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济溪环保公益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321|回复: 10

乡村之眼 绿色青年实习生 邓佳瑶 实习日志

[复制链接]

1

主题

10

回帖

109

积分

清泉

积分
109
发表于 2025-5-15 14:50: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

主题

10

回帖

109

积分

清泉

积分
109
 楼主| 发表于 2025-5-17 23:23:53 | 显示全部楼层
——25.5.16实习第2天——  今日重点学习了陈学礼老师民族志影像系列课程,继续熟悉机构工作和文化,并观看了一些录片《大伍明与慈悲的父亲》,并且改写公众号文案等。 如《牛粪》用朴素的镜头语言,记录了牛粪在藏族生活中的多元价值——燃料、灯盏、祭祀用品,甚至成为年夜饭中的“幸运符号”。这种对日常生活的细腻观察,打破了外界对“落后”的刻板想象,印证了陈学礼老师所言:“影像应展现生活的质感,而非简化为文化符号”。以及在《大伍明与慈悲的父亲》影片中,父亲的角色不仅是家庭支柱,更是乡土智慧的传承者。这种“去精英化”的叙事方式,让观众看到乡村不仅是“被凝视的客体”,更是文化生产的主体。 陈学礼老师在课程中强调,民族志电影是“摄影师与被拍摄者共构的人工产品”。例如《谷魂》拍摄时,哈尼族导演妹兰坚持保留传统杀猪仪式,尽管外界认为“冗长血腥”,但最终呈现的正是村民眼中神圣的文化表达。这种对主体性的尊重,与乡村之眼“将摄像机交给村民”的理念一脉相承。 在解读公众号内容的时候,我发现有些学员最初认为短视频=随手拍,经培训后才理解“叙事逻辑”,这是否也提示我们在教学中需平衡“技术标准化”与“文化原生性”,避免陷入算法流量陷阱。从“专业术语”到“乡土语言”,我们试图将健康传播项目招募信息转化为通俗易懂、吸引力强的宣传文案,把原文强调“健康素养”“韧性社区”等学术概念,转化后聚焦村民实际需求,适配乡村受众阅读习惯。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小红书刷到青新伙伴的帖子,尽管我学的专业和环保公益相差甚远,但是大一的时候唤青提供一个新世界的视野。于是,在大三择业方向的关键期,我产生了去环保事业深耕的想法。非常幸运地通过了筛选环节,因为一些成长经历,我选择更感兴趣的乡村影像议题,后来我也很高兴对接上了乡村之眼机构。运营是我非常想尝试的方向,希望未来能跟着老师们学到更多东西。 这周五晚上青新伙伴第四期启动交流会持续了两个半小时,我真的学到了很多,还有听到很多老师对于环保公益的一些理解。尤其对于一次在互联网上提出的公益活动抱有一些疑问,尽管我的表达并不够清晰有条理,但是吕宾老师还有合一绿的吴昊亮老师认真详细地为我解答了疑惑。这些都让我受益颇多,期待后续深入到完整的项目里去,学习到更多生态传播和项目管理经验,结识志同道合的伙伴。 大家一起加油呀!

1

主题

10

回帖

109

积分

清泉

积分
109
 楼主| 发表于 2025-5-23 17:02:38 | 显示全部楼层
——25.5.21实习第3天——周三,晴?
       今天的工作也是收获满满!前期对”健康促进宣传系列短视频拍摄制作项目(第二期)“的推文进行文案修改,?把原本生硬的宣传文案改成"接地气"的聊天体。主要的工作则在于对公众号文案进行排版编辑,调整段落呼吸感、插入动态表情包、设计重点色块提示,摸索出3个排版必杀技:手机预览检查法、字体舒适区公式、多图拼接神器。从几乎对公众号运营陌生的一个状态,到慢慢熟悉它的运营模式、掌握排版编辑小技巧,这个过程的真的成就感很足。
       下午以”AI的场景性运用“为主题的的讲座收获超多!AI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多个核心领域,其场景化应用展现出强大的变革潜力,各公司也在打造个性化AI为工作服务或者提供业务。主讲人尤其着重于阐述情景-任务型支配的极端化倾向和作用范围,只强调“情境”则可能倒向机会结构片面化,缺乏能动性与目标性;而只强调“任务”,则可能倒向极端主义,缺乏人文关怀。此外,“AI时代的课堂选择:拒绝还是拥抱?”这一话题不断被提起,在ChatGPT、DeepSeek等工具普及的背景下,教育需重新定义人与AI的关系,若过度依赖AI生成答案,学生可能丧失独立思考能力(如论文写作中AI虚构参考文献的案例)。两位民社院的老师强调,我们不可能回到无AI课堂,而应构建“人机协同”模式——让AI成为辅助工具,人类始终掌控学习目标与价值判断,保持主人翁意志在AI工具之上。
       研究生学姐学长们的提问也给了我极大的启发,比如当前AI免费模式的数据收割与垄断的潜在危机,还有数据时代的隐私保护:技术、法律与伦理的三重防线。最后,面对AI的信息轰炸与决策依赖,人类如何训练高阶思维能力则需要我们自身不断实践。

