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6.1实习第9天—— 周日,阴,今天继续加班,任务仍旧是哈尼族咪谷口述史素材精剪、字幕修订。 首先,我想说修订字母的工作绝没有想象中的轻松,相反它需要比较高强度的专注力和耐心才能完成好这份工作,尤其是剪辑的是哈尼语的口述片,在听不大懂的情况下,需要更多精力才行。 此次精剪深化了我对“咪谷”不仅是祭司、更是社区粘合剂的认知。我也意识到,“咪谷”是神意执行者、历史口述者、村规守护者与纠纷仲裁者集于一身的“活态文化中枢”,其权威源于人神共信的古老契约,远超现代社会的单一角色设定。 剪辑寨神林“昂玛突”核心片段时,仪式中方位、时序、器物、禁忌(如女性禁入核心区)形成了一套精密的象征系统。这其实启发了我的一些思考:当美学或者说传承与伦理道德发生冲突时,我们应该从何种角度看待这类文化习俗?我们不难发现:现代视角下的性别平等质疑,习俗是否尊重个体的身体自主权、思想自由和选择权?是否存在强迫、剥削或严重限制个人自由的情况?习俗是否基于或强化了性别、种族、种姓等歧视?是否公平地对待所有参与者?奉作“神圣”的那些美学的背后是否牺牲或者剥削了某一类人群或者种群的权利?真正的“活态”传承是适应性的。历史上成功的文化传承往往都包含了创新和调适。固守可能造成伦理伤害的“原教旨”形式,是否反而违背了文化生生不息的本意?对于具有重要历史或艺术价值但伦理上已不可行的习俗,可以通过博物馆收藏、档案记录、学术研究、艺术创作等方式进行“保存”和“研究”,而非要求其继续以原样“实践”。 最后的最后,祝大家六一快乐呀!愿我所有的大朋友永远保有那份珍贵的赤子之心:即使看透生活的真相,依然热爱生活;即使肩负重担,依然不忘好奇与纯真。做个厉害的大人,当个快乐的小孩,不冲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