2004年,武汉市中心城区九个水厂供水水源地水质良好,年度水质评价结果为: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9.5%,好于2003年。其中沌口水厂水源地水质达到Ⅲ类标准,其余八个供水水源地水质均符合Ⅱ类标准;汉南等六个远城区年取水量大于80万立方米的八处饮用供水水源地的水质年度评价全部达到Ⅱ类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4848-93地下水质量标准评价。2004年,武汉市地下水质量相对稳定,能满足一般用水要求。影响水质的关键项目有铁、锰、氨氮、砷、总硬度及亚硝酸盐等。

目前主城区有五座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污水处理能力为58万t/d,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21.4%,全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0.4%。

全市共有540个排污口,其中长江45个,汉江15个,其它分布在中小河流、水库、湖泊周边。目前东湖、西湖、北湖、机器荡子、菱角湖、小南湖、张毕湖、莲花湖、紫阳湖、四美塘等湖泊基本实现了截污。

武汉市水土流失面积为1311.99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15.5%,其中轻度水土流失面积785.89km2,中度水土流失面积414.03 km2,强度水土流失面积110.46 km2,极强度水土流失面积1.61 km2。土壤侵蚀类型主要为水力侵蚀,水土流失主要发生于黄陂、新洲、江夏、蔡甸、洪山等区境内的山丘区,全市年土壤侵蚀量423.84万t/a,侵蚀模数为3308t/(km2.a)。

(二) 滨江环境整治

武汉市汉口江滩防洪及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始于2001年3月,工程分三期实施,建成后的汉口江滩,集城市防洪、景观、旅游、休闲、体育健身为一体,以绿色为基调、亲水为主题、地域文化为底蕴,构成一幅人与自然高度和谐、城市与江河相互融合的风景长卷。

2004年汉口江滩一、二期实现贯通,同年喜获国家鲁班奖。2004年启动并建成武昌江滩三期工程。武昌江滩防洪及环境整治三期工程位于长江右岸,从新生路至武北0号闸口,全长2409米,工程由防水墙实体观江平台和13万平方米江滩景观区等组成,工程在保留亲水、休闲、健身等功能的同时,更凸现生态景观特色。

(三) 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2004年全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持续保持较好态势,已建污水处理厂规模达58万吨/日,在建污水处理厂规模达126万吨/日。三金潭、黄家湖、龙王嘴(扩建)、汉西、沙湖(三期)等5座污水处理厂施工图设计及招投标工作已完成,全面进入施工阶段。其中三金潭污水处理厂场地整平工程完成80%,桩基工程开工;黄家湖污水处理厂场地整平工程完工,桩基工程完成43%;龙王嘴污水处理厂扩建主体工程完工,管网配套建设完成80%,汉西片管网配套建设完成60%,汉阳片管网配套建设完成40%;汉西污水处理厂土建工程已开工;沙湖污水处理厂改扩建二沉池主体工程基本完工,生物池主体工程完成70%。汉阳南太子湖污水处理厂土建工程基本完工。二郎庙污水处理厂管网配套建设基本完工。汤逊湖污水处理厂管网收集配套工程开始建设,滨湖路、长飞南路、火炬东路等四条道路排水管网工程全部完工,共铺设Φ300-Φ800污水管14公里。

(四) 湖泊治理与保护

2004年加强了湖泊保护工作。查处11起违法填湖案件,依法拆除了落雁岛等6家水上餐馆设施共1988平方米。

2004年加强了对东湖等重要湖泊治理的探索和研究,入湖排污口截污工程和湖泊水环境整治向纵深推进。完成了假肢厂排水工程、水果湖西北面排污口的截污工程、东湖宾馆截污工程。东湖宾馆污水全部通过市政污水收集系统进入武昌沙湖、二郎庙污水处理厂处理,结束了半个世纪以来其生活污水直排入湖的历史。庙湖整治、水果湖底泥清淤工程进展顺利,水果湖环保清淤实施后,水质发黑发臭的状况已有较好改善。

东西湖区凸现滨湖特色,打通径河西湖、走马岭湖、柏泉连通湖三湖,形成一个总面积达3.8万亩、平均水深2.5米的新湖区。

2004年南湖水环境综合治理有序推进,入湖污水量、排污口数、排水管网现状等前期调查工作已完成,初步治理方案已制订。北湖水环境整治启动,武钢主厂区污水源和武钢自备电厂污水源被列入重点整治范围。

汤逊湖水环境整治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整治工作于6月启动,共有52个建设项目被列入整治目标。先后有27个项目申请了环评,其中11个项目已开始建设污水处理站。取缔了周边5家餐馆,11处项目因选址不符合环保要求被责令停止建设。

