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青藏铁路沿线环境调查项目》总结 总目录 一、项目概况 二、项目组织结构及主要参加人员 三、项目阶段划分及计划起止时间 四、项目调查主要区域及目的 五、项目调查主要方式 六、各阶段主要调查成果及发现主要问题 七、“绿色江河”的建议 八、附件 绿色江河环境保护促进会 2007年11月 一、项目概况 2000年青藏铁路开工建设,在青藏铁路建设期间,数十万铁路施工人员进入长江源及可可西里地区,同时也吸引了众多商贩,他们采用粗放的经营方式和简陋的设施,沿着铁路工地搭建了许多简易建筑,开设了众多商铺和食肆,大量引入过度包装的快速食品,导致当地出现严重环境问题。民间环保组织“绿色江河”自2000年以来,在青藏公路沿线长江源的沱沱河和可可西里地区开展了一系列生态、环境调查、宣传工作。 2000年至2003年“绿色江河”组织多批次志愿者在该区域展开生态环境调查、宣传,同时用捡拾垃圾的实际行动减少污染。2004年,“绿色江河”依据调查结果撰写了《关于青藏线居民点垃圾回收处理的建议》,提交给国家环保总局、卫生部、青海省人民政府、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等政府相关部门。 2006年7月,在青藏铁路二期格尔木-拉萨段开通之际,“绿色江河”又组织两批共四十余名志愿者在格尔木、拉萨及列车车厢里开展了为期四十天的《青藏铁路列车环境宣传项目》,来自全国的志愿者在格尔木车站露天站台,在拉萨车站广场,在列车车厢里,在城市的街头、酒店、广场、酒吧,在旅行社和游客驻地,甚至在海拔4600米的圣湖纳木错旁顶着寒风、雨、雪,忍受着强烈高原反应,用民间环保组织微弱的声音,在高原上奔走、呼号,竭尽全力向人们宣传环保理念:“不要乱扔垃圾!不要食用野生动物!不要购买野生动物制品!……”整个项目开展期间志愿者们总共接触游客约十万人次。活动受到国内、外媒体广泛关注并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 2006年11月,广州至拉萨列车首发日,广州、深圳两地志愿者用类似方式在广州车站站台上展开义卖和赠送图书的宣传活动,部分志愿者自费随车宣传。 开展青藏铁路列车宣传活动主要目的是将“绿色江河”对青藏高原脆弱生态的担忧转化为保护行动,用志愿者的切身感受警示游人:外来物种、垃圾、都市价值观都可能对那个区域产生强烈冲击,加速青藏高原长江源区生态退化进程。 “绿色江河”根据十多年来志愿者在青藏线上的经历,特别是近年来亲眼目睹的生态退化及环境恶化的切身感受,在深感忧虑的同时,决定展开新一轮调查工作。2006年底,《2007青藏铁路沿线环境调查项目》完成策划,2007年初提出了相关工作计划和实施周期安排,其中技术方案还征求了项目审核方的意见。该项目在2007年3月获全国青联、团中央、丰田汽车联合颁发的《2006中国青年丰田环境保护奖——生态修复类项目资助奖》。 2007年5月1日项目正式启动,首批由13名志愿者组成的考察队驾车从成都出发前往青藏线可可西里、长江源地区进行第一阶段环境调查,在15天时间里初步掌握了青藏线沿线居民点的情况以及青藏铁路二期起点格尔木市垃圾填埋场运行情况,这次考察为展开大规模调查创造了条件。 2007年6月,“绿色江河”面向全国公开招募项目志愿者,经过办公室初选,委托各地志愿者面试,“绿色江河”理事会最终确定18人参与《2007青藏铁路沿线环境调查项目》第二阶段工作。 