1

主题

10

回帖

109

积分

清泉

积分
109
 楼主| 发表于 2025-5-27 00:04: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湫雨 于 2025-5-27 00:08 编辑

——25.5.23实习第4天——
今天主要观看了乡村之眼关于红河哈尼文化与藏传佛教的影片、宣传活动。
当我来到云南这样一个多彩民族的大家庭,注定了我与少数民族文化的相遇。相较于傣族、壮族、回族等知名度较高的少数民族,哈尼有些名不经传。但其实稍微有些了解红河哈尼文化的人会知道,哈尼族以“四素同构”生态体系闻名,即“森林—村寨—梯田—水系”的循环共生模式。这种千年传承的稻作文化中,红米种植不仅是农业活动,更是文化符号。哈尼人遵循《四季生产调》的古训,通过梯田耕作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例如,播种需严格按节气进行,红米基因稳定性是普通稻种的4倍,展现了哈尼人对生态规律的深刻理解。

一个民族特色首先要从他们独特的饮食文化讲起。哈尼蘸水、红米粑粑等美食承载文化记忆。例如,“哈尼蘸水”用十余种香料调配,是日常饮食的灵魂;长街宴中红米制成的菜肴象征丰收与团结。这些习俗不仅是味觉体验,更是身份认同的纽带。
除此之外,哈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性也丝毫不逊色。哈尼族的歌舞、节庆和手工艺构成独特的文化景观:“乐作舞”“多声部民歌”被列为国家级非遗;长街宴通过百桌相连的盛大仪式凝聚社群。此外,“矻扎扎节”作为农耕分时线,融合祭祀与庆祝,体现了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
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普及,哈尼文化面临着新的挑战与创新传承。因无文字记载,哈尼文化依赖口传心授,面临传承危机。
在乡村之眼的影片中,我注意到了车志雄大哥等熟面孔,他们作为哈尼文化记录者,自主记录节庆、农耕仪式等文化场景。这些影像作品既保留了原生态文化细节,又通过纪录片展映(如厦门鼓浪屿音乐厅展演)实现对外传播。影像素材还可转化为传习馆的展陈内容,形成“记录—整理—传播”闭环。
?通过改造传统民居建立“乡土文化影像传习馆”,整合火塘故事会、非遗工坊等功能,将文化空间转化为社区教育平台。例如,传习馆内设置“哈尼族四季节庆”影像墙,用动态影像替代静态图文,增强村民尤其是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
乡村之眼不断探索教育与实践结合的传承机制,设计了阶梯式培养体系,进行分层培训与人才孵化,在基础层面向村民的影像技能培训(如2018年“光影红河”培训班),降低技术门槛;而在进阶层,则联合高校(如民大、云大)开展青年影像行动,引导大学生参与田野调查与作品创作;在专业层又与非遗中心合作培养“文化导师”。
除此之外,针对留守儿童开设“歌舞工作坊”,将哈尼古歌、乐作舞等融入日常教学。例如,通过“直笛制作与演奏”课程,让儿童在动手实践中理解传统乐器的文化内涵。同时,开发“民族文化衫”等文创教具,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可穿戴的文化符号。
随着不少非遗元素的时尚化转型,秀场上也出现了一些创新融合与非遗现代化表达的时装。我们可以借鉴杨钰尼老师的团队经验,将哈尼歌舞与现代艺术形式嫁接。例如:乐作舞与街舞融合创作《非遗也“潮”》,通过节奏重构吸引年轻受众;哈尼多声部民歌搭配电子音乐,制作适合短视频传播的混搭作品。
我也看到了数字化传播矩阵正在逐步构建中,在传习馆内搭建“非遗直播间”,由村民演示傣陶制作、红米加工过程,通过“边制作边讲解”模式提升产品附加值;提炼文化符号(如梯田光影、开秧门仪式)制作15秒快剪视频,投放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利用算法推荐精准触达文旅爱好者。
乡村之眼的运营模式以社区赋权为核心,通过技术赋能(影像工具)、资源嫁接(跨界合作)、市场对接(文创开发)构建了哈尼文化活态传承的生态系统。未来可进一步探索:利用用户行为数据分析(如短视频点击热点),动态调整内容生产方向;将阿者科村“四素同构”生态理念与乡村之眼的文化实践结合,形成“生态+文化”超级IP,这也为其他少数民族非遗传承提供可参考的范式。
哈尼族文化1.png
哈尼族文化3.png
哈尼族文化2.png
哈尼族文化4.png