湖泊改造再添新景观。机器荡子改造为喷泉公园,占地198亩,湖泊面积175亩。综合改造一期工程于2004年12月10日竣工,改造后的喷泉公园呈现古朴自然幽静的风貌,成为广大市民观光、休闲娱乐的场所。

东湖、西湖、北湖(江汉区)、机器荡子、菱角湖、小南湖、张毕湖、莲花湖、紫阳湖、四美塘、水果湖、月湖、汤湖、三角湖、换子湖等15个湖泊已建成为风景旅游区和滨湖公园。主城区滨江滨湖地带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游览休闲场所。

(五) 排水设施建设与港渠整治

2004年起,“883”计划推出了一项惠民“重头戏”——社区排水管网改造。对全市406个社区排水设施进行维护改造。其中2004年完成改造排水管网179公里,检查排水井1.5万座,新建、改建化粪池363座,路面恢复1.675万平方米,疏捞排水管道650公里,解决污水漫溢800余处,社区的排水设施体系和功能得到恢复和提高,惠及近120万市民。2005年计划完成改造管道196公里,疏捞管道700公里。

为满足排水需要,提升环境功能,2004年启动了沙湖港水环境综合整治示范工程;长港明渠、汉阳夹河2号明渠、机场河明改暗工程、卓豹路、汉阳拦江路等一批排水配套工程也已完成。

启动雄楚大街尾水等排水工程,2004年完成了三弓段、和平大道等95项小型排水设施维护改造项目。对全市48座排渍泵站进行了维护改造。启动市郊15处大中型排涝泵站改造工程,年内完成了5处泵站电气设备更新、27台套主机组改造。青菱河、巡司河完成疏捞7.8万余立方米,疏浚扩挖东西湖径河主港3.6公里。

2004年城郊大型泵站累计开机5.5万台时,累计排水量达16.4亿立方米。

(六) 湿地保护

我市已建立蔡甸区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新洲区涨渡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4.04万公顷。启动编制《武汉市湿地资源调查与湿地保护规划》,并完成初稿。

涨渡湖被列为世界自然基金会长江项目示范点,通过替代产业,灌江纳苗与生态恢复等措施,恢复长江与湖泊的生态与水文联系,推动小流域综合管理、防洪减灾及恢复生物多样性。涨渡湖湿地水面面积40平方公里,集水面积680平方公里,湿地内生态系统较好,风景秀丽,常年在此栖息的鸟类众多,有48种;湿地湖泊碧波荡漾,有鱼类62种。

三、水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武汉市水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是主城区湖泊富营养化、汉江“水华”、湖泊萎缩及局部地下水超采,具体分析如下:

(一)湖泊富营养化

生产和生活废、污水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河流、湖泊,是导致地表水体受到污染的直接原因。湖泊水体流动性差,水循环周期长,湖泊水质的恶化状况更加突出。有关部门近几年的监测表明,武汉市主城区大多数湖泊水质类别为Ⅳ类或Ⅴ类。水体中的主要污染物有总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等。根据2004年中心城区27个湖泊水质抽样监测结果统计,总氮超标率为42.1%,总磷超标率为37.3%,五日生化需氧量超标率为22%,高锰酸盐指数超标率为20%。这些物质在水体中的含量偏高导致湖泊呈营养化。

按评价标准,属重营养化的湖泊有:东湖、北湖、严西湖、南湖、野芷湖、沙湖、龙阳湖、墨水湖、南太子湖、西北湖等。

呈中营养化的湖泊有:严东湖、汤逊湖及夏家寺水库等。

湖泊营养化使水体混浊、透明度降低、氧含量不足,影响水生动、植物正常生长。

(二)汉江“水华”

水华也是水体富营养化而引起的一种现象。汉江水华系水体中硅藻大量繁殖,使水体呈褐色,有异味,影响到人们对水的正常使用。

1992年2月中旬,汉江潜江至武汉段首次发生“水华”。1998年2月底至3月中旬,汉江第二次发生“水华”,江段向上延伸至沙洋。2000年2月中旬至3月上旬,汉江潜江至武汉段发生第三次“水华”,历时40多天,是“水华”历时最长的一次。2003年1月底至2月初汉江下游发生第四次 “水华”现象。影响范围从湖北钟祥至汉江口河段,影响河长约为400km,影响范围较1992、2000年广。汉江在1992、1998、2000及2003年4次发生“水华”现象。众所周知,“水华”通常发生于水库、湖泊及近海等水流相对滞缓的水体,在象汉江这样的河流上多次发生“水华”国内少有,国际上也不多见。丹江口自七十年代初建成投入运行后,改变了汉江中下游的水文情势,至今已有30年,但汉江中下游的“水华”现象在前20年从未发生,而集中发生在后10年,表明近年来汉江的污染已发展到了相当严重程度。汉江“水华”不是偶然现象,它不仅仅影响本市供水,更说明汉江下游江段水环境在逐渐恶化,水体自净能力、稀释功能正在衰减,水生态功能已经到了十分脆弱的地步。

