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江豚是长江流域特有的两种淡水豚类之一(长江流域另外一种淡水豚白鳍豚已经宣告功能性灭绝),其主要生活在长江流域及沿海等热带至暖温带水域,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已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长江江豚是对海水、淡水环境均适应的小型豚类,在分布上有着广泛性和特殊性,因而其对研究鲸的进化发展方面有一定的意义。长江江豚的价值很高:肉可食用,皮可制革,油脂是治疗烫伤的特效药;另外它还有较大的观赏价值。正因为如此,滥捕长江江豚的现象比较严重,致使长江、洞庭湖流域的江豚资源锐减。
近些年来,由于航运业、水利设施的建设和水体污染、水位下降、江湖淤积等影响,再加上自然环境的变迁、食饵减少等因素,长江江豚正处于白鳍豚曾经的命运之中。
一项数据显示,在过去的二十年里长江江豚的种群数量迅速减少,已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约2700头减少到现在的不足1800头,保护江豚的工作刻不容缓。
上世纪90年代,在中外学者专家的呼吁推动下,我国第一个长江江豚保护区——铜陵淡水豚自然保护区建立。铜陵淡水豚自然保护区的科研人员,围绕着对长江江豚的活捕、饲养、繁殖和栖息地保护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科学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该保护区现在也已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随着近几年气候异常现象的频繁出现,一些人渐渐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但是这种保护意识还没有普及到大众之中,我们要通过努力让这种意识深入每个人心里。保护环境不是一个人就能办到的,而须靠大家携起手来共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