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溪环保公益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2337|回复: 3

洪 湖 观 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0-10 10:42: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张 昆 仑

    在一个难得晴朗的冬日,我们一行3人在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高级工程师卢山的陪同下,乘坐快艇来到了洪湖湿地保护核心区观鸟。
    核心区有一条长千余米的观鸟步道,沿着这条步道,人们的视线可以触及远处的水鸟栖息区。卢山说:“通过拆围、物种恢复等措施,洪湖水清了、鱼多了、大雁回归了、鸳鸯落脚了、连天鹅、白鹳这些稀客也迷上洪湖了。”

    刚步入观鸟步道,就听得“嘎嘎”、“哦哦”、“叽叽”、“喳喳”的鸟鸣声,鸣声上下,此起彼伏。,听着这悦耳的和弦似的鸟鸣声,我们兴奋不己。卢山用手朝前方浅水处指了指说:“你们看!”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白色的湖鸥、苍鹭占据了一大片湖 面,起起落落忙个不停,翱翔之际,若流风回雪,轻盈飘逸;反嘴鹬来来回回在浅滩上走,用向上弯的细长嘴一下一下在泥里挑,忙碌又不失轻松愉快;几十只鹭鹚立在保护区的栏杆上,俨然仪仗队一般岿然不动;最有趣的要数琵琶形长嘴的白琵鹭,到水里觅食时,一张硕大的嘴巴忽左忽右点点甩甩,很有节奏。
     野鸭在距离观鸟步道稍远一些的地方。肉眼看去黑压压一片,像枯莲蓬壳漂浮在金线跳荡的湖面。卢山把带来的望远镜递给我,我通过望远镜望去,品种还真不少,有头部墨绿色的,这大概就是我们常说的青头了。有头部留有黑褐色披肩发的,有赤颈的,有肚子棕红色的,最显眼要数肩披红色“绶带”的那种,色泽耀眼,美丽至极。由于初次观鸟,很难叫出其名称,我看比俗话说“九雁十八鸭”不会少到哪去。
    在鸭群旁还有几十只悠闲游弋的大雁,这些大雁有的仿佛闲庭信步,有的不时扎下头从水里夹起些草根,其中有一只大雁远离雁群,寂寞的浮在湖面,或许是长途跋涉的疲乏,或许在思念旅途中失去的情侣。据卢山介绍,大雁对爱情是最忠贞的,若失去配偶,便终身不再配偶,甚至绝食自尽。听他这么一介绍,我不免对这只孤雁有些同情和担心起来。
     正在我们兴致勃勃观看时,从我们头顶呼啦啦飞过一群体态较大的鸟队,大约有十多只。卢山望着飞过的鸟队高兴叫了起来:“你们机会真好!快看,东方白鹳,国家珍稀……”卢山话未说完,这群白鹳就落脚在了离我们不太远的滩涂上。
    白鹳们为自己觅到这样一块“风水宝地”高兴得“手舞足蹈”,有的相互嬉戏,打情骂俏;有的交颈而对,含情脉脉,窃窃私语;有的埋头贪婪觅食。我们也不断地按动像机快门摄下这珍贵的瞬间。
     据说目前世界上现存的东方白鹳极为稀少,已被列为世界濒危物种。我们小心翼翼,惟恐惊扰了这些“稀客”,其实,这些“稀客”们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就在我们兴趣盎然之时,随着立在围栏上的鹭鹚腾地起飞,扑的一下,这些“稀客”们突然振翅急奔,扶摇直上,离我们远去。无不令我们遗憾。
    返回途中,卢山告诉我们,通过对洪湖湿地的保护和整治,洪湖的鸟类已由2002年的39种增加到60多种,这标志着洪湖正在获得新生。“洪湖鸟儿知多少,飞时遮住云和月,落时不见湖边草。”这是我们儿时就会唱的歌谣,我想,随着洪湖湿地保护力度的加强,生态修复,儿时那种“雁阵遮云,雁语如潮”的景象一定会重现。


http://www.wetlands.net.cn/list.asp?unid=831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0 10:53: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方白鹳
东方白鹳
学名: Ciconia minutus
分类:鹳形目、鹳科、鹳属
别名:老鹳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 Swinhoe, 1873

  东方白鹳属于大型涉禽,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我国约有2500~3000只。常在沼泽、湿地、塘边涉水觅食,主要以小鱼、蛙、昆虫等为食。性宁静而机警,飞行或步行时举止缓慢,休息时常单足站立。3月份开始繁殖,筑巢于高大乔木或建筑物上,每窝产卵3~5枚,白色,雌雄轮流孵卵,孵化期约30天。在东北中、北部繁殖;越冬于长江下游及以南地区。

  东方白鹳是一种大型的涉禽,体态优美。它的体长为110—128厘米,体重3.9—4.5千克。长而粗壮的嘴十分坚硬,呈黑色,仅基部缀有淡紫色或深红色。嘴的基部较厚,往尖端逐渐变细,并且略微向上翘。眼睛周围、眼先和喉部的裸露皮肤都是朱红色,眼睛内的虹膜为粉红色,外圈为黑色。身体上的羽毛主要为纯白色。翅膀宽而长,上面的大覆羽、初级覆羽、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均为黑色,并具有绿色或紫色的光泽。初级飞羽的基部为白色,内侧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的外 除羽缘和羽尖外,均为银灰色,向内逐渐转为黑色。前颈的下部有呈披针形的长羽,在求偶炫耀的时候能竖直起来。腿、脚甚长,为鲜红色。