(三)湖泊萎缩

统计资料显示,上世纪50年代初,武汉市主城区尚有湖泊59个,水面面积273平方公里,2004年统计湖泊数量仅为38个,水面面积约122平方公里,数量减少30%,水面面积减少了55%。

以近郊的汤逊湖为例,上世纪50年代水面面积56.9平方公里,80年代初减至36.6平方公里,面积约减少36%。目前的面积约33.4平方公里,与上世纪80年代比较,减少8.7%。

一些在上世纪80年代面积为0.1~0.6平方公里的小湖,如晒湖、内沙湖、西湖、北湖、静湖等,现状面积已减缩至0.05~0.2平方公里,平均减少了50%~70%。

根据对全市30多个显著萎缩湖泊的统计,1950年至今,湖泊面积平均每年减少13.74平方公里,蓄水容积平均每年减少2070万立方米。

上世纪50年代~80年代,武汉市围垦面积(含开辟渔池)在万亩以上的湖泊有汤逊湖、南湖、北太子湖、梁子湖、豹澥湖、斧头湖、鲁湖、东湖(蔡甸)、西湖(蔡甸)、小奓湖、武湖、后湖(黄陂)、涨渡湖、东西湖、银莲湖等15个。其中梁子湖(跨市)、斧头湖(跨市)、武湖、涨渡湖、东西湖围垦面积在10万亩以上。

武汉市湖泊萎缩十分严重,造成生态环境问题比较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蓄水调节功能减弱,产生滞涝灾害的机会增多,受灾程度增加,加重了防洪排涝压力。二是水体、水面大幅减少后,纳污净化能力衰退甚至丧失,加速了湖泊水质恶化。三是湖泊水面萎缩,改变了本市原有的自然环境特性,特别是水生类动植物、水禽等的生存环境受到破坏,其种类和数量大量减少。

(四)局部地下水超采

据《武汉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对地下水现状利用情况的调查评价,目前,武汉市局部地下水超采区有东西湖啤酒厂、黄陂滠口、刘店等地方。

东西湖啤酒厂开采区面积有22.12km2,有开采井26眼,日开采量2000-3000m3,开采量是可开采量的1.5倍。由于长期过量开采,使水源地地下水位逐年下降,漏斗不断扩大,由最初(1985年)12km2至目前已扩大到22km2的区域水位降落漏斗,部份地段含水层由承压转为无压状态,且有疏干的趋势。

滠口开采区位于滠口镇政府所在地附近,面积约10.5km2,有开采井13眼,日开采量4500m3,开采量是可开采量的7.1倍,水源地地下水位逐年下降,降落漏斗呈逐年扩大趋势。

黄陂刘店开采区面积有6.3km2,有开采井11眼。日开采量4570m3,开采量是可开采量的3.1倍,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形成约6km2的降落漏斗。

造成局部地下超采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必要的基础水文地质资料和技术指导,在开采中存在盲目开采现象,随意凿井开采地下水,水井分布过密不合理等。

四、水环境保护规划

武汉市自2002年开始启动水环境保护规划。,在全面规划,综合治理;

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科技进步,系统管理;突出特色,持续发展的原则下规划近期目标为2010年前城市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趋势要基本得到控制;逐步修复河湖的水生态环境,达到如下标准:

(一)水体水质

确保饮用水源区水质全面符合国家标准要求,主城区内主要湖泊水质均按现状水质提高一个等级标准,长江、汉江水质不劣于现状,府河中下游水质达到国家Ⅳ类标准;第二区域水体水质达到水功能区划要求;第三区域水体水质保持现状。

(二)城市污水处理

建立和完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加快改变污水直接入江、入湖状况,所有入湖污水截流进入污水收集系统。到2010年城市污水管网完善率达到50%以上,污水处理率达到70%以上,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9%。

(三)滨水区建设

完成主城区水体滨水区建设规划,按控制线实行有效管理,完成两江四岸、重要湖泊及港渠周边环境建设,充分展现滨江滨湖特色,提高城市亲水性和水体滨水空间共享性。完成重点镇及旅游风景区滨水区域环境建设。

