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溪环保公益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3448|回复: 1

野生动物正变得适应青藏铁路?

[复制链接]

536

主题

32

回帖

934

积分

湖泊

积分
934

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09-1-29 11:00: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野生动物正变得适应青藏铁路?作者:蔡如鹏本文引自中外对话网站:[url=http://www.chinadialogue.net/article/show/single/ch/2080]http://www.chinadialogue.net/article/show/single/ch/2080[/url]
2008年初,中国一摄影师伪造的一张藏羚羊在飞驰的火车旁自由奔跑的新闻照片被曝光。但野生动物专家指出,刘为强的照片虽是造假,但它反映的情况却是真实的。蔡如鹏报道。
"我们多年的监测也证实,藏羚羊迁移时已逐步适应通过通道穿越铁路。"


2008年4月17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在“读者来信”栏目中刊登了一封中国科学家的来信,题目是“野生动物正变得适应青藏铁路”。作为世界顶级学术刊物,各国科学家一直以在此发表研究成果为荣,但这一次,中国科学家却是为了纠正《自然》的一个错误。

造假照片与真实状况

写信人是杨奇森、夏霖,均为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兽类学研究组研究人员。从2003年起,该研究组一直在从事青藏铁路对高原野生生物影响的评价工作。

今年3月初的一天,一位同事告诉杨奇森,2月28日出版的《自然》刊登了一则与青藏铁路和藏羚羊有关的消息,让他赶快看一看。

这是一篇由《自然》杂志记者撰写的新闻报道。杨奇森看后发现,文章虽然主要报道中国摄影师刘为强伪造新闻图片《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获奖一事,但同时也对中国政府是否在青藏铁路环保中做出努力提出了质疑。

此前的2006年,中国《大庆晚报》摄影记者刘为强利用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合成了一张几十只藏羚羊在飞驰的火车旁自由奔跑的照片。2008年初,这张被数百家报纸采用并获得中央电视台“2006年度十大图片”的照片被网民揭穿

一些国外媒体因此质疑青藏铁路建设,认为中国政府凭借假照片粉饰青藏铁路与环境的和谐,相继出现了《Photoshop是如何帮助中国进行宣传的——藏羚羊、火车及国家新闻机构》、《当自然界不与中国合作,只有Photoshop!》等几篇报道。《自然》杂志也推测,事实可能与照片所表现的恰恰相反。

“刘为强的照片虽是造假,但它反映的情况却是真实的。”杨奇森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当火车在桥上行驶,我们确实看见过桥下有藏羚羊穿过。”

刘为强拍摄藏羚羊期间,杨奇森的研究小组正在高原上进行野外研究,刘为强还曾把那张照片拿给他看。“我看了第一反应觉得拍的非常好,毕竟是专业摄影师,比我们搞科研的强的多。根本没往造假上想,因为照片反映的情况的确是真的。”杨奇森说。

事实上,杨奇森等人也拍到过藏羚羊与火车在一起的照片,只是由于拍摄距离较远,照片中的藏羚羊与火车比起来,显得非常小,看上去没有刘为强获奖图片所表现出的冲击力和艺术性。

但《自然》的报道让读者觉得,中国政府对青藏铁路环保方面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是依据这张合成照片。

“这是不符合事实的,”杨奇森说,“中国对青藏铁路环保方面的验收,在规格上甚至超过了铁路工程本身,非常严格。我们多年的监测也证实,藏羚羊迁移时已逐步适应通过通道穿越铁路。”作为享誉全球的科学杂志,《自然》刊登这样的报道让杨奇森觉得不公正。这一想法促使他决定做出回应。

“官方的”VS“科学的”

杨奇森首先想到他的老朋友美国人乔治·夏勒,一位世界知名动物学家。治学严谨,为人正直,曾多次揭示野生动物的真实处境,为保护野生动物做出过许多杰出贡献。如今已75岁的他仍受雇于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在中国从事野生动物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杨奇森和同事们商量,如果能得到夏勒的支持,以他在藏羚羊保护领域的权威地位,回应肯定会更有力度。

了解情况后,夏勒很支持杨奇森的想法。经过商量大家一致认为,应该以负责评价青藏铁路生态效应的动物学家名义,给《自然》写信,纠正该杂志的报道。最初,杨奇森希望夏勒能一起写这封信,但夏勒认为,相关的研究工作主要是由杨奇森等人完成的,自己可以作为支持者,但不能充当作者。因此,信件最后的署名就只有杨奇森和夏霖。

让《自然》接受与自己已刊登的新闻观点相左的文章并不是一件容易事。负责投稿的夏霖记得,信在发表之前,“与《自然》杂志的编辑来回修改了至少三四次”。双方在观点、论据,甚至遣词造句上都进行了反复磋商。

夏霖印象最深的是,在如何定义作者身份上双方的几次反复。最初,《自然》认为杨奇森和夏霖是在为中国政府说话,是官方指定的科学家。但夏霖坚持他们的工作是独立的,评价是站在科学的立场,而不是为了迎合政府。

多次协商后,双方互不相让。最后,《自然》采取了一个折中方案,既不说是为了政府,也不说是站在科学的立场,而是用了一个模糊的英语词汇(officially)。这个词既有官方的意思,也可以做正式、客观讲。

不过促使《自然》最终接受这封信的根本原因,还是杨奇森等人多年的研究工作和不可辩驳的监测数据。
[url=http://www.chinadialogue.net/article/show/single/ch/2080]全文阅读
[/url]
www.chinadialogue.net 中国与世界,环境危机大家谈 CHINA AND THE WORLD DISCUSS THE ENVIRONMENT

49

主题

772

回帖

7315

积分

北冰洋

积分
7315

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09-1-29 22:38: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道说什么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济溪 ( 京ICP备17053947号-1 )

GMT+8, 2024-11-25 21:27 , Processed in 0.02905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