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溪环保公益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1666|回复: 1

关键对环保与发展的思考

[复制链接]

397

主题

3780

回帖

1万

积分

印度洋

积分
16191

优秀斑竹奖社区明星社区居民最爱沙发

QQ
发表于 2009-6-8 09:25: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问:在北海合浦县的山口红树林附近有一段狭窄的海湾被长长的堤坝分开了,堤坝的一边是红树林,另一边是海边居民赖以生存的土地。没有了土地,居民的生活将很难维持下去。但是其实这些田地是围海造的。作为一名环保志愿者,如果一定要你做出选择,你是要坚持环保理念重新把土地所占得海洋还给红树林,还是要把这些土地留给农民?

     首先,我自认为是一个坚定的环境保护主义者,考虑问题更多的是从有利于环保的角度着手,但我一直主张,脱离经济谈环保,由此产生的任何环保理念都将难以立足。尽管在当前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有很大矛盾的。
     以此讨论主题为例,红树林的保护当然是很重要的,从长远利益考虑当然应该以环境保护为重,但保护环境不能与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发生冲突,否则任何行动都将无法顺利实施。
     其实在对待这一问题上人们常常陷入一个怪圈,即“土地是居民赖以生存的”。诚然,在农耕文化历史如此悠久的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质就是把非农业用地变成农业用地的过程,从环保的角度讲就是破坏自然的过程。在过去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可以耕种的土地一直是中国农民的唯一经济收入来源。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在其所著的《江村经济》中称中国农民是“束缚在土地上的”深刻体现了这一传统经济模式。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和多元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农民完全可以不再依赖土地而生存,成为工人、第三产业者、甚至农民企业家。当然这需要政府的扶持。(以我家为例,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我家是地地道道的农民,除农业外没有任何其他收入。而如今我家早已没有一寸用于耕种的土地,但我家的生活并未陷入困境)。尽管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如此迅速甚至几乎永远无法达到饱和,但我国城乡二元发展体制(如户口迁移制度)却限制了农民自由进入其他行业,以至于“农民只能世世代代为农民”,很难有进城发展谋生的机会,只能继续被土地束缚。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拉大了城乡生活水平的差距,农民为了提高生活水平,只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如题中所说的围海造田)来维持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而这样的经济快速发展往往是昙花一现,继而陷入恶性循环,农民深陷其中无力自拔。
     为改变这一状况,政府的正确引导是从长远解决农民生计与环境保护的冲突的唯一有效途径。广西北海所在的北部湾地区作为经济快速发展的地区之一,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带动第三产业的蓬勃兴起,而第三产业以其门槛不高而且具有极大的吸纳能力完全可以为广大农民提供出路从而脱离土地的束缚。农民离开土地,把土地归还自然,生态环境必然能够得到改善。以京津地区为例,京津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周边农业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原来的农业用地逐步转变为生态用地,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从而更加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尽管这与京津地区特有的政治环境有很大的联系,但足以说明为农民转入城市提供便利,把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就完全可以在解决农民生计的同时实现生态的恢复,当然这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放宽限制农民进城的“关卡”,并通过财政补贴为进城农民进行相关职业技能培训以利于尽早适应城市中的工作和生活,大力推动廉租房的建设解决他们的居住问题,推广并放宽小额贷款条件以鼓励和资助进城农民自主创业,并以强有力的措施和手段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等等等等。
     都说九八长江洪水和五一二汶川地震造成的重大损失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中国的日益加重的环境问题未尝不是如此,不得不说当前的政策是不利于和谐发展的,特别是”以经济发展为中心“更是为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快速发展的错误模式提供了正当理由和借口。尽管我向来自视为坚定的环保志愿者且与政府部门存在很深的芥蒂,但我始终认为仅靠当前环保志愿者这样的工作方式根本无力改变当前的环境状况,只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和城乡分离的二元体制不改变,我国当前的环境问题就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善的可能。

397

主题

3780

回帖

1万

积分

印度洋

积分
16191

优秀斑竹奖社区明星社区居民最爱沙发

QQ
 楼主| 发表于 2009-6-8 09:25:3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09广西营营员选拔面试中的一道题目,同时讨论“环保与发展“也是我们本学期马哲期末考试中的作文题,在此把我的个人观点晾出来,欢迎与任何对这一话题感兴趣的朋友共同探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济溪 ( 京ICP备17053947号-1 )

GMT+8, 2025-1-11 04:08 , Processed in 0.02813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