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溪环保公益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4562|回复: 8

NGO仍有2000多万人才缺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1-10 01:29: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www.thebeijingnews.com ·2005年11月7日9:43· 来源: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外非政府组织在国内开办分支机构,国内自下而上成长起来的“草根NGO”自然不甘落后,正在逐渐发展壮大,而自上而下建立起来的NGO组织也在不断改革。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NGO组织需要吸纳越来越多的精英,据专家预测,未来中国的NGO可以提供超过2000万个就业机会。

  来自民政部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在民政部门登记的民间组织总数已有27万个左右。对此,清华大学NGO研究所的邓国胜教授表示,根据国际NGO吸纳劳动力占总人口的2%左右来推测,随着中国NGO的发展,NGO的人才吸纳空间将高达2500万,而目前我国把有政府机关背景的NGO计算在内,就业人数只有250万左右,还有2000多万的人才吸纳空间。

  对此,北京绿十字生态文化传播中心负责人孙君认为,NGO组织社会影响的扩大,决定了NGO组织更需要高效高能的办事人才。

  随着NGO组织的社会活动能力和员工能力逐渐提高,员工待遇逐步改善,相信会吸引更多有经验、高素质的人才加盟。

  ■揽才风向

  国际NGO瞄准中国本土人才

  《中国发展简报》在今年年初发布了《200国际NGO在中国》的研究报告,介绍了211家在中国大陆开展项目的国际NGO.据粗略计算,国际NGO每年在大陆投入的经费接近两亿美元。随着国外的NGO纷至沓来,大多数国际NGO都通过与政府和本土草根组织合作,招揽和培养本土人才来实现本土化策略。像世界宣明会,2004年才在北京设立办公室,但在华员工已经达到440多人,其中中国员工有390人。而且各国际NGO组织的员工中都有沃顿商学院、哈佛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的高材生。

  据JA中国总裁高阳介绍,国际NGO组织凭借较高的社会认可度和不亚于知名外企的薪酬待遇,便可以吸纳一批优秀的人才。事实上,国内不少知名的“草根”NGO组织已经陷入了被国际NGO组织“挖墙脚”的尴尬境地。而清华大学NGO研究所的邓国胜教授也认为,国际NGO组织,尤其是商会行业协会加快进入中国的步伐,决定了NGO组织之间的人才争夺战将会更加激烈。

  ■入行建议

  选择NGO最好有工作承接性

  ●袁华娟,JA中国业务发展经理

  现在的NGO组织很多,仅公益性的就有环保、教育、扶贫等很多种类,因此,选择一个NGO组织工作不仅要把自己关心的内容作为依据,还要考虑即将加入的组织和自己曾经从事的工作是否有承接性,可以说工作的承接性决定了自己是否能短时间内在新工作岗位上最大限度地发挥价值。

  以我个人选择教育类公益组织的公关类工作为例,我的媒介工作经历和对教育的看重是我选择目前这份工作的主要原因。我有管理学的理论基础和一定的工作经验,我认为做公益性事业的组织者更能发挥自己的专长。而且,我认为教育的影响力非常深远,所以我选择了教育类的公益组织。另外,我在过去的媒介工作中积攒了与媒介沟通的经验和人脉,所以我选择业务发展经理这个职位。

  ■职位要求

NGO组织最看重应聘者的忠诚度

  ●孙君,北京绿十字生态文化传播中心负责人

  一般NGO组织对应聘者的要求不是很高,在招聘时基本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应聘者:第一,工作心态。NGO组织要求应聘者有一定的公益心,以及具有基本道德素质和忠诚度,这是NGO组织在应聘时最看重的一点。

  草根志愿组织特别强调信念伦理的重要性,他们一般以信念来带动早期的核心工作人员,这样可以让他们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仍然可以开展活动。

  很多草根组织在发展初期人员流动量很大,许多人会离开,但留下来的人能够形成更强的凝聚力,来抵抗外部条件的诱惑。这种信念和志愿精神促成了多数组织的生存和延续。

  第二,工作经验。NGO组织一般比较青睐有一定社会工作经验的人员、大学里的社团创始人或参与者,以及有组织活动经验和媒体关系的在社会上活跃的爱心人士。

  第三,学历。应聘NGO组织的人最好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以便适合NGO对人才综合素质和兼任多项工作的要求。不过,也有些工作岗位不需要高学历。

