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12-3 22: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鹅掌楸
我国特有的珍稀植物-鹅掌楸
【学名】Liriodendron chinense (Hemsl.) Sarg.
【英文名】Chinese tulip tree
【别名】马褂木,双飘树
【分类】木兰科(Magnoliaceae),鹅掌楸属
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国务院1999年8月4日批准)
木兰科为古老被子植物,本属在中生代侏罗纪晚期分布于北半球纬度较高的北欧、格陵兰和阿拉斯加等地。到了新生代第三纪,广泛分布在欧亚大陆和北美洲,第四纪冰川以后仅在我国的南方和美国的东南部有分布(同属的两个种),成为孑遗植物。
因此,鹅掌楸和北美鹅掌楸都是十分古老的树种,它们对于研究东亚植物区系和北美植物区系的关系,对于探讨北半球地质和气候的变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形态】落叶乔木,树高达40米,胸径1米以上。叶互生,长4一18厘米,宽5—19厘米,每边常有2裂片,背面粉白色;叶柄长4—8厘米。叶形如马褂──叶片的顶部平截,犹如马褂的下摆;叶片的两侧平滑或略微弯曲,好像马褂的两腰;叶片的两侧端向外突出,仿佛是马褂伸出的两只袖子。故鹅掌楸又叫马褂木。花单生枝顶,花被片9枚,外轮3片萼状,绿色,内二轮花瓣状黄绿色,基部有黄色条纹,形似郁金香。因此,它的英文名称是“Chinese Tulip Tree”,译成中文就是“中国的郁金香树”。雄蕊多数,雌蕊多数。聚合果纺锤形,长6-8厘米,直径1.5-2厘米。小坚果有翅,连翅长2.5-3.5厘米。
【保护级别】属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分布】鹅掌楸主要生长在长江流域以南,其分布区东起浙江省青天县,向西直至云南省金平县,北界为陕西省紫阳县,向南也至云南省金平县,再向南一直可延伸到越南北部。大多在海拔600-1500m之间的低山地零星生长。据调查我国的11个省84个县有鹅掌楸自然分布,包括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广西、陕西、四川、贵州、云南等,但一般东部、中南部较分散,而西部相对较集中。
【濒危原因】鹅掌楸在自然条件下,种子饱满率一般不到15%,而种子发芽率仅在5%以下,造成这种低结实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鹅掌楸为虫媒花植物,但花色单调,花瓣为绿色,缺乏对多数昆虫的招引力,花期又一般多在4-5月份,正值长江流域多雨季节,气温变化较大,偶遇低温,妨碍了昆虫正常活动,因而也常影响花粉的传播和受精,降低了天然的结实率。樊汝文、尹增芳、周坚等系统观察了鹅掌楸的花芽分化以及果实成熟达到整个发育过程。鹅掌楸属雌雄同株同花,通常雌蕊早熟于花瓣展开之前,而这时雄蕊尚未成熟,存在自花授粉隔离机制;花瓣展开后,柱头又很快变褐,可受气极短,雌雄配子败育现象普遍存在,且存在花粉管生长受阻,胚和胚乳发育不协调等现象。故生殖生物学障碍是导致鹅掌楸结实率低而濒危的主要原因。
除上述由于花部构造特化和受精过程的遗传障碍而大大地降低天然结实率外,现存种群达到规模极小,资源配置不合理,长期异交繁殖在基因库中必然积累大量隐性有害基因,居群内个体间近交系数增大,而发生自交,遗传漂变等也影响种群生存能力。又根据Parkws和Wendel对来自安徽、江西鹅掌楸种子同功酶分析,我国鹅掌楸遗传多样性水平低于北美鹅掌楸。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然结实率。
再从生态角度分析,贺善安等认为原由适生环境已遭严重破坏,鹅掌楸长期处于非适宜生境中,也是导致该物种趋向濒危的原因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