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老张捡了两只雪豹,火了。开始看他左拥右抱的幸福样,我以为他是个好叔叔。一晃十几天过去了,老张逐渐暴露了怪蜀黍的本性,把自个儿家当了动物园,作秀的本意暴露无遗。
研究雪豹的老马(马鸣副研究员)很生气,雪豹实在是太罕见了,以至于中国人2005年才第一次拍到野生雪豹照片,而老马这些年来估计见了太多的雪豹皮。寻寻觅觅踏破铁鞋,却不及老张放一次羊的运气好。说实话,我也挺生气,这些天老张的作为充分说明了他并不是个真正的爱雪豹的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第三条的规定,“野生动物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就好比地里的文物,咋能自己藏起来把玩甚至牟利呢。老马的愤怒比我更大,他直指两只小雪豹的身世,他怀疑老张参与或者知情了一次盗猎雪豹的行为。老马的怀疑如下:“
17日仍在新疆昆仑山一带作野外雪豹生存调查的马鸣,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张培伟发现雪豹的新闻他已详知,针对此事他有不同看法。
马鸣认为,尽管山猫与雪豹同为猫科动物,但此猫非彼猫,即使是刚生下的幼崽,无论大小还是长相,两者都有本质区别。按照常理,雪豹的栖息环境主要在海拔高度为2000至6000米之间的高山裸岩、高山草甸、高山灌丛和山地针叶林缘,夏季栖息地的高度大多在海拔5000米左右。按照张培伟的说法,他捡到雪豹的时间为5月12日,即伊犁河谷的初夏,这时候雪豹的生活栖息地应当在海拔4000至5000米。从常理推断,牧民放羊不可能将羊赶至如此高海拔的地方放牧,更何况张培伟放牧的羊是绵羊而非善于攀爬的山羊。
针对有些媒体提出这几年全球气候变暖,雪线上升,可能让雪豹的生存环境有所改变,马鸣认为这更进一步证实了张培伟捡拾雪豹的不可能性,因为雪线上升意味着雪豹要去更高的地方建自己的巢穴,而不是到海拔更低的草原上安家落户,于情于理都不可能。
张培伟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他是在离自己搭建的简易帐篷不足1公里处放羊时在草丛中捡到两只雪豹的,从当时小雪豹可爱的样子判断应该是出生不久,也就是说它俩离开母亲怀抱没有多长时间。针对这一说法,马鸣认为,事实上,居住环境极度隐匿的雪豹通常将巢穴建在峭壁岩洞中。雪豹在草丛中筑巢,从目前科考研究中尚末发现。另外,如果的确像张培伟所说的那样,小雪豹发现地距离他住的地方不足1公里,且与放牧的地方近在咫尺,为何母豹放弃幼崽外出觅食舍近求远去打野味而让山坡上散牧1个多月的羊群安然无恙?
马鸣感慨,如此漏洞百出的弥天大谎竟然有那么多人相信!自己虽一直忙于科考工作无暇顾及这场闹剧,但作为一名从事野生动物研究和保护工作的学者,自己有义务表达观点和立场。”
唉,老马啊老马,不要让愤怒冲昏了头脑。虽然我也怀疑老张雪豹的来历,但是只是怀疑,证据不足,岂能乱放炮。
先说说这小“大猫”的问题,老马说“尽管山猫与雪豹同为猫科动物,但此猫非彼猫,即使是刚生下的幼崽,无论大小还是长相,两者都有本质区别”,这是有问题的,首先山猫,也就是草原斑猫,或者叫做荒漠猫(稍后单独介绍一下这种动物)个头并不小,成年草原斑猫体长70-90厘米,尾长30-40厘米;相比之下雪豹成年体长1米左右,尾长1米左右,两者并非不是一个级别。如果再看幼崽呢,这就更不是问题了,最后面给大家贴一些大型猫科动物幼崽的照片,有兴趣的同学欢迎来找茬。让一个牧民分清这些小猫,还真不是容易的事儿。
再说说这栖息地问题,雪豹冬天生活在海拔2000米左右的山地,夏天则上行到海拔2700-6000米左右。雪豹冬季交配,妊娠期3个月,小豹降生于3-5月,这个时候的世界屋脊,刚刚能听的见春天的脚步声,雪豹还没有返回高海拔地区的强烈意愿。而且幼豹尚小,是否会很快跟随母亲离开低海拔的“冬宫”跋涉到高海拔的“夏宫”还不清楚。另外雪豹是否会因为全球气候变暖和选择到更高的地方生活,这个问题不只是温度说了算的。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导致青藏高原气候的异常(主要是干旱),高海拔地区相比低海拔地区更为脆弱,加上人类的入侵,当地自然生态变化巨大,是否能给雪豹提供足够的食物是十分可疑的。雪豹很可能会因为饥饿选择到更低的地方觅食,因为那里食物更充足。总之,老马应该比多数人更了解人类研究雪豹的现状——我们对它们知道的太少了。
然后是母豹的问题,老马断定母豹离开小豹去觅食,另一个脚本他却没有提及,那就是母豹被放牧人所惊吓离开,这是个更合理的解释。另外野生雪豹袭击家畜的事件近些年来屡见不鲜,老马怎么就能断定母豹一定去“舍近求远”呢。
老马在下面的采访中说了句极煽情的话:“不过张培伟可能忘记了一个细节,一只或者一对觅食不成空腹而归的成年雪豹因为养不活孩子,打掉牙齿流着眼泪看着离它们不远处的一个好心人将自己的一对孩子收养。”老马犯的最大的错误就在于此,雪豹又不是狮子,成年雪豹除了短暂的交配外都是独来独往的动物,大型猫科动物里除了狮子从未有过“夫妻共同抚养幼崽”的情况,很多时候,当爹的为了夺食甚至会杀死自己的骨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