  东方白鹳没有亚种分化,繁殖地主要在俄罗斯的东南部,以及我国的东北地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也曾繁殖在朝鲜、韩国和日本等地;越冬地主要在我国的华东、华南,以及西南等地区,少数在朝鲜、日本和琉球群岛,偶尔也飘泊到俄罗斯的雅库次克、萨哈林岛,以及孟加拉国和印度等地。

  东方白鹳在繁殖期主要栖息于开阔而偏僻的平原、草地和沼泽地带,特别是有稀疏树木生长的河流、湖泊、水塘,以及水渠岸边和沼泽地上,有时也栖息和活动在远离居民区,具有岸边树木的水稻田地带。冬季主要栖息在开阔的大型湖泊和沼泽地带。除了在繁殖期成对活动外,其他季节大多组成群体活动,特别是迁徙季节,常常聚集成数十只,甚至上百只的大群。觅食时常成对或成小群漫步在水边或草地与沼泽地上,步履轻盈骄健,边走边啄食。休息时常单腿或双腿站立于水边沙滩上或草地上,颈部缩成S形。有时也喜欢在栖息地的上空飞翔盘旋。在地面上起飞时需要首先要奔跑一段距离,并用力煽动两翅,待获得一定的上升力后才能飞起。飞翔时颈部向前伸直,腿、脚则伸到尾羽的后面,尾羽展开呈扇状,初级飞羽散开,上下交错,既能鼓翼飞翔,也能利用热气流在空中盘旋滑翔,姿态轻快而优美。它的性情机警而胆怯,常常避开人群。如果发现有入侵领地者,就会通过用上下嘴急速啪打,发出“嗒嗒嗒”的嘴响声,并且伴随着颈部伸直向上,头仰向后,再伸向下,左右摆动,两翅半张和尾羽向上竖起,两脚不停的走动等动作,表现出一系列特有的恐吓行为。

  在东方白鹳的全部食物中,鱼类占79—90%以上,所捕食的鱼类中最大的个体可达0.5千克以上,但随着季节的不同,取食的内容也有变化,在冬季和春季主要采食植物种子、叶、草根、苔藓和少量的鱼类;夏季的食物种类非常丰富,以鱼类为主,也吃蛙、鼠、蛇、蜥蜴、蜗牛、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甲壳动物、环节动物、昆虫和幼虫,以及雏鸟等其他动物性食物;秋季还捕食大量的蝗虫,此外平时也常吃一些沙砾和小石子来帮助消化食物。觅食主要在白天,以早晨6—7时和下午4—6时活动最为频繁,中午在树上休息或在领地的上空盘旋滑翔。繁殖期觅食活动的范围大约在500米左右,在食物缺乏时也常飞到1—2公里,甚至5 —6公里以外的地方去觅食。春季和夏季大多单独或成对觅食,秋季和冬季则大多组成小群觅食。在地面上寻觅食物主要依靠视觉,常常伸长颈部,低垂着头,一边大步而缓慢地在地面上行走,一边四处寻觅,发现食物后急速向前,迅猛的进行啄食。在水中觅食则主要通过触觉,通常单独漫步在水边的浅水处,有时也进到齐腹深的水中,一边缓慢地向前行走,一边不时的将半张着的嘴插入水中,每分钟将嘴插入水中的次数一般都在17次以上,平均每5分钟就能捕获到1—1.5个食物,捕食的成功率可达65.5%。

  东方白鹳于9月末至10月初开始离开繁殖地,组成群体分批地往南迁徙。迁徙时常集聚在开阔的草原湖泊和芦苇沼泽地带活动,沿途需要选择适当的地点停歇,有些地方可以停歇40天以上。迁徙途中它主要是依靠鼓翼飞翔和利用上升的热气流进行滑翔,迁徙时间在白天,而且大多在上午10时至下午3时,气温最高的时候。迁徙路线大多沿着平原、河岸及海岸线的上空,但春秋两季是否有着不同的迁徙路线目前尚不清楚。

  东方白鹳从前在东亚地区是常见的鸟类,甚至在日本东京市的教堂屋顶上也曾有营巢繁殖的,但在1868—1395年间,由于非法狩猎、农药和化学毒物污染等原因,东方白鹳的种群数量在日本逐渐减少,现在仅能在冬季偶尔发现少量的越冬个体。分布在朝鲜、韩国的繁殖种群也已于70年代初绝灭。由于人口密集,工农业的发展,使得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和我国东北黑龙江、吉林两省残存的繁殖地也变得极为狭小,总数有3000只左右,1994年在湖北武汉沉湖发现的越冬群体达900多只,是目前发现的最大的东方白鹳群体。

http://baike.baidu.com/view/17710.htm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0 10:58:32 | 显示全部楼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63

主题

4341

回帖

2497

积分

长江

积分
2497

认知组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07-10-10 11:52:56 | 显示全部楼层
去年冬天在沉湖做调查的时候我有幸看过东方白鹳,不过那次就看到一只。现在想起来还记得,当时是木老大叫我去看的。感谢啊!
www.greenhau.or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济溪 ( 京ICP备17053947号-1 )

GMT+8, 2024-11-24 20:50 , Processed in 0.03540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