  另外,NGO组织对应聘者的年龄没有太多限制,无论是大学毕业,还是退休人员,只要能力与应聘职位要求相符,就可以进入NGO组织工作。

  ■薪酬

组织发展状况决定员工薪酬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国内NGO组织的正式员工薪酬因地域不同相差很大。一些中小城市的草根NGO组织的正式员工月薪只有500元左右,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薪酬水平较高,根据岗位和组织发展状况的不同,员工月薪一般在1000元至3000元之间。而国际一些知名NGO组织由于对人才要求较高,所以给中国办事机构员工开出的薪酬并不低,尤其是一些规模比较大的基金组织,在华官员的薪酬可以和知名外企中层管理人员的薪酬一拼高下。

  ■相关链接

近期部分NGO招聘信息

  北京红丹丹教育文化交流中心

  该中心是致力于残障人教育和文化事业发展的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机构。

  招聘职位:行政助理1人(负责中心网站日常管理等工作);项目助理1人(负责资料收集分析等工作)

  北京绿十字生态文化传播中心

  该中心是一个致力于寻求人与自然和谐生存的系统,传播生态艺术理念的非营利性民间环保组织。

  招聘职位:翻译人员(负责将有关文件的中文版翻译成英文版);计算机软、硬件管理人员(负责办公系统和数据库的日常维护);网站维护人员(负责对中心网站定期进行更新与完善)

  香港乐施会(Oxfam HongKong)

  该组织是国际乐施会的成员之一,在亚非地区与弱势人群一起工作。

  招聘职位:中国部传媒官员(签订两年工作合同,在北京工作)职位要求:具备中国非政府组织领域的基本知识;具有三年以上在中国媒体行业的从业经验;具有新闻专业或社会学的专业学位。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张开
每个人都关心自然环境,理解、参与环境保护,与自然和谐相处,分享改变世界,爱济溪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0 01:29:39 | 显示全部楼层
www.thebeijingnews.com ·2005年11月7日9:29· 来源:  


  NGO即非政府组织的英文缩写(Non-Govern mentalOrganization),也称为NPO,即非赢利组织(Non-ProfitableOrganization)。NGO在发达国家已经深入人心,在我国则是一个非常崭新的概念,NGO这种“舶来品”到底在中国的发展情况如何,“非政府组织”究竟能在我国社会的转型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而进入NGO这样的“非赢利组织”担任全职工作是否能够成为一项明智的职业选择,带着这些疑问,本报记者对此进行了网络问卷调查,并希望通过分析能够为读者解答疑惑。



NGO工作者在宣传艾滋病防治知识。在医疗卫生等领域,NGO日益成为不可或缺的力量。本报传真图片

  ■发展

  经费短缺致人力资源不足

  非政府组织(NGO)起始于19世纪初,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近20年来,NGO已成为西方很多发达国家现代文明社会重要建设者。根据联合国2002年发表的人类发展报告,到2000年为止,国际性的非政府组织已达37281个。这些组织在各国的政治经济生活中,以及国际间的交往和沟通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在发达国家,NGO被视为政府和企业之外的“第三部门”,甚至成为了一个社会民主和健康程度的重要指标。

  受调查人群对国内NGO的普遍看法是发展缓慢,受到其他诸多社会因素的制约。在本报记者的调查中,这个比例达到48%,而还有35%的人认为NGO在目前的社会上还不能得到应有的认可,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对NGO缺乏任何了解。显而易见,在转型中的中国,NGO要找到自己的准确定位,并在这个定位的基础上发展决非一件易事。

  国内NGO步履缓慢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

  经费问题极大地制约了NGO的步伐。资金是基础,资金的缺乏导致了国内NGO人力资源的匮乏。没有人才,一切都无从谈起。

  根据本报记者的调查,20%的人都认为加入NGO必须要得到一定的报酬。在我国,NGO人力资源不足的情况已经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从调查情况看,中国NGO的专职人员较少,志愿者就更为缺乏。甚至由于一些特殊原因,很多NGO成为吸收离退休人员、机关事业单位的下岗分流人员的地方。种种现象表明,NGO在中国的发展尚处于幼儿期,它的成熟和壮大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

