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三
焦点关注生态文明的发展关键思路
国际社会广泛重视
记者:生态文明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重要历程?
王如松:生态文明在国外属于人类生态学范畴。从现代来看,上世纪20年代美国芝加哥学派形成了人类生态学。他们提出把自然生态的一些原理应用到城市中,管理好城市社会,这是城市的生态文明。美国著名动物学家利奥波德1948年出版的《沙乡年鉴》中创造了一种新的伦理学──土地伦理学,把土地、水、植物和动物看作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反对“人类沙文主义”和以人为中心的伦理准则,即人只是大自然家庭中的普通一员,不应该使人作为自然的主宰。土地伦理学提出在农、牧、渔等农业活动中应善待自然、善待土地、善待牧场、善待海洋,使其能够持续利用。这是农业生态文明的表现。
美国著名海洋生态学家卡尔逊1960年出版的《寂静的春天》一书是近代生态文明发展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卡尔逊呼吁人类不要残酷地对待自然,要恢复理性,倡导一种生态的、合理的文明。这本书宛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国际社会引起从政府到民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是生态文明的又一个里程碑。当时国际社会关注的问题是要环境还是要发展?结论是: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类要善待地球、善待环境,保护环境应该是首要的、第一位的,解决了一个“或(or)”字。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国际社会关注的问题是环境和发展要平衡,强调了一个“和(a n d )”字。但实际上,环境和经济发展不可能完全绝对地平衡。在2002年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的里约10年环境高峰会上,又提出寓环境保护于经济建设之中,强调一个“合(in)”字,在发展中保护环境。这种环境与经济的真正融合才是更高层次的生态文明和科学发展观。
经过近200年工业化的正反教训,生态文明已经在许多发达国家特别是人口密集、资源压力大的欧洲和日韩等各国政府、企业和民众中蔚然成风。主要表现在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型和价值观的革新;体制法规的健全和生态管理方法和技术的创新;以及全社会生态知识的普及和生态意识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