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兰州交通大学大学生绿色工程协会项目接受社团组织推荐,推荐名额4人,费用根据赞助情况而定,最多不超过200元。
拯救“浅底精灵”
——秦岭细鳞鲑二期项目
(秦岭细鳞鲑保护区生态农业发展研究)
一、背景资料:
秦岭细鳞鲑(Brachy mystax Lenok tsin Lingensiszi)属鲑形目、鲑科、细鳞鲑属,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原在甘肃省内见于黄河支流渭河水系南部各支流,后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及人为因素,该鱼种已濒临灭绝。2004年11月至2005年10月,我们基本按照计划分别从生物、生态、支农,人文等方面入手,调查了秦岭细鳞鲑的生存现状和具体濒危原因,并在条件资金允许范围内进行适当的宣传活动。
通过我们的一期调查得知,1999年在漳河殪虎桥断面以西至分水岭段发现还生存着一定数量的秦岭细鳞鲑,为了保护这一名贵的水生种质资源,健全鱼类区系组成,2000年,当地政府动工修建秦岭细鳞鲑人工驯化保护场,建立人工模拟河道,从自然河道中捕捞野生秦岭细鳞鲑750条,投放于人工模拟河道中,以观察秦岭细鳞鲑的生活习性,并对其进行人工驯化保护 。
2004年10月——2005年12月,在世界自然基金会小额资助下,对甘肃秦岭细鳞鲑分布区漳县、岷县进行秦岭细鳞鲑濒危调查分析。经项目组人员多次协商,决定在甘肃秦岭细鳞鲑分布区漳县、岷县选择重点区进行可持续生态农业倡导和社区生态保护教育。同时对秦岭细鳞鲑保护区的生态农业发展进行研究。
二、活动主题:
秦岭细鳞鲑保护区生态农业发展研究
三、活动目标
1、 加强秦岭细鳞鲑保护工作;
2、 倡导秦岭细鳞鲑保护区内可持续生态农业;
3、 增强秦岭细鳞鲑保护区内社区居民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4、 提高甘肃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使更多人了解生物多样性。
四、活动目的
第一阶段:绿色理念的培养
1、培养项目人员的生物多样性意识,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2、了解秦岭细鳞鲑保护区内社区居民生物多样性意识;
3、与社区居民共同探讨可持续生态农业;
第二阶段:执行部分(分点进行)
1、在尊重当地居民的民俗文化的前提下,进行秦岭细鳞鲑生态价值和生物多样性教育;
2、运用自身所掌握的知识进行社区管理,宣传设立保护区对秦岭细鳞鲑保护的重要意义;
3、同当地政府联合,在一定条件下发展旅游业,共同探讨保护区的管理与建设。
4、通过宣传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
5、协助政府带动当地居民正确响应“三农政策”,与当地居民共同探讨环境保护与农业发展的联系;
6、通过秦岭细鳞鲑保护区内社区农业调查进行可持续生态农业倡导和探究。
第三部分:效果扩展
1、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深化此次活动的意义,取得一定的实际效果;
2、向其它高校宣传与号召,使更多的人关注秦岭细鳞鲑和生物多样性。
五、活动内容
(1)宣传内容
1、通过一期调查结果,制作秦岭细鳞鲑宣传册,以及宣传画等;
2、在重点环保日同兰州高校以及政府合作进行展板讲解,同时在兰州高校内加强生物多样性知识宣传教育。
3、在协会环境教育的小学专门设计以秦岭细鳞鲑生态环境为背景地区的环境教育方案,并进行试用。
(2)项目重点地区宣传
1、通过制作的宣传册对项目重点区进行宣传册的发放。
2、举办生态教育教育课堂,在宣传教育区和当地学生进行生态知识教育。
3、尝试建立环境教育示范点,加强农村环境教育意识。
4、在条件许可下,同当地政府及农村村委会合作建立秦岭细鳞鲑保护区重点区生物多样性知识园。
(3)项目重点区生态考察
生态考察
1、在一期活动的基础上深入了解秦岭细鳞鲑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
2、调查漳县秦岭细鳞鲑保护区和岷县秦岭细鳞鲑地区在建设前后的居民对秦岭细鳞鲑的保护意识的变化;