  ■作用

  转型期中国的“第三部门”

  NGO自80年代以来,在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以至被不少人当作是企业市场体制和政府国家体制之外的“第三部门”。这种组织的兴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长期困扰人们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问题给予缓解和调节。

  在本报记者的调查中,普遍看法是NGO建立的目的是出于公益,主要是为了服务社会,这一比例达到86%.但是NGO对于一个社会的作用绝对不能这样笼统概括。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域的NGO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功能,它们发挥的作用和政府管辖能力在这一领域的渗透是此消彼长的。所以,目前不少NGO都在一定程度上担负起了政府的职能,故而在很多发达国家,政府和各种权力机关都将NGO当作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合作伙伴。

  根据本报记者的调查,35%的受调查者认为目前国内的NGO发展速度还是非常可观的,少量的NGO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比如在环保领域,北京地球村、中华环保基金会、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等都一直活跃在环保的第一线。这些NGO提供了政府和企业所难以提供的许多公共物品,推动了中国环境保护运动的发展。在中国的扶贫开发领域里,著名的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国际非政府组织合作促进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华慈善总会等开展了生存扶贫、教育扶贫、救助贫困母亲、文化扶贫等多种形式的扶贫活动。

  ■担忧

  读者对服务NGO心有疑虑

  根据本报记者的调查,将近10%的人认为在NGO担任全职工作缺乏一种归属感,他们认为这是同在一般企事业单位任职的最大区别。此外,还有超过20%的人认为在NGO中工作,职业发展的空间会受到很大限制。NGO缺乏市场竞争,所以对工作人员的敬业程度一般缺乏强制的规定。

  但是,反过来由于缺乏严格的职业锻炼,在以后转行的时候,以前在NGO的工作经验在用人单位眼中的分量必然无法和那些管理规范化的外企相提并论。拥有这种担忧的人在本次调查中,超过15%.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的志愿者服务团体数量仍然偏少,这种志愿者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内NGO效能的发挥。NGO是一个开放的体制,既有全职雇员的全天候工作,也需要广大志愿者的无偿奉献,二者是NGO发展的双翼,不可偏废。

  ■前途

  NGOER不重高薪爱奉献

  针对“如果有机会,你是否会考虑为NGO全职工作”这个问题,75%的调查者选择了如果有机会,愿意进入类似机构服务。还有20%的人选择了可以把进入NGO工作作为一种就业途径,但是适当的报酬是先决条件。从这个调查可以看出,不论是出于奉献精神,还是出于现实的考虑,NGO的“后援团”是非常强大的。

  在本报记者的调查中,74%的人认为是出于奉献的初衷而选择进入NGO工作,这个数据虽然不能说明NGO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但至少说明相当一部分人已经把进入NGO工作看成了实现社会价值的一种手段,从这个意义上来讲,NGO的社会功能已经得到了初步的认可。但是,进入NGO必须有两个清醒的认识,一个是自身特点,一个是报酬问题。

  对于第一个问题,在本报记者的调查中,72%的人认为进入NGO工作必须符合自身的特点。第一个问题是不言自明的,但是第二个问题则让更多的人重视起来。72%的人认为在NGO工作薪水必然会低于一般的企事业机构,但是也有36%的人认为在一些特殊机构的收入会相对高一些。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谭德波
每个人都关心自然环境,理解、参与环境保护,与自然和谐相处,分享改变世界,爱济溪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0 01:30:19 | 显示全部楼层
www.thebeijingnews.com ·2005年11月7日10:43·  


  “NGO”,即“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直译为“非政府组织”,因此“NGOER”即为“非政府组织的服务者”。与此类似的还有“NPO”,是“non-profitorganization”的缩写,直译为非赢利组织。两者的内涵基本相同。NGO还有一种称呼———“第三部门”,指NGO是独立于政府、市场之外的在社会中发挥作用的部门。这也就决定了它的两个基本特性:因独立于政府之外,所以非政府;因独立于市场之外,所以非赢利。