在参加第二阶段调查的第一批志愿者出发前,项目负责人熊杨(第一阶段考察队成员)及从事多年城市垃圾处理工程设计的志愿者周敬超在深圳对新入选的广州、深圳志愿者进行了垃圾调查、处理知识培训,并组织参观了国家示范工程——深圳下坪垃圾卫生填埋场。 其后,两批志愿者在选定的重点调查地点格尔木市、沱沱河镇、雁石坪镇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查。 2007年7月中旬,深圳大学材料学院11名师生拟前往西藏进行暑期社会实践,学院邀请了“绿色江河”深圳志愿者之家志愿者熊杨、邹卓刚、吴兴勤、张雯雯等向师生们介绍志愿者工作和青藏高原情况,在征得会长杨欣和学校同意后‘志愿者们对11位师生进行了紧急培训,并将他们吸收为“绿色江河”《2007青藏铁路沿线环境调查项目》特别志愿者,让他们在列车上进行同步调查,以充实项目内容。 2007年9月,参加项目的志愿者陆续返回,他们将调查原始记录整理汇总后提交办公室。 二、项目组织结构及主要参加人员 《2007青藏铁路沿线环境调查项目》由“绿色江河”会长杨欣发起,在“绿色江河”组织各地骨干志愿者讨论后确定,并由办公室专职干事负责志愿者招募和项目考察的后勤保障以及其它协调工作。 项目负责人熊杨为从事过25年环境工程设计的资深环境工程师,曾参与“绿色江河”2003年《长江源生态人类学调查项目》、负责2005年《西南山地干暖河谷藏、羌村寨生态旅游环境保护示范项目》及2006年《青藏铁路列车环境宣传项目》。项目组成员周敬超也曾参加2005年项目,他还有深圳下坪垃圾卫生填埋场、三峡库区奉节、开县、黔江垃圾卫生填埋场等设计经历。项目特别聘请了华中科技大学教授、环境卫生工程研究所所长、固废处理专家廖利博士为审核人。 项目组织结构图如下: “绿色江河”会长
“绿色江河”办公室
项目负责人 第一阶段调查志愿者小组 第二阶段调查第一批志愿者小组 第二阶段调查第二批志愿者小组 大学生特别志愿者列车调查小组 项目组成员名单如下: 杨欣——“绿色江河”会长,2006年中国绿色年度人物 廖利——项目审核方负责人,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熊杨——项目负责人,高级工程师,注册设备工程师 周敬超——项目技术支持,高级工程师,注册岩土工程师 寒梅——项目安全保障,主任医师,高山病专家 第一阶段环境调查项目志愿者: 杨欣、熊杨、寒梅、袁锋、刘波(摄像)、邓柯、方雷、金勇、肖立、吴小莉; 第二阶段环境调查、宣传及移民辅导志愿者: 周宇、朱丽、马金军、郭婷、王哲、罗艳萍、张婷、蓝蔚华、边洁;陈开斌、万方、刘莜璐、曹兴平、宋斐、段鑫磊、付海鸿、黎勉予、戴晓艳; 深圳大学材料学院特别志愿者小组: 陈云飞(带队老师)、方壮鸿(学生领队)、黄妙映、徐游、刘虹庭、游运宁、许暖贤、吴文娴、彭国委、张健、许增烽。 三、项目阶段划分及计划起止时间 1、阶段划分 1)、预备阶段
前期策划,
志愿者招募,
调查资料准备,
志愿者培训;
2)、第一阶段环境调查 总体情况调查, 选定工作重点区域, 确定调查方式和内容, 编写第一阶段总结、拟定第二阶段计划; 3)、第二阶段第一批环境调查、宣传 志愿者对拟定地点进行全面调查, 参与调查志愿者整理调查记录; 4)、第二阶段第二批环境及生态人类学调查 志愿者对前期调查缺项进行补充、核实, 针对居民点原住民、移民村移民进行调查和移民的都市生活技能辅导; 5)、撰写报告 调查各阶段志愿者负责人汇总各阶段调查资料, 项目负责人、技术统筹人撰写《报告》, 征求项目组和项目审核方意见并经专家评审后完善《报告》; 6)、《报告》提交 由“绿色江河”办公室将《报告》提交项目资助方和相关政府部门。 2、项目起止时间: 第一阶段调查时间为2007年5月1日至5月15日; 第一阶段调查总结2007年6月15日完成; 第二阶段调查、宣传时间为2007年7、8月; 调查资料整理汇总完成时间为2007年9月30日; 《报告》撰写完成时间为2007年10月30日; 《报告》征求意见、内部审查时间为2007年11月; 《报告》正式提交时间为2007年12月。 四、项目调查主要区域及目的 1、第一阶段调查: 本阶段调查主要目的是了解青藏铁路二期自2006年7月通车以来长江源区(格尔木至唐古拉山口区间)沿线居民点环境状况的变化,以及列车垃圾、粪渣主要受纳地格尔木市相关设施运转情况。 调查期间,志愿者走访了格尔木市垃圾卫生填埋场、格尔木市郊曲麻莱县三江源移民村、青藏线沿线居民点(不冻泉、西大滩、不冻泉保护站索南达杰保护站、五道梁、二道沟、沱沱河镇、雁石坪镇),并重点对位于长江正源沱沱河旁属青海省管辖的沱沱河镇和位于长江北源当曲旁属西藏自治区管辖的雁石坪镇的垃圾及厕所粪渣现状进行了了解。在环境调查的同时,志愿者还考察了沱沱河镇居民饮水水源,并采取了开心岭大口井、沱沱河水样带回国家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成都监测站进行化验分析。 2、第二阶段第一批调查: 参加本阶段调查工作的志愿者按分工对格尔木市垃圾卫生填埋场进行复访,对沱沱河镇、雁石坪镇的餐馆、商店、客栈、部队营区、铁路生活基地、水文站、气象站、学校、民居、路边厕所等进行量化调查,同时,志愿者还开展了对格尔木市郊三江源曲麻莱移民村的环保宣传和移民都市生存技能培训。 3、第二阶段第二批调查: 参加本阶段调查的志愿者除对上阶段调查进行补充外还要与雁石坪逸夫小学协商建立长江源西藏环保小卫队(在沱沱河唐古拉山希望小学已经建立了长江源第一环保小卫队)开展环保宣传等事宜,同时,志愿者们继续开展对移民村移民的技能培训。 4、大学生特别志愿者列车车厢调查: 参加本项工作的十位在校学生及一位带队老师利用乘坐青藏列车的机会,以“绿色江河”特别志愿者身份,在列车车厢里开展垃圾抽样调查,调查结果将充实本项目。 五、项目调查主要方式 环境调查是一项基础调查,需要收集大量现场数据,本项目在首批志愿者2007年5月对青藏线格尔木至雁石坪段沿线进行全面先期摸底调查的基础上,选择处于长江正源沱沱河右岸的沱沱河镇(青海省管辖)和处于长江南源当曲上游的雁石坪镇(属西藏自治区管辖)作为详细调查对象,对承担青藏铁路列车垃圾处置的格尔木垃圾卫生填埋场也进行了调查和复查,同期还安排了大学生志愿者在青藏铁路列车车厢里做了一次调查。在对两处居民点调查中采用了走访、守候观察、现场计数等方法,利用事先设计的调查表格进行统计。对商店、餐馆、民居、单位、公厕做了准确记录,对垃圾种类和数量等则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项目大规模调查在7~8月进行,那是青藏高原气候最好的季节,也是游客较多的季节,因此调查成果具有一定代表性,可以作为下阶段分析和制定对策的参考依据。 六、各阶段主要调查成果及发现主要问题 1、主要调查成果 1)、第一阶段: 2007年5月1日,“绿色江河”《2007青藏铁路沿线环境调查项目》13位志愿者从成都出发前往青藏线的长江源和可可西里地区展开项目的第一阶段调查工作。项目组首先调查了位于格尔木市郊的垃圾卫生填埋场实际运行情况,接着,项目组对青藏线沿线不冻泉、西大滩、昆仑山口、不冻泉保护站、索南达杰保护站、五道梁、二道沟、沱沱河镇、雁石坪镇等六个居民点及三个旅客临时停靠点的垃圾现状和厕所粪渣处置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在沱沱河镇和雁石坪镇,项目组走访了镇政府、学校、气象站、水文站、铁路服务公司、公路养护段、驻军等单位。 建于2004年的格尔木市垃圾卫生填埋场由于一直由个体老板承包运行,场内垃圾未及时分层覆土,填埋分区不明,高低不平,部分导气石笼被垃圾掩埋,铺设的防渗膜大部分裸露于阳光和风沙中,存在破损和老化的风险,填埋区内多处人为点火焚烧点,严重违反垃圾填埋场操作规程。 考察的六个居民点均普遍存在垃圾随意倾倒、堆放现象,其中白色污染和粪渣露天散堆现象尤其严重。白色污染主要由塑料袋、塑料饮料瓶、方便食品盒和包装材料构成,这些垃圾主要来自商店和餐饮店,部分由游客随车带来,塑料和纸类包装材料自然降解困难,质量轻,体积大,易随风飘飞,向草原深处扩散,对野生动物和家畜构成威胁。各居民点均没有统一规划建设的垃圾填埋场,情况较好的地方也只是采取用挖土机挖一个大坑来倾倒垃圾,更多的则是随意散倒。 粪渣和垃圾同归类为固体废弃物,粪渣散堆造成的生态问题比起垃圾散堆有过之而无不及,志愿者调查中发现,青藏线厕所粪渣象草原上的牛羊粪一样随意露天堆放,无固定出路,问题最严重的是位于长江正源沱沱河南岸几家大单位(格拉输油泵站营区、兵站、青藏铁路服务公司基地)厕所背对河岸或紧靠着路边,粪渣散堆于河岸上或路边,距河床、道路仅数米至十余米,河岸上堆放的人粪渣下雨和融雪时粪水流入河中,成为“万里长江第一污”。 环境意识教育缺失、政府环保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缺乏相应技术和规划是目前该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1年,“绿色江河”协助唐古拉山乡完小在沱沱河建立了自己的环保组织“长江第一小卫队”,几年来,学校虽然几经调整,仅剩下三年级以下约50名学生和四位老师,但学生们仍然坚持每周捡拾垃圾,孩子们顶烈日、冒风雪做环保的举动让人非常感动。这次项目组除了访问唐古拉山希望小学校长,还实地观察了小学生清洁垃圾的活动全过程。在雁石坪,志愿者接触了逸夫小学校长和老师,向他们赠送了部分环保宣传图书,提出了协助该校建立“长江源西藏小卫队”的设想。 青藏线长江源区偏远、荒凉,区域人群素质参差不齐,原住民以藏族牧民为主,暂住人员以部队、气象站、水文站、铁路后勤服务基地、餐饮、商店为主,流动人员主要是运输司机,也有部分游客,青藏铁路开通前后游客数量变化较大,之前大都是汽车旅行团,一般在沱沱河食宿,今年汽车旅行团人数大幅下降。人员构成的变化直接导致垃圾数量和组成的变化,不同的人群环境意识也有较大区别。调查中发现,藏族原住民生活简朴,对外来商品消耗较少,因此产生的垃圾数量也相对较少,流动人员自带或沿途购买包装食品数量相对较多,是产生垃圾的主要原因。 第一阶段重点调查的沱沱河镇和雁石坪镇分属不同行政管辖区域,雁石坪镇属西藏自治区管辖,由于少数民族政策原因,实际投入和计划投入资金相对较多,据镇政府负责人介绍,西藏自治区已安排2007年在青藏公路沿线共投入环保资金1000万元,其中投入雁石坪公路养护段管辖区间200万元,这些资金主要用于公路沿线生态环境治理,包括垃圾清运。2006年自治区政府也曾计划投入100万元用于改善西藏门户雁石坪镇的环境,但截止项目组到该地调查为止这笔资金仍未到位。属青海省管辖的沱沱河镇环保资金投入就非常有限,当地仅有两名负责垃圾清理人员,每人每月