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溪环保公益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1811|回复: 0

生态文明建设如何评价?

[复制链接]

218

主题

400

回帖

1万

积分

印度洋

积分
19314

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10-1-6 13:56: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绿色时报1月6日报道 编者按
  生态文明建设如何评价?中国各省(区、市)生态文明建设都处于什么水平?有哪些经验和不足?未来目标如何确立?2009年9月,由严耕教授主持的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ECCI课题组,发布了2005至2007年中国省级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报告,ECCI为Eco-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dices的简称,意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这一指标体系,该研究组评价了各省(区、市)(未含港澳台)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分析了各自的优势、劣势,指出可突破的有效方式,并确立了建设目标。这也是全国首份综合性省级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近日,国家统计局等部门发布了2008年的权威数据,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ECCI课题组的研究人员在倾听社会反馈意见的基础上,对原有ECCI数据略作改进,以下是最新评价结果及相关分析。
  年度排行 最新出炉
  2005-2008年的评价结果显示,北京、海南、上海、天津、福建、浙江、四川等省(区、市)在排名榜上位置领先,山西、甘肃、宁夏、贵州、内蒙古等省(区、市)的排名相对落后。(如下表)
  2005年~2008年各省(区、市)生态文明建设排名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这个排行榜是在权威数据的基础上,根据ECCI计算出来的。ECCI包含4大核心考察领域:生态活力、环境质量、社会发展、协调程度,共20项具体指标。
  关于相对评价法获得的结果,有3点需要特别说明。其一,四大核心指标及所有具体指标的权重,都是在广泛征询有关专家的意见后确定的。其二,如果某省份的ECCI得分名列前茅,仅说明这一省份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当年在国内相对领先,并非表示该省的建设已经达到生态文明所要求的高度。其三,如果某省份的排名比前一年有所上升,可能是因为该省在过去一年中建设力度加大、整体水平提高,但也可能是其他省份水平相对下降造成的。各省的ECCI得分有别,排名有喜有忧,总体而言,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仍任重道远。
  准确理解 走出误区
  ECCI的目标是为各省生态文明建设明确方向。
  首先,生态和环境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生态是指各种生命支撑系统、各种生物之间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流形成的统一整体。环境指的是人类生存的物质条件,是生态系统中直接支撑人类活动的部分。如果没有充分意识到这种概念上的区别,在实践中就会以环境改善取代生态建设,造成“局部环境好转,整体生态恶化”的情况。而在评价上,也容易仅以环境质量来衡量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其次,生态文明是“生态”与“文明”的有机结合。生态文明建设既要生态环境良好,也要社会高度发达。而且,对社会发展水平的评价也要超越“GDP崇拜”,全面考察经济发展、福利水平、公平正义等方面。
  第三,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在于协调发展。要实现生态环境改善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必须坚持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就是协调发展的文明,包括生态、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生态、环境、资源与经济之间更需要协调发展,也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降低单位GDP能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降低生态、资源、环境成本,并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加强对生态环境建设的反哺。
  重视进步 胜过排名
  ECCI年度排名只是各省(区、市)之间的比较,对于各省(区、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只具有参考价值。比排名更重要的是要逐年取得进步,提高进步率,因为进步率反映的是各具体指标的实际变动。
  2005~2008年间逐年进步率测评显示,除个别省(区、市)的整体水平出现过退步外,各省(区、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水平进步显著,最大总进步率达到18%以上,成绩可喜,预示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如下表)
  2005年~2008年各省(区、市)生态文明建设进步率及其排名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总体进步的态势表明,虽然我国各省(区、市)的生态文明建设起点并不相同,自然条件、社会发展水平也各异,但只要加强重视,提高原有水平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从四个二级指标来看,各省(区、市)在社会发展方面全都进步,宁夏、陕西的进步率均超过了10%。但同时也要看到,全国仍有云南、甘肃等9个省(区、市)的生态活力出现退步,进步省(区、市)的进步幅度也普遍不大。
  在环境质量方面,尽管经过多年的治理,但迫于经济和人口的压力,全国除了黑龙江、山西、北京、江苏等10个省(区、市)外,其余省份均有退步。这说明我国仍普遍存在着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反映了我国尚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的事实。
  可喜的是,全国绝大多数省(区、市)在协调程度方面普遍有进步,近一半省(区、市)的进步率超过了10%,浙江省甚至高达近30%。西藏自治区尽管有退步,但主要是由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从2007年的0.15%下降到2008年的0.05%造成的,而西藏的环境质量本身是在全国领先的。在协调程度方面的全面进步,意味着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中国有望进入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的双赢局面。
  区分类型 找准定位
  为了帮助各省(区、市)定位自己的生态文明建设类型,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弱点,ECCI研究人员进行了类型分析,初步得出了以下6种类型。
  1.社会发达型。北京、上海、天津、浙江、江苏属于此类型。社会发展和协调程度居全国前列,但有较大的经济和人口压力,使其生态活力和环境质量处于全国平均水平。
  2.均衡发展型。包括海南、福建、广东、重庆。自然地理条件优越,生态活力高,环境质量相对较好,经济社会发展也处于全国前列,并开始向协调发展迈进,整体情况较好。
  3.生态优势型。包括四川、江西、吉林、广西、云南5个农业省份。自然地理条件优越,生态活力高。除农药施用强度较大外,环境质量较好。作为农业大省,目前它们的社会发展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生态优势尚未转化为经济效益,尚未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但由于自然资本充足,这些省份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4.相对均衡型。包括安徽、辽宁、陕西、湖南、湖北、黑龙江、河南、山东8个省份。这些地区或为农业大省,或为革命老区,或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一般,生态活力尚可,环境质量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实现了较低程度的均衡发展,但优势不够突出。
  5.环境优势型。包括西藏、贵州、青海。受自然条件限制,生态基础比较脆弱,生态活力较差,社会发展水平有待提高。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需要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因此协调的压力较大。这些地区对环境的压力较小,环境质量居于全国前列。
  6.相对薄弱型。包括新疆、河北、宁夏、内蒙古、甘肃、山西。均受自然条件限制,生态基础脆弱,生态活力较弱。它们或是农业大省,或是能源大省,环境污染严重,环境质量差,经济发展基本处于全国平均水,不仅生态基础较薄弱,而且面临较大的经济发展压力,整体协调程度也偏低,生态文明建设各个方面的任务都很重。
  统筹兼顾 突出重点
  生态文明建设既要有全局思维,统筹兼顾,同时也要突出重点。
  以2008年数据为例,二级指标与总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显示,协调程度、社会发展、生态活力这三个二级指标都与ECCI总分有很高的正相关,表明了协调程度、社会发展和生态活力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协调程度更是重中之重。
  较为特殊的是,环境质量与总得分之间关联不显著,但进一步分析发现,环境质量较差的地区既包含社会较发达地区,也包含社会欠发达地区,而环境质量领先的省份却都是社会欠发达地区。这说明在目前的发展阶段,环境污染是全国普遍面临的问题。欠发达地区应考虑如何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不破坏环境;发达地区应考虑如何在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突破环境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
  对20个具体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显示,相关度最高的6个指标分别为:单位GDP能耗,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量,服务业产值占GDP比例,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率,城镇化率和森林覆盖率。这6个指标囊括了节能、减排、产业结构升级、资源循环综合利用、城市化集约发展、生态建设等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涵,突出了目前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
  世界比较 扬长补短
  ECCI的研究人员根据发展水平、洲际分布和国情情况,选取了澳大利亚、巴西、俄罗斯、美国、南非、尼日尔、日本、瑞士、伊朗、印度等10个国家作为比较对象,对13项有数据支撑的评价指标水平进行了国际比较。
  结果显示,我国一些省(区、市)的森林覆盖率世界领先。例如,2005年,福建省的森林覆盖率为62.96%,在10个国家中仅次于日本(68.2%)。此外,我国在自然保护区建设方面成绩斐然。2005~2007年,中国自然保护区面积比例(未含香港)在联合国有相关统计数据的21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稳定在第57位。西藏自治区的自然保护区面积比例达到世界第9位的水平,高于比较的10个国家。
  然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且各省(区、市)之间的水平呈两极分化状况,尤其体现在农药施用强度、服务业产值占GDP比例、城镇化比例、城市垃圾无害化率、单位GDP能耗等5个方面。
  以服务业产值占GDP比例为例,2005年,我国的比例为39.72%,在世界银行统计的181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153位。2005~2007年,我国除北京、西藏和上海,其他省(区、市)该项比例都不足世界平均水平。
  目前,我国的单位GDP能耗亟待大幅降低。以2005年为例,中国单位GDP能耗为1.20吨标准煤/万元,为相比较的国家的2至3倍,甚至接近瑞士的7倍。国内GDP能耗最低的省份是广东(西藏无数据),其水平为0.79吨标准煤/万元,也高于选取比较的所有国家。
  与单位GDP能耗现状相似,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量也远高于选取比较的国家。2006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量为0.012015吨/万元,是美国的59.6倍,日本的19.8倍。排放量最高的贵州达到美国的313.2倍,日本的104倍。排放水平最低的西藏、北京、海南,也仍高于美国和日本的水平。
  任重道远 大有可为
  ECCI研究者通过各省(区、市)的评价得分以及相应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
  我国目前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尚处于初级阶段,在单位GDP能耗、单位GDP废气排放量、服务业产值占GDP比例、城镇化比例、城市垃圾无害化率、森林覆盖率、农药施用强度等方面,亟须改善。
  尽管各省(区、市)目前的ECCI得分排名有前有后,但进步率分析表明,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省(区、市)的生态文明建设进步明显。在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同时,必须提高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地表水体质量。要以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率、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单位GDP废气排放量这4项指标为突破口,提高协调程度的进步率,促进整体进步。
  生态文明建设关键在于协调发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经济发展要尽量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等自然成本,走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之路,改变经济核算方式,加大对生态环境的反哺力度,实现可持续发展。

  附录:ECCI指标体系及其说明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排行榜的排名顺序,取决于各省(区、市)总得分的高低。总得分采用相对评价法,先确定每一具体指标原始数据的相对等级分,按第一等6分、第二等5分……第六等1分计算。然后,各等级分乘以权重,得出具体指标的得分。再将各项具体指标得分相加,乘以其二级指标的权重,得到二级指标得分。最后,将各二级指标得分相加,获得总得分。生态活力、环境质量、社会发展、协调程度4大核心指标,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不同,其权重分别为30%、20%、20%和3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济溪 ( 京ICP备17053947号-1 )

GMT+8, 2024-12-2 14:42 , Processed in 0.02889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