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一个社团能不能做好,不在于有几个能人,而是在于是否调动了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否集中了社团的力量在做事情,而不在于个人获得的成就或者参加过的活动
社团没有活动,开展不起来活动,主要原因是社团成员的作用没有得到发挥,同时也说明社团负责人或者说核心团队的管理能力有限(不排除个人有能力)。
一个学校,可以做的事情很多,一个人想不出来,十个人能不能想出来?一百个人能不能想出来?
如果分为若干个小组,完全可以每周都有活动。
第一周A组负责的活动实施,其他小组可以协助参与,第二周B组负责的活动实施,其他小组也可以出来协助参与,这样每周都可以有活动,而一个小组可能一学期仅仅做了一次活动。这个可以由核心团队来协调的,也完全可以实现的。
要这样做,也是有充分的实践证据可以证明这样做是可行的,而不是纯粹的纸上谈兵
不要埋怨会员,他们了解的很少,和他们的沟通很少,他们不了解情况,老人也不带着他们。
缺少沟通的时候仅仅是相互埋怨,而不是沟通,这就造成更大的隔阂
同时也会让更多的人觉得这个组织不行,其造成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影响的人越来越多,虽然几个核心骨干自得其乐,但是外界已经对这个组织失望了。
通过上面的方式管理一个社团,能够让大家积极参与的有发挥个人特长的场所,能够调动愿意发挥个人能力的这部分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够让参与者都能得到锻炼和学习,能够通过这些个人的影响和活动的开展提高社团的公信力。
马甲提问;
我上届的人给我说过,沟通很重要
但是当我真的明白的时候
要退了,于是给下面的人说
下面的人现在还没有明白
…………
等他们明白的时候
我想,他们也要退了
…………
突然想到曾经听过的
成长是什么?
成长就是不停地犯前人犯的错
然后看着前人总结的经验教训
后悔不已
野人回答马甲的成员沟通:
每个社团都有迎新大会。将思路给大家说说,让大家分小组讨论也好,回去每个人都写建议和想法也行,通过头脑风暴也好,通过每周例会不断完善也行
马甲的继续提问;你说
一下招几百人
怎么沟通?
野人回答
西安大学生绿色营后来就走了弯路,开始的时候拉练,效果不错,后来成为了一种纯粹的户外旅游了
几百人可以通过分组管理的方式,调查大家的意向,看看大家的意向后分为若干个兴趣小组,各个小组拿出不同的方案。
要化整为零,分解一下
不要增加太多的层次,这样不利于管理和协调,并且效率较低,建议使用扁平式的管理
马甲提问:
其实有一个问题
很多人加入社团的初始目的
连他们自己也不明确
完全是跟风
野人回答:
肯定会有一部分人失望的,没有失望是不正常的。但是也不能太多了。太多了就会存在问题了
很多上大学前一心读书,对环境不是很了解,加入环保社团和加入其他社团没有任何区别,但是既然加入了,说明他们有热情,在关注。他们只要关注了,你就有机会了,至于你是否能够留住他们,那就看你的能力了。
关注、了解、支持、参与
马甲:一下这么多人
怎么让他们感受?
野人:首先是关注环保,那么你需要增进他们对环保的了解,那么就要加强这方面的学习、交流,通过讲座和沙龙的方式比较好。他们在了解后大多都会支持环保的,毕竟这是一种公益事业。他们支持的方式很多,有的直接参与,有的通过写文章,有的通过自己的行为,等多种方式来支持,也不一定要加入社团。最后他们都会通过自己的行动切实的参与环保事业,这个参与就不仅仅是参加社团了
马甲:嗯
我也觉得现在的社团不是很重视学习
每次都只有活动的时候
才把会员召集起来
而一两次活动,会员是很难了解到什么东西的
有些人
甚至一学期都没有一次机会参与活动
野人:
我看过一个电视剧,讲部队的。上级领导下来视察工作,直接让营教导员叫出每个士兵的名字,并说出他们的基本信息。因为他们要求教导员必须要和士兵谈心,每个士兵和上级班长、排长、连长、教导员谈心的次数都有要求。
没有交流,就谈不上了解了
光说不知道他们的想法,关键是你通过了什么去了解的,你是否去了解了,你不去了解,就这样说,你真把自己当成领导干部了,等着每个人给你回报思想呀
马甲
:现在好像很多人都开始注意到社团文化的重要性了
我觉得社团定期搞一些学习交流性质的活动,就是一种很好的文化
这种交流不一定就是做环保,也可以是新老会员关于大学规划之类的主题
野人:社团文化很重要,但是社团文化不是几个人确定一些口号,一些图案就可以的,这个是群众中得来的,是逐步积累的。
脱离实际谈文化是不可取的,就和目前深圳那边搞的,要各个学校成立环保协会都使用同一个章程一样,仅仅学校名字不同,有什么好处?这样的章程只会成为摆设
马甲:我们协会很多人找我
有时候就是关于学校政策方面的东西
有时候是专业学习中的问题
而关于具体的做环保活动
倒是很少人问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