  在发达国家,非政府组织同政府、企业共同构成了现代社会结构的三大支柱。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自下而上成长起来的“草根NGO”在逐渐壮大,而自上而下建立起来的NGO组织也在不断改革,NGO自身的管理水平在不断提升。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NGO组织需要吸纳越来越多的精英,根据清华大学NGO研究所教授邓国胜的预测,未来中国的NGO可以提供超过2000万个就业机会。

  NGO(或者NPO)既是志愿者传递爱心的舞台,也是职业人士实现人生理想的宽广平台。

  本报记者 张开
每个人都关心自然环境,理解、参与环境保护,与自然和谐相处,分享改变世界,爱济溪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0 01:30:50 | 显示全部楼层
www.thebeijingnews.com ·2005年11月7日9:32· 来源:  


  在很多人心目中,NGO是公益事业的代名词。NGO是一群关心环保、教育、贫困等社会问题的狂人分子们实现个人心灵愿望的平台,在这里工作更多是无私的奉献,远不如去企业打拼。因此,NGO的职位可能会给人于职业发展无利的误解。事实上,作为一个成熟的组织,NGO有着完整的组织构架,每一个项目运作都是个人专业知识、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的全面发挥。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能体会其中的乐趣。



受雇于NGO的全职员工,大都获得了能力和经验上的提升。

  人物故事一  在NGO之间越“跳”越职业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MPA毕业的甘东宇在NGO组织已经工作了14年。外语专业毕业的他大学毕业时出于选择一个稳定职业的考虑,进入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从事希望工程的海外联络工作。今年8月,就像在企业中跳槽一样,为了给自己更多的挑战,他进入JA(Ju鄄niorAchievement国际青年成就中国部)。在他看来,能够在中国的公益性组织中出色工作,不仅仅是为社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同时也是个人职业能力不断突破的过程。

  自己为自己选择突破

  放弃稳定的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来到成长中的JA对于很多人而言都是一个艰苦的抉择。在甘东宇看来,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这样一个官方背景的NGO组织中,越是公众认可度高,对个人工作的挑战性就越小。“对于一个员工而言,如果能够通过自己的组织策划能力吸引公众关注某项过去大众所没有关注到的公益事业,对于每一个人而言都是最有成就感的,我追求这样的成就感。”正是出于这种对成就感的追求,甘东宇选择了在中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的JA.

   NGO工作推动自己不断专业化

  2000年,甘东宇去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攻读非政府组织管理的MPA学位。在他看来,NGO的管理科学化、制度化不断要求每一个员工汲取新知识。民间的公益性组织之间实际存在着竞争的成分,比如同样是环保组织,作为组织者如果能更好地提出活动策划方案,有更透明更科学的财务管理经验,社会资源肯定青睐这样的组织,这样的组织才有百年基业。因此,成熟的NGO组织在不断推动自身的财务管理、项目运作、组织构架建设的科学化,这一点和大企业管理科学化如出一辙。在这个过程中,单位也在不断为自己提供进修机会。

  人物故事二  工作十年后选择NGO寻求突破

  在某国际媒体工作4年后,袁华娟在今年4月进入JA担任业务发展部经理。袁华娟表示,十年前在读大学时,她的很多留学生朋友在母国都曾经在公益性的慈善组织做志愿者,来中国后这些留学生朋友在课余会自发地组织去老少边穷地区、社区的社会福利组织服务。出于好奇她参加了留学生的活动,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工作将近十年后,怀着当年的那份情愫,同时也是寻求事业的突破,她选择NGO作为自己新的职业发展平台。

  由文字工作转型为职业经理人

  袁华娟过去在某国际媒体担任采编工作,如今来到JA,她主要的工作是进行媒介沟通,既包括和大众媒体,也包括和各个公司、企事业单位的宣传部门。新的工作给她的职业生涯带来的变化,北大MBA毕业的她归纳为“由文字工作转型为职业经理人”。

  以半个月前JA举办的志愿者日为例,这个活动得到摩托罗拉、GE等知名公司和商务部这样的国家部委,北大、清华等知名高校的支持,而且摩托罗拉的志愿者甚至是全球副总裁这样的高级管理者。整个活动的前期协调、主题设置、日程安排一直到会场的陈设等,事无巨细都要亲自安排,整个流程下来等于是自己一个人干了整个公关公司的工作。