(四)水系网络

对主要大港、大渠进行整治,形成发达的水系网络,实现相关水系、湖泊及江河的有机联系。

(五)水环境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各级水环境管理机构和相应的管理机制,健全管理法规、政策;初步形成监控网络系统,建立水环境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水环境的实时、动态管理;培养一支能适应水环境管理需求的执法队伍。

远期目标到2020年,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水环境功能区全面达标, 城市水环境质量得到全面改善,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水资源和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武汉市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把武汉市建设成为“水宁、水丰、水活、水净、水美”,江河湖泊水景观交相辉映,蓝天碧水与绿色城市相互融合,水城和谐的滨水生态城市。

五、水环境管理保障

水环境问题是经济活动外部性的产物,这就决定了水环境管理必须以政府为主体,由政府加以引导和调控,政府通过建设和完善法律法规、行政监管及资金筹措三个主要方面,同时加强水环境的监控手段和力度,构筑水环境管理保障体系,从而达到有效保护、合理利用水环境的目的。今后市水务局将在职责范围内做好以下几方面管理工作。

(一)水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建设

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新情况的不断出现,水环境的治理与保护必将越来越复杂,涉及的面也将愈来愈多。因此,应不断充实和完善各项法规制度,搞好城市水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的动态建设,以做到有法可依、依法行政、违法必究,使武汉市水环境保护治理工作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目前,国家及地方关于水环境保护的法规制度建设虽有一定基础,但还不甚完备。针对现状,在可预见的情况下,将尽快制定和细化执行性法律规范,如《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实施细则》、《武汉市排水条例实施细则》,《武汉市水库管理办法》、《武汉市城市湖泊经营管理办法》等。

(二)水环境管理的行政监管保障体系建设

一是深化规划,明确监管范围,加大监管力度。在水环境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根据水体区域、功能等特点,综合考虑经济因素和形势要求以及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分别制定控制性详细规划或建设性详规。

二是加强巡查和执法。建立和健全保护水环境的执法制度,加强对湖泊的巡查,实行执法责任制,责任到人。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其它有关执法部门建立执法巡查制度,加强对水体经常性管理,发现填占、侵害的行为,及时加以处理。

三是与水产等其他部门一起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湖泊水库等水体过度养殖、大量投放鱼饲料也是造成水体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调整湖泊水库周边的产业结构,逐步减少直至取消经营性养殖及网箱养殖,以自然放养取而代之。

四是加强舆论宣传及监督。广泛利用电视、电台等方式,深入宣传水环境治理与保护有关法律、法规、制度。集中宣传与常年宣传相结合,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在主要街道、旅游景观区制作固定宣传栏,及时发布有关水环境保护工作信息;加大对各级领导干部、广大人民群众、大中小学生的宣传教育力度,增强水环境保护意识;加强舆论监督,表彰水环境保护先进典型,揭露违法行为,动员公众参与,鼓励信访举报,使水环境保护深入人心,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

五是加强重点日常保护作业

水面保洁措施。水行政主管部门要监督水体管理责任单位加强水面保洁措施,确保水面常年无漂浮物,所有湖泊、港渠、水库禁止船舶、单位和个人随意向水域排放粪便,倾倒垃圾,扔弃动物尸体等。使用岸线水域的单位严格执行陆域沿岸单位环境卫生门前责任制。

游船限制措施。禁止在中心城区湖泊行驶船舶使用汽油、柴油等易污染水体的燃料。限制该类船舶在水库中的运营,严禁不符合环保要求的游船航行。

(三)水环境管理的资金保障体系建设

为改善水环境现状,保证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良性水生态环境持久地支撑经济社会的发展,应加强水环境资金的投入,建立适应水环境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的水环境资金政策法规体系,使得水环境治理与保护工作得到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四)数字水环境管理系统建设

武汉市数字水环境管理系统的核心是建立武汉市水环境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并在此基础上整合、应用各种水环境信息资源,实施深度开发和应用,为水环境的保护和水资源的利用提供多方面的信息保障。数字水环境管理系统的建设在武汉市水环境治理与保护规划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武汉市数字水环境管理系统的总体结构分为数据采集、通讯与网络、数据库、应用与辅助决策四个主体部分组成。

今后武汉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将严格按照《水环境规划》的有关要求,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感谢各位对我市水务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二○○五年六月十七日

88

主题

1173

回帖

7104

积分

北冰洋

积分
7104

认知组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07-9-11 19:24:05 | 显示全部楼层
湿地保护?我就看见开发呀开发...建两三个保护区就叫保护湿地了?....
等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济溪 ( 京ICP备17053947号-1 )

GMT+8, 2025-7-19 07:20 , Processed in 0.03299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