1

主题

10

回帖

109

积分

清泉

积分
109
 楼主| 发表于 2025-5-27 00:17: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湫雨 于 2025-6-4 10:13 编辑

——25.5.26实习第5天——

今天上午,我跟随吕宾老师还有黄成斌老师团队前往民大参加了一场以“非遗传承与摩梭文化”为主题的影展活动。本次影展聚焦摩梭文化、母系氏族社会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传承,通过学姐学长们的原创短片等多元形式,展现了摩梭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当代创新活力。
影展中,一部关于摩梭母系社会的纪录片令我印象深刻。影片通过记录摩梭人的祖母屋隐约窥见背后的“走婚”习俗、家族结构及女性在族群中的核心地位,生动还原了母系社会的运行逻辑。影片中,摩梭祖母屋的火塘象征着家族的延续,女性长辈的决策权威与对自然的敬畏,让我深刻感受到母系文化中和谐共生的智慧。摩梭作为唯一繁衍至今的母系氏族文化,财产和血缘通过母系代代相传,男性以“舅舅”身份参与家族事务,但子女归属母系家族。这不禁让我想到:线粒体DNA(mtDNA)在女性基因的稳定延续;而父系Y染色体单倍群多样性却显著偏低,仅与云南藏族接近,揭示了母系社会下男性流动频繁、父系基因扩散受限的特点。
在互动环节,主创团队们分享了自己的创作心得。一名学生提到:“非遗传承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种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发扬。”他们作为青年创作者散发的活力,让我意识到,传承不仅是保护过去,更需以现代语言重构文化价值。
影展结束后,我和民大的同学谈论了今天的收获,其中一个女同学说自己很想拍瓦猫,对瓦猫文化仅是略微听闻的我好奇之下去了解它的相关资料。瓦猫文化根植于云南民间信仰与自然崇拜,是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交融的产物。其原型可追溯至“虎能食鬼”的传说,以“猫容虎劲”的形态融合了猫的灵性与虎的威严,成为守护家宅的象征。古人认为瓦猫能“吞金镇魔”,通过安置在屋脊或门楣,抵御邪祟、调和风水,如昆明红石崖水库的巨型石猫猫传说便印证了其镇宅功能。此外,瓦猫的安放仪式充满仪式感:需用公鸡血“开光”,(今天影片中的摩梭也有鸡血祭祀一说),并配合八卦、五谷等元素强化灵性。这种信仰体系体现了云南民间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以及通过具象符号实现精神慰藉的智慧。
瓦猫虽以“猫”为名,但造型因地域差异呈现丰富变化,成为云南多元文化的缩影:呈贡瓦猫如天真孩童,玉溪瓦猫似留须巫师,鹤庆瓦猫以夸张线条凸显凶悍,曲靖瓦猫则在前腿夹八卦图,融合道教元素。其材质工艺多为陶土捏制,部分辅以黑釉或彩绘,工艺粗犷中见匠心。例如,鹤庆白族瓦猫以黑土塑形,鳞纹刻划细腻;文山壮族瓦猫则系铜铃,融合实用与审美。
随着城市化进程,瓦猫从传统建筑符号蜕变为文创载体,完成“活态传承”的华丽转身:新生代匠人将瓦猫卡通化、萌宠化,如昆明地铁4号线的“瓦猫家族号”列车,以方言命名的四只瓦猫(板扎、子弟、朵朵、喏喏)成为城市“地陪”,拉近与年轻人的距离。龙泉古镇的瓦猫博物馆集展览、教育、文创于一体,通过机甲瓦猫、瓦猫公主“日鼓鼓”等IP,融合昆明地标元素(如陆军讲武堂、金马碧鸡坊),打造文化新名片。非遗传承人王子强将瓦猫融入茶具、香炉等生活用品,并通过电商平台推广,半年售出3000余件摆件,实现传统工艺与现代消费的对接。
瓦猫从屋脊走向文创,不仅延续了传统,更塑造了云南的文化辨识度。例如,“瓦猫大人”十年作品展通过千余件作品,向外界传递本土文化的生命力。新一代创作者们通过科技、设计、商业的赋能,让文化符号融入当代生活场景;通过瓦猫博物馆、非遗进校园等活动,推动公众从旁观者变为传承者
了解完瓦猫,我想,假如从我的专业角度出发,可以试试创作关于《瓦猫守护》的动画短片,参考东京猫等动画。以云南传统“瓦猫”文化为载体,结合皮影戏的手法,通过动画形式讲述其镇宅纳福的寓意,如从非遗传承的难题到最后选择接过这份重任,亲手制作瓦猫的场景,最后融入现代年轻人对非遗的重新解读,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
作为实习生,我深感记录与传播文化的重要性。未来可借鉴他们的创作经验,尝试用影像、文字等工具参与非遗宣传,同时关注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对话空间。
此次影展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堂生动的文化课。母系社会的温情、非遗技艺的匠心、青年创作者的使命感,无不激励我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以更开放的视角拥抱传统,以更创新的方式传递文化价值。
瓦猫 (2).png
祖母屋.png
瓦猫.png
摩梭.png
摩梭 (2).png