  “一次活动的组织就是一个项目完整过程的实践,7个月的时间内,我成为一个项目经理。”袁华娟非常自信地表示:“我相信再经手几个项目,我能够在任何大型公司担任媒介工作。”

  ■专家访谈

很多大公司青睐NGOER

  记者:很多人认为公益事业适合于有钱人休闲,对于希望发展职业的人并不很适合,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JA中国总裁高阳

   如果仅仅从报酬来看,公益组织不如企业那么优厚。但是如果从个人事业发展来看,公益组织能够给人带来非常大的发展机会。比如公益组织也有非常健全的组织构架,在这里能够学到很多专业知识。NGO组织接触社会各个层面,从成功的捐赠对象和志愿者,到普通的受益者,三人行必有我师,和形形色色的人接触的过程就是自我提升的过程。

  而且很多大公司都很青睐有NGO工作背景的人。在美国,包括沃顿商学院、哈佛大学商学院在内的一流商学院每年有将近10%的毕业生去NGO工作,然后他们选择去企业单位或者高校担任教师,他们的职业发展非常顺利。

  记者:很多人觉得公益事业有爱心就能做好工作,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JA中国总裁高阳

   先举一个例子,JA中国目前的11个员工,3个北大MBA,一个哈佛MPA,我是沃顿商学院MBA,从我们团队人员的知识结构来看,大家并不是只有爱心。爱心当然是做好公益事业的前提,但是包括JA在内的公益性组织更需要在财务、项目管理、攻关等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才。

  记者:目前NGO的人才储备面临什么状况?

  ●北京绿十字生态文化传播中心负责人孙君

   NGO目前的低待遇难以吸引到有知识、有经验的高素质人才,而且非盈利组织的工作人员相对不固定,不稳定,有许多兼职工、义务工、志愿工,缺少应有的培训和技能。目前最大的挑战或威胁即缺乏高水平的专业化人才和群体。除了现有的几种来源渠道外,NGO也需要:来自企业的专业型志愿人员,或来自大学、研究机构的学者,政府部门的离退休人员,企业的专职工作人员和作为家属的政府企业驻外机构的人员,而来自企业的志愿人员更为重要和专业。

  记者:你想到什么解决办法?

  ●北京绿十字生态文化传播中心负责人孙君

   除了员工,还应有另一支主要力量的加入和调动:志愿者的加入不仅仅是解决人力问题,他们更多地是把自身的社会资源带进来。志愿者通过策划、执行和自我评估用几乎零成本的运作达成了项目的运作。面对人才不足的困境。NGO更多地吸收来自各行业的志愿者,绿十字也激励志愿者把自己的专业能力在志愿行动中加以运用。志愿者往往比全职的职员还要更多地发现组织的问题并尝试解决,绿十字进行组织的改革来适应志愿者的要求。这种改革和更多专业人士志愿者的加入,和学生志愿者的结合,使得组织能力大幅度提高。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张开 本版摄影/王嘉宁
每个人都关心自然环境,理解、参与环境保护,与自然和谐相处,分享改变世界,爱济溪
发表于 2005-11-10 08:29: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句话 资金是目前很多NGO的一个瓶颈
发表于 2005-11-12 01:15: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主要是输血的多,造血的少
撒播绿色希望 绿色行者工作室
发表于 2005-12-20 18:59:43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对于NGO的发展要看他们的定位与目标。不过人才也是关键

28

主题

89

回帖

1万

积分

印度洋

t.sina.com.cn/shalang

积分
14850

社区明星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05-12-24 00:01: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是引用honglake于2005-11-10 08:29发表的:
一句话 资金是目前很多NGO的一个瓶颈


呵呵 不是资金,而是能力。真正有能力做实事的NGO高手和组织,不是市面上活跃的这些,市面上这些组织有些误导大家对NGO的认识和理解:)
发表于 2005-12-26 09:06:1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现在的NGO组织大都不缺钱,缺少好的项目,缺少有能力的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济溪 ( 京ICP备17053947号-1 )

GMT+8, 2024-11-29 06:36 , Processed in 0.04348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