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哥本哈根会议的僵局,格雷希拉•齐齐尔尼斯基提出建议:碳市场可以用来避免主要排放国在哥本哈根会议上的僵持,并且达成共识。 “美国可以购买排放权来减少中国未来的排放,这样就可以在按照《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要求为中国提供‘补偿’的同时得到它想要的东西。” 各国都已经为12月哥本哈根会议的最后摊牌做好准备,但这场会议却逐渐演变为两个最大排放国——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对决。美国的态度是:如果中国不减排我也不减。但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按照UNFCCC第四条的规定,在没有得到补偿的情况下是不必限制排放的。
中美之间的僵持让人想起上世纪中期美苏冷战的情形。两个超级大国都不愿意限制自己的核武库,除非对手先这么做。尽管时代不同,武器也不同,但情况是一样的。哪一个国家的排放都足以给世界带来灾难。
许多人认为中国不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应该区别对待,因为它的经济自从1997年《京都议定书》签订以来快速发展。但是,中国仍然是一个穷国,按照人均GDP仍然排在世界100位以后。况且,如果全世界的人均排放都和中国一样的话,全球变暖就不会发生了。根据《气候分析指标工具》的数据,从1990年到2005年,美国的人均排放是中国的7.1倍。如果全世界都按照中国的人均排放量进行排放的话,那么今天全球的二氧化碳年排量只有120亿吨,而非当前的300亿吨。
UNFCCC1992年成为国际法(联合国于本年通过该公约),因此违反公约就是违反国际法。如果中国单方面违反第四条限制排放,就会被发展中国家孤立,这在中国同时面临国内和发达国家压力的今天是很难想象的。
因此,我在这里提出一个建议,既可以打破中美的僵持,又不用让中国脱离发展中国家的行列。
《京都议定书》是第一个建立在全球市场方案基础上的国际环境协议。全球碳市场改变了全球公共利益的价值,正是它在1997年12月拯救了处于失败边缘的《京都议定书》。我建议把《京都议定书》的碳市场方案稍作改动,作为哥本哈根协议的谈判基础,这样似乎更容易达成一个皆大欢喜的协议,既对美国、欧盟和日本有利,又能让中国、印度、巴西、墨西哥和所有发展中国家接受,还能满足那些生存岌岌可危的小型岛国的需要。
在2009年7月的八国集团会议上,发展中国家不愿接受任何减排义务,除非得到在财政和技术援助上的具体承诺,于是就无法达成方案。我在这里提出的方案恰恰包含了可以让双方都接受的财政和技术援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