1

主题

10

回帖

109

积分

清泉

积分
109
 楼主| 发表于 2025-5-30 16:15:49 | 显示全部楼层
——25.5.28实习第6天——
今日上午,主要对两份会议记录进行整理。
第一份会议记录是关于田野大课堂的讨论,四合院方位(东房西厢)、藏族煨桑仪式(松柏枝净化)等,并非“落后习俗”,而是一种传承的土文化,暗含着当地人对环境适应、卫生防护的科学逻辑。
打造“田野大讲堂”,是让文化自信成为健康素养的切入点,打破西医俯视视角,将健康议题植入“地方性符号”(如剑川饮食、传统医药),赋能基层自主性,让“标准答案”走向“在地生长”,让田野本身成为课堂,融入火塘边、祭祀场、节日中——真实生活场景能激活深度认知。
“年轻一代传统没继承、新知识也没学好。”这更加提示我们,健康传播需方言承载——否则一个再好的东西也难以穿透文化屏障。  
第二份会议记录则主要按活动阶段拆分为独立小合同,简化审批流程,灵活应对执行风险。另外,需明确各方分工(执行、审核、传播),平衡短期流量与深度内容“完成比完美更重要”,“质量比数量更有效”。
最后,是关于红河文化的口述片整理,因此,我对哈尼族“矻扎扎”节和咪谷产生了兴趣。我目前的了解还比较浅显,感兴趣的友友可以从以下论文略知一二。
长街宴.png
红河3.png
乡村协作的“三原色”原则.png
红河1.png
红河2.png

世易时移:哈尼族长街宴中的共餐行为与共同体意识_罗夏梓平.pdf

1.36 MB, 下载次数: 0, 下载积分: 绿豆 -2 个

哈尼族咪谷、摩批宗教文化保护研究_潘立勤.pdf

1.99 MB, 下载次数: 0, 下载积分: 绿豆 -2 个

1

主题

10

回帖

109

积分

清泉

积分
109
 楼主| 发表于 2025-5-31 11:30:02 | 显示全部楼层
——25.5.30实习第7天——
阴,今天主要和老师们一起面试了两个项目——健康促进宣传系列短视频拍摄制作项目第二期以及界外·在地:村庄里的美术馆的研修生招募。
面试主要聚焦寻找“桥梁型”人才,了解她们的田野洞察与文化共情特性,需兼具“学术框架的眼”和“泥巴里的脚”。前来面试的学姐学长们有的是人大的社会学博士,有的是gap一年的厦大人类学硕士,感叹她们的简历如此优秀的同时,我对人类学、社会学的兴趣越发深厚,推荐一本书《见树又见林》。

界外·在地:村庄里的美术馆.png
健康促进宣传系列短视频拍摄制作项目.png
见树又见林.png

1

主题

10

回帖

109

积分

清泉

积分
109
 楼主| 发表于 2025-6-4 10: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湫雨 于 2025-6-4 10:15 编辑

——25.5.31实习第8天——
周六,小雨,今天主要是哈尼族咪谷口述史素材精剪、字幕修订。
第一次使用达芬奇还有arctime软件,又学到新东西了!
初次整理采访素材时,一段“无效画面”让我心中涌起微妙的情愫——指腹抚过纹路的沙沙声,云雾缭绕的梯田,神圣感存在于冗余里。
重点整理关于红河哈尼族“咪谷”以及村组长的祭词内容、仪式禁忌、家族传承的历史变迁等口述部分。围绕“祭寨神林(昂玛突)”仪式流程,精剪老人详细描述的仪式准备、入场禁忌、牺牲献祭、祈福念诵全过程。着重画面节奏与声音叙事的契合度。此外,应用达芬奇节点调色功能对访谈场景进行风格化处理。
完成项目第二段(30分钟)的精细字幕修订工作——重点处理哈尼族术语(如昂玛突、咪谷、贝玛、摩批、济佐佐等等)的音译与意译统一、老人长句结构拆分、方言土语的书面化等问题。
1点下班!
想了解哈尼族巫师文化,推荐看这两篇文章。
哈尼2.png
哈尼3.png
哈尼.png

生态观视野下的哈尼族春神祭_曹贵雄.pdf

276.25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积分: 绿豆 -2 个

哈尼族咪谷、摩批宗教文化保护研究_潘立勤.pdf

1.99 MB, 下载次数: 0, 下载积分: 绿豆 -2 个

1

主题

10

回帖

109

积分

清泉

积分
109
 楼主| 发表于 2025-6-4 15:25:57 | 显示全部楼层
——25.6.1实习第9天——
周日,阴,今天继续加班,任务仍旧是哈尼族咪谷口述史素材精剪、字幕修订。
首先,我想说修订字母的工作绝没有想象中的轻松,相反它需要比较高强度的专注力和耐心才能完成好这份工作,尤其是剪辑的是哈尼语的口述片,在听不大懂的情况下,需要更多精力才行。
此次精剪深化了我对咪谷不仅是祭司、更是社区粘合剂的认知。我也意识到,“咪谷”是神意执行者、历史口述者、村规守护者与纠纷仲裁者集于一身的“活态文化中枢”,其权威源于人神共信的古老契约,远超现代社会的单一角色设定。
剪辑寨神林“昂玛突”核心片段时,仪式中方位、时序、器物、禁忌(如女性禁入核心区)形成了一套精密的象征系统。这其实启发了我的一些思考:当美学或者说传承与伦理道德发生冲突时,我们应该从何种角度看待这类文化习俗?我们不难发现:现代视角下的性别平等质疑,习俗是否尊重个体的身体自主权、思想自由和选择权?是否存在强迫、剥削或严重限制个人自由的情况?习俗是否基于或强化了性别、种族、种姓等歧视?是否公平地对待所有参与者?奉作“神圣”的那些美学的背后是否牺牲或者剥削了某一类人群或者种群的权利?真正的“活态”传承是适应性的。历史上成功的文化传承往往都包含了创新和调适。固守可能造成伦理伤害的“原教旨”形式,是否反而违背了文化生生不息的本意?对于具有重要历史或艺术价值但伦理上已不可行的习俗,可以通过博物馆收藏、档案记录、学术研究、艺术创作等方式进行“保存”和“研究”,而非要求其继续以原样“实践”。
最后的最后,祝大家六一快乐呀!愿我所有的大朋友永远保有那份珍贵的赤子之心:即使看透生活的真相,依然热爱生活;即使肩负重担,依然不忘好奇与纯真。做个厉害的大人,当个快乐的小孩,不冲突!

1.png
2.png

1

主题

10

回帖

109

积分

清泉

积分
109
 楼主| 发表于 2025-6-4 15:29:49 | 显示全部楼层
——25.6.4实习第10天——
周三,阴,今天的主要任务是修订关于白裤瑶族的民俗文化——引路歌的叙述。
主要有规范术语表述、歌师生平档案精校一些文字类工作,有些词语不确定的地方则借助AI工具和搜索引擎加以理解并整理。对比三位歌师学唱经历,一位自学成才成为主唱,一位拜师学艺长路漫漫,还有一位五十岁方习艺。不禁唏嘘:真正的传承危机不在歌者凋零,而在仪式神圣性与快餐文化的鸿沟——年轻人宁学调情细话歌,不敢触碰亡灵引路的重量。
在整理灵魂滞留-赎回仪式细节时,发现:我们竭力保护的“非遗”,在原生语境中本是一套严密的生命认证系统。

白裤瑶3.png
白裤瑶1.png
白裤瑶2.p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济溪 ( 京ICP备17053947号-1 )

GMT+8, 2025-6-17 00:48 , Processed in 0.591486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