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溪环保公益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2407|回复: 0

一个南京市民对玄武湖的悲哀

[复制链接]

45

主题

185

回帖

167

积分

清泉

积分
167
发表于 2005-9-7 22:47: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很久没去玄武湖了,但是看到关于蓝藻肆虐的报道后,特意去看了一下,玄武湖虽然在印象里也不是清波荡漾,但怎么也不至于象现在这个样子,湖面漂浮着一层厚厚粘稠的绿色浮游物,绿得碜人,有报道形容象油漆,这比喻真恰当,看得人头皮发麻。立刻让我想到有一次去仙林,看到仙林大学城外面的水道里全是密密麻麻的水葫芦,张牙舞爪,形状诡异。

  仙林的水葫芦,是因为外来生物入侵,那么,玄武湖的蓝藻成灾,是因为什么呢? 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当时玄武湖东南湖的工程垃圾还没清理掉,有关部门就放水回湖了,大块的石头、工程渣土还堆在湖底,木头等泡在水里时间长了自然会腐烂发臭,浮出水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一位专家认为,蓝藻是靠光合作用繁殖的浮游生物,大量建筑垃圾遗留在湖底后导致河床抬高,距离水面2—15厘米的深度就成为营养区,为蓝藻提供了既有营养又有阳光的环境。此外,施工破坏湖底淤泥稳定性也是导致蓝藻大面积生长的原因之一。

  隧道工程的建筑垃圾没清理完就回水了?真是这样吗?现在,不是但凡是这样的工程都要进行环境测评的吗?当初回水的时候,有没有做过环评?我特地查阅了一下玄武湖回水的相关报道,当时的报道说,有关人士介绍:施工单位要组织验收,相当于做一个内部的环评,即仔细检查工地上有无未清除干净的钢筋、混凝土砌块、模板等,另外,还会特别注意察看湖底的高低落差是否达到生态要求。验收合格之后,才会放水。哦,原来回水之前,是做过验收的,奇怪,验收了还这样?难道验收人的眼睛瞎了,大量的建筑垃圾都看不见?

  我特别注意到,报道说,施工单位组织验收,相当于内部环评,这个“相当于”做何理解?关于环评这个词,我们现在也不算陌生了,在圆明园的环评事件折腾过后,我们也大体知道环评是什么意思,2003年9月1日,《环评法》正式实施,到圆明园事件,环境影响评价真正发挥了威力。环境影响评价肯定不是自己评价自己,这个“相当于”是相当不了的。

  施工结束没有进行环评,那么,施工开始之前,有没有环评呢?在相关报道里有这样的字句透露了蛛丝马迹。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站一位已退休的高级工程师徐实说:“我们在修建玄武湖隧道这一综合性工程时,只是考虑了修建时会对当地的环境造成什么影响,而没有很好地考虑工程结束后如何恢复遭到破坏的生态。”又在另一篇报道里,看到一位左教授这样呼吁:有关部门在施工当初就应考虑到对玄武湖的影响,完工时监理部门也应该监督施工方清除垃圾,恢复原样。环评工作做得不到位,这在以后的工程建设中需引起注意。听话听音,如果当初有全面细致的环境影响评价,现在就不必说这些话了,直接拿出当时的环评报告一一对照就行了。我们一听到“呼吁”,就知道没戏。

  如果当时没有环评,那么,为什么没有?据说环评法规定的很细致,哪些必须做规划环评,哪些只是提供一些指导性意见。那么,玄武湖隧道这么庞大的工程,涉及的是玄武湖——南京的肾脏,动工的时候牵涉面又这么广,是不是必须做环评的工程?如果不是,为什么不是?如果这种工程都不是,那还有什么工程是必须做环评的?

  如果当时有环评,那么,环评是谁做的?环评报告给出了怎样的要求和标准?施工单位有没有按环评报告的要求去做?如果遵照执行了,还造成这样的后果,那么,进行环评的机构或个人是不是得承担责任?承担什么责任?如果没有遵照执行,为什么不执行?又是谁来承担责任?

  专家说,九华山隧道工程的遗留垃圾只是蓝藻成灾的一个诱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污水排放。有一个重要的数据不能不提,玄武湖18年间被蚕食4万平方米湖面,一是沿湖单位擅自侵占湖面,二是为了吸引游客填湖造。湖面越来越小,周边的商业圈、住宅圈一点一点地包围、入侵,生活污水就直接排进玄武湖,前阵子一个环保小分队从太阳宫到芙蓉桥沿线1000米的距离就发现了五个粗粗的排污管,正在向玄武湖倾泄着肮脏的生活污水。一个再好的肾脏,也无法过滤这么多垃圾和毒素。我想知道,全面截污这么多年之后,为什么还有排污的入口?这五个排污管是谁建的?一句“管网建设不到位”能不能一解释就解释好几年?缺钱?还是触及了谁的利益?或者是领导不重视群众不关心?我不知道。但总得有人知道吧?

  10月10日十运会赛艇比赛要在玄武湖上举行,可是,玄武湖臭不可闻,绿水如漆,治理蓝藻就变得特别紧迫。我不知道是该庆幸,还是该悲哀,玄武湖的治理事关十运会的比赛项目,而十运会的召开事关南京人的脸面,到底还是脸面的事比较重要呀。可时间这么紧,能够全面清除蓝藻吗?如果只是为了十运会的比赛,能治标又治本吗?在相关报道中,我看到一名湿地研究专家的话,他说,要治愈玄武湖,就必须精心调理好它的生态功能。“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几年前,这名专家曾参加过一次治理玄武湖项目的验收,治理的方法是在湖里种植水草以修复湖泊生态,方法很好,然而令他惊讶的是,项目开始是在三四月间,有关部门规定到当年9月就组织验收,虽然是治本的方法,但由于不能短期见效最终该项目也没能继续下去。这次呢?这次会不会又因为马上要验收,要立杆见影,而只治标不治本?不是说玄武湖是咱南京的肾脏吗?那这种短期治理行为算是喝汇仁肾宝呢?还是算吃伟哥?

  我还想知道关于环境污染,南京还有多少事没做?还有多少问题因为没被揭盖子,而暗流汹涌?我始终担心,玄武湖蓝藻问题只是众多环境污染的冰山一角,而等到某一天,自然向我们讨债的时候,我们才会意识到我们向自然索取太多,破坏太多。美国新奥尔良市两百年未曾遭遇洪水,人们不害怕,不在乎,从不限制自己的活动范围,侵蚀滩涂湿地,在大规模建设中破坏环境而不自知,现在的新奥尔良在飓风中变成一座坟墓,这坟墓是谁挖的?是老天爷吗?不,不幸的是,挖坟的人正是受害者自己。不要嘲笑新奥尔良人对环境保护的无知,事实上,相对于发达国家,我们这里对自然的破坏更加严重,而我们人口众多,力量更大,直到有一天被发威的自然吞没。按现在“众志成城”的速度,等着吧,这一天不远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济溪 ( 京ICP备17053947号-1 )

GMT+8, 2025-7-8 17:29 , Processed in 0.03186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