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溪环保公益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2367|回复: 2

中国古代的水土观念

[复制链接]

364

主题

654

回帖

156万

积分

太平洋

积分
1566199

原创大师奖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05-9-8 23:48: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中国北方发现的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多位于河谷两侧的阶地上。这种地方取水近而又不卑湿,较适于人类居住,因此这些遗址的分布,明显地受到地质条件的控制。当文明社会兴起后,中国人就开始把这些经验整理起来,记入典籍。成书于两千多年前的《管子》一书中,就有了这样的概括:“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旱,而水用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懂得建设城市应考虑到环境。
  《管子》是后人用管件的名义编集的一部论述治国之道的名著,其中确也记录了管仲的不少言行。管仲是公元前686年到公元前644年间在齐国担任政府首脑的一位务实的政治家,不仅重视道德伦理的作用,还特别重视经济建设,因而使齐国成为当时中国北方最强的一个诸侯国。
重视经济建设,也就必须重视对自然环境的认识。《管子》提出,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先了解国情,这个国情中有一项是“水土之性”。什么是水土之性呢?用今天的科学语言来表达,就是地质环境的特征。
   古代中国人所说的土,并非仅指土壤,而是把砂、砾、岩石整个大地的组成物质都包括在内,如“皇天后土”中,这“土”即为与“天”相对应的“地”;这与英语中的 Earth也可用来表示地或地球相似。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就已知道岩石破坏后会变成土;甚至知道岩石被火烧烫后再浇上冷水会加速破坏,用这个办法来清除妨碍交通的岩石[16]”。后来又认识到土也可以变成岩石,如本文前面所述。这个变化过程,明概学者宋应星(1587-165?)作了与后来在西方兴起的地质学相似的概括:“沙与石,由土而生,有生亦有化,化仍归土。
古代的中国人还已知道,水可以在地下运行,地上水和地下 水以及地下水本身之间是相通的。这种认识看来在那时已相当普及,所以唐诗中会有“小江潮易满,万井水相通”这样的句子
    把自然作为一个总体来认识,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大特点,中国人较早地就形成了水土这一统一的地质环境的标念,对在艰苦的自然条件下生存并能发展起来,有重要的意义。中国人很重视水土对人的生活的影响,并采取了相应的对策。
撒播绿色希望 绿色行者工作室
 楼主| 发表于 2005-9-8 23:48:5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古代中国,“天人合一”即视自然与人为一体的理论,曾经长期是盛行在中国学者中的哲学,被用来解释出现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原因,按说,人本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天人合一”的提法,似乎并无不可,但是这个理论并非从物质世界的角度去理解人和自然的统一,而是把自然人格化,着眼于人和自然有一个共同的精神世界,代表自然的“天”,被认为和人一样有思想感情,一样有喜怒哀乐;如对地震、日蚀、大旱、酷雨等等现象的出现,不认为是自然界本身变化的结果,而是到人世间去找原因:皇帝暴虐、政治失序、战争发生等等都可以导致自然灾害的降临。这种理论的存在,大大阻碍了古代中国人去沿着科学的道路探索大自然,使近代自然科学未能在中国产生,地质科学的情况也是如此。
在西方,署名为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 古希腊医生,大约生活在公元前460一公元前337年)所著的文集与《管子》的情况有相似之处,实际为多人所著,写作的时间前后相差可达一百年,其中《论空气、水和环境》的文章,被认为是他写的,许多观点与古代中国的环境地质观点相似或简直一样,他也重视水和地面形态还有气候对人的体质以及精神世界的影响[29]。比较起来他的幸运之处在于没有“天人合一”这类理论将他这些认识引上神秘的道路,西方学者重视实地考察和运用逻辑思维方法,使地质科学,包括环境地学在内,建立起来并得到发展。拉策尔(F.Rstzel,1844-1904)对人和环境相互关系的系统研究,对环境地学的建立起了重要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他的研究有过分强调了环境的控制作用的倾向,以致纳粹能够利用他的“生存空间”的概念来为其侵略扩
张制造根据[30]。从这里回过头来看,古代中国出现的把自然与人作为一个统一体来认识的思想,又有其可取之处,按照这种思想,比较不易走向片面和极端。因此,在近代科学发展起来以后,如能把中国古代早就出现的一些地质思想发掘出来与现代科学相结合,将会产生出很有意义的成果。
撒播绿色希望 绿色行者工作室

45

主题

185

回帖

167

积分

清泉

积分
167
发表于 2005-9-9 05:47:4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应该善于从古人的理论中发现只智慧,但是应该明白,我们所做的事将他们所提的表面化的东西深化为理论和思想,并应用到实践中去。

及不仅要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以及怎么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济溪 ( 京ICP备17053947号-1 )

GMT+8, 2024-11-26 16:02 , Processed in 0.03795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