3、详细了解秦岭细鳞鲑保护区内的环境政策和其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1)、了解设立保护区前后政策的变化;
(2)、了解保护区内居民对政策落实情况的看法;
(3)、与当地居民共同探讨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涉农调查
1、调查分析秦岭细鳞鲑保护区基础农业,探讨经济和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平衡关系。
2、采用参与式农村评估(PRA)方法在项目重点村进行生态农业探索;
(1)、采用参与式农村评估(PRA)方法了解当地留守妇女务业和生活状况句号;
(2)、采用参与式农村评估(PRA)方法进行农业产业结构探索。
3、对当地进行可持续生态农业倡导和新型科技生态农业的探讨;
(1)、运用新乡村合作社建设理念与当地居民进行可持续生态农业倡导;
(2)、同当地政府合作进行新型科技农业的探讨。
人文社会考察
1、深入考察当地人文社会文化,探寻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相互关系;
2、在尊重民俗民风的前提下,从人文发展的角度去探索当地开发生态旅游和人文旅游之间的结合;
二、活动方式
宣传方式:展板讲解、新闻媒体、环保课堂、宣传材料等
考察方式:半结构访谈、调查问卷、实地考察
六、预期成果
1、通过采用一期调查结果,制作秦岭细鳞鲑宣传画和宣传册;
2、了解政府政策和职能的执行情况,提出环保和生态保护之间合理化建议;
3、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当地人的生物多样性意识,可以通过活动前后的活动评估来完成;
4、根据我们所获得的信息得出比较真实科学的结论,从而向政府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或参考意见,并将考察结果发布在网上;
5、完成秦岭细鳞鲑保护区生态农业发展探究报告。
七、技术指标
1、掌握秦岭细鳞鲑保护区农业发展结构状况;
2、详细进行秦岭细鳞鲑保护区留守妇女生活状况情况,用社会调查学原理进行农业生产人员结构统计;
3、秦岭细鳞鲑保护区秦岭细鳞鲑野外种群数量统计(条件许可下);
4、完成秦岭细鳞鲑知识在保护区居民普及调查统计;
5、完成可持续生态农业在当地农业中转化调查
八、活动地点:
漳县、岷县秦岭细鳞鲑自然保护区
九、活动日程安排
第一阶段: 2006年3月——2006年5月:
1、拟订活动详细日程安排计划,进行校内宣传和重点环保节日秦岭细鳞鲑的宣传工作;
2、寻求社会支持,收集相关涉农政策以及生态资料的整理和分类;
3、制作宣传资料,对资料进行整理,确定出适合不同层面的人使用材料;
4、完成初期人员选拔和培训.
第二阶段: 2006年5月1日——5月7日:
1、项目组成员到达原定的一期宣传点,分析政府制订的现有的各项措施条例,通过半结构访谈了解居民对此次活动的意见。
2、返回兰州完善活动调查结果,结合秦岭细鳞鲑的生态价值及保护措施,修改原定计划。
2006年5月8日——7月31日
针对五一活动,进行总结评估,根据五一活动进行暑假活动的修改和深化,同时,对暑假参与项目人员组织知识和相关技能的培训,邀请校外人员参与项目。寻求相关政府的支持。
制作暑假活动路线图。
2006年8月1日——8月20日
1、根据制定路线图计划开展活动;
2、进行展板等各项宣传品展示,并派专人负责对展板内容进行现场解说,加强与参与者的互动;
3、走访相关农业、林业、渔业、教育等部门寻求政策资料和相关支持;
3、项目人员分三组进行生态、涉农、人文考察和宣传计划;运用新乡村建设思想尝试社区生态农业的转变;
4、在项目的相关教育点进行宣传教育和学生环境教育;
5、项目成员在现场向居民介绍环保小知识,同时发放一些活动宣传品;
6、组织环保文艺类节目,与参与者共同讨论经济与环境的和谐问题。
2006年8月20日——12月30日
后期报告制作,兰州高校巡回报告会,项目总结,借助兰州新闻媒体以及网络资源媒体进行活动的后期效应宣传。
备注:潜在的合作意向
1、在条件许可下,邀请城市学生(中、小学生均可)组织夏令营与当地学生建立手牵手计划;
2、在条件许可下,和政府以及乡村合作建立生态知识宣传活动场馆(例如:漳县殪虎桥车厂村雷公峡,政府有意向与秦岭细鳞鲑保护区建设生态旅游开发);
3、协助当地学校,帮助当地学校,与一些扶贫基金会合作建立农村图书馆。
十、项目人员组成:
项目组第一负责人:陈晓梅
联系方式:兰州交通大学239信箱 730070
电子邮箱:lenok@163.com or lantutun@163.com
电 话:0931-7716193
项目组第二负责人:邓汉生
联系方式:兰州交通大学737信箱 730070
电 话:13088714364 0931-7716617
电子邮箱:lenok@163.com or deng1986200@yahoo.com.cn
项目主办单位:世界自然基金会 兰州交通大学团委
兰州交通大学社团联 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团委
项目支持单位:甘肃省农牧厅渔业处 甘肃省野生动物保护协会
甘肃省环保局宣教中心 甘肃省渔业站
甘肃省水产研究所 大学生三农调研网
兰州新闻媒体
项目实施单位:兰州交通大学大学生绿色工程协会秦岭细鳞鲑项目组
项目组核心成员
姓名 专业 年级 特长 分工负责
陈晓梅 环境工程 04 写作、组织、策划 总协调
邓汉生 电信 04 组织、协调 政府合作、活动筹备
韩愈文 自动化 04 写作、协调 宣传报道
王慧峰 会计 03 协调、交际 媒体合作、政府合作
录维维 环境工程 02 组织、协调 人员培训、活动指导
课题指导老师:任 珺 生态学博士 活动技术指导
项目特邀顾问:甘肃省林业厅渔业处 陈馥盛副处长 渔业部门政府合作指导
电子邮件:chenfusheng@126.com
甘肃省水产研究所 娄忠玉所长 渔业技术部门合作指导
电子邮件:louzhy957@sina.com
甘肃省野生动物保护协会 李 洁 林业部门政府合作指导
电子邮件:gswildlife@126.com
流水情结 关注渭河
——保护渭河(甘肃段)计划书
一、活动背景:
渭河是黄河的一级支流,发源于渭源县海拔3495米的鸟鼠山,在甘肃省境内干流全长360公里,流域面积2万多平方公里,水资源总量为19亿立方米。上个世纪80年代 以来,渭河流域持续干旱少雨,再加上生态破坏,渭河水量逐年锐减. 渭河是陕西人民的母亲河、生命河,渭河集中了全省64%的人口、56%的耕地、72%的灌溉面积和82%的工业总产值,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的81%,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但是,渭河流域水资源极为短缺,供需矛盾日益尖锐,尤其是农业其用水量达到70%以上,仍旧缺水;水质污染严重,而且有不断加剧的趋势;下游泥沙淤积严重,防洪形势十分严峻;水土流失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治理进展缓慢。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渭河流域乃至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据报道,渭河沿岸各个城市的生活污水和工农业污水、废弃物肆无忌惮地被排进渭河当中,浑黄的、深黑的,夹杂着刺鼻气味的渭河水,让人们根本无法近距离、长时间地和母亲河亲近。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如今已经变成黄河流域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在麦积区渭河岸边,400多米宽的河道里,不足20米宽的渭河水顺流而下,岸边的一条排污沟里流淌着黑褐色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
随着环境的逐渐破坏,水资源可用量还会越来越少,供水形势会更加严重,而本身处于干旱地区的西部农业,将会面临更严峻的考验。当前渭河流域的水污染问题仍然不容乐观,但各县、各乡镇、各企业的环保意识明显增强,能够正视舆论监督,在污水治理和环境保护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作为学生,我们将以自己微薄的力量尽一份公民应尽的义务。
二、活动主题:
关注水资源 保护母亲河 提高环保意识
三、活动目标:
(1)掌握渭河(.甘肃段)流域水资源现状的第一手资料;
(2)考察渭河(甘肃段)污染物来源,以及沿岸乡镇企业排污对水质和沿岸居民生活的影响;
(3通过对渭河(甘肃段)水资源实际情况的了解,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和看法;
(4)希望更多的志愿者加入环保的行列,在艰难的环境中锻炼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大自然中吸取知识,学会换角色思考问题,学会合理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5)亲身感受环境污染尤其是水污染给当地生产生活带来的危害,用自己的行动向污染群体和受害群体提出警示;
四、活动目的
1、调查了解渭河水质变化情况;
2、了解渭河水质变化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
3、调查分析渭河沿岸工农业用水对渭河的影响;
4、调查分析渭河植被的变化对渭河的水质影响;
5、向当地居民学习,以尊重、了解民俗文化为前提,与他们共同探索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结合点及生态旅游的发展前景,分析开发旅游对生态的影响。
6、探讨水资源保护对工农业的发展的影响
7、取得渭河水资源变化的水文数据和灾害数据,探讨保护水资源与水灾害的经济影响。
8、详细调研马铃薯淀粉厂水污染对水质的影响
9、借助媒体力量使更多的人、关注渭河水质变化与当地居民的生活状况。
五、活动的内容和方式:
针对渭河(甘肃段) 流域水污染的实际情况,我们将以乡镇为分界点进行上、中、下三个断面进行水质考察。
(一) 水资源考察
1、渭河(甘肃段)水污染现状的调查:
(1)通过入户调查或从有关部门了解渭河(甘肃段)流域的水污染源;
(2)对排放污染物的方式、时间、排放量以及排放物的污染指标进行调查;
(3)了解乡镇企业对渭河(甘肃段)的主要污染物;
(4)了解沿岸乡镇对渭河(甘肃段)生活污水处理方式。
2、 渭河(甘肃段)流域人们农业生产生活用水情况的调查;
(1)、了解渭河(甘肃段)沿岸居民生活用水情况;
(2)、了解渭河(甘肃段)沿岸居民农业用水方式以及渭河水质对农业的影响;
(3)、了解农业生产对渭河(甘肃段)水质变化的影响;
(3)、考察渭河(甘肃段)居民饮用水的水质与居民健康状况。
3、 考察渭河“甘肃段”流域的植被和生物种群;
(1)、走访相关部门了解渭河(甘肃段)近年山体植被的变化;
(2)、了解渭河(甘肃段)动植物资源的分布以及种类;
(3)、了解渭河(甘肃段)流域内水生资源近年来的变化情况;
(4)、走访相关部门了解渭河(甘肃段)水文地理情况。
(二)工、农业分布调查
1、了解渭河(甘肃段)工业分布和工业产品以及工业对乡镇经济的调查;
2、了解渭河(甘肃段)农业产业产业结构以及农业对乡镇经济的影响;
3、了解沿岸乡镇产业结构发展对经济的影响;
4、分析探讨产业结构对渭河(甘肃段)沿岸生态系统的影响。
(三) 民俗文化考察
1、了解渭河(甘肃段)沿岸仰韶文化对沿岸居民的生活影响;
2、了解渭河(甘肃段)仰韶文化的历史状况;
3、考察沿岸居民信仰文化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
(四) 宣传教育
1、对沿岸居民进行水资源与生活关系调查;
2、对沿岸小、中学进行环境教育和水资源合理利用教育;
3、将考察成果制成展板、报告并在兰州各高校进行巡回展出。
(五)调查方式
1、水资源考察:对渭河(甘肃段)水资源情况、水文及污染状况进行考察
2、经济考察: 走访相关部门以及社区,进行产业结构访谈和资料收集
3、社会考察: PRA(参与式农村评估)、访谈、向当地居民学习
(六)预期成果
1、根据考察情况了解为何(甘肃段)主要污染物以及污染结构,形成污染物调查报告;
2、根据渭河(甘肃段)沿岸产业结构对不同乡镇的产业及对渭河(甘肃段)水质的影响进行对比分析,形成对比调查报告;
3、通过社会媒体的宣传效应增强渭河(甘肃段)的影响,根据考察和收集的资料提出相应的渭河(甘肃段)污染物解决方案或参考意见,并将成果公布在网上。
六、活动日程安排:
1、 筹备阶段:(2006年3月—2006年4月)
(1)完成考察项目的策划和准备工作;
(2)对项目成员进行选拔。
(3)对项目成员进行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考察技能、方法以及团队精神培训。
2、前期考察阶段:(2006年5月1—5月6日)
(1)、分别前往渭源、陇西、武山、甘谷等地对渭河(甘肃段)进行前期实地考察;
(2)、了解渭河(甘肃段)人文、地理、社会综合情况,为暑期考察选择适合的路线;
(3)、同当地居民及政府协调关系,完成暑期工作的相关后勤工作。
3、前期完善:(2006年5月—2006年7月)
(1)、对前期(五一)工作进行总结、分析并整理相关资料;
(2)、制定详细的暑期活动路线图,完成宣传资料及调查问卷等的制作;
(3)、对暑期活动人员进行野外调查的培训、工作分组及相关课题的细化分类;
(4)、联系兰州社会媒体对活动的相关报告进行跟踪报道。
4、深入考察阶段:(2006年7月27日——2006年8月17日)
(1)、2006年7月27日 在兰州交通大学广场举行开营仪式,前往甘肃渭源县走访相关渭源县部门;
(2)、2006年7月28日——2006年7月29日 前往渭源县鸟鼠山进行探源情况调查;
(3)、2006年7月30日——2006年8月1日 前往渭源县周边及下游村寨展开调查;
(4)、2006年8月3日——2006年8月6日 前往陇西县对陇西县境内渭河分上中下三段进行水资源、产业结构、社会人文情况进行调查;
(5)、2006年8月7日——2006年8月10日 前往武山县对武山县境内渭河分上中下三段进行水资源、产业结构、社会人文情况进行调查;
(6)、2006年8月11日——2006年8月14日 前往甘谷县对甘谷县境内渭河分上中下三段进行水资源、产业结构、社会人文情况进行调查;
(7)、2006年8月15日 进行休整、整理收集的材料和相关数据;
(8)、2006年8月16日 返回兰州。
5、后期宣传:(2006年8月17日——2006年12月20日)
1、对所有资料进行整理,召开总结会议形成报告将相关建议书及意见书提交相关部门;
2、制作活动成果报告册,制作活动成果宣传板,对渭河污染情况进行宣传,并呼吁更多的人关注渭河;
3、将相关资料上传于网上,进行网络宣传并邀请更多的社会网络资源关注渭河。
七、技术指标:
(1)掌握渭河(.甘肃段)流域水资源现状的第一手资料;
(2)考察渭河(甘肃段)污染物来源,以及沿岸乡镇企业排污对水质和沿岸居民生活的影响;
(3通过对渭河(甘肃段)水资源实际情况的了解,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和看法;
(4)希望更多的志愿者加入环保的行列,在艰难的环境中锻炼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大自然中吸取知识,学会换角色思考问题,学会合理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5)亲身感受环境污染尤其是水污染给当地生产生活带来的危害,用自己的行动向污染群体和受害群体提出警示;
八、项目组人员组成:
项目组负责人:赵乃妮
联 系 方 式 :兰州交通大学337信箱
邮 编 :730070
电 子 邮 件: zhaonaini@126.com
电 话: 13893265484
项目主办单位:兰州交通大学校团委 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院团委
兰州交通大学社团联
项目支持单位:甘肃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 甘肃省水利厅
甘肃省野生动物保护协会 黄河水利委员会甘肃上游局
渭河沿岸相关政府单位 兰州新闻媒体
项目实施单位:兰州交通大学大学生绿色工程协会
项目组核心成员
姓名 专业 年级 特长 分工负责
赵乃妮 环境科学 04 写作、组织、策划 总协调
李博文 土木 04 组织、协调 政府合作、活动筹备
韩愈文 自动化 04 写作、协调 宣传报道
王慧峰 会计 03 协调、交际 媒体合作、政府合作
录维维 环境工程 02 组织、协调 人员培训、活动指导
指导老师:陈永志 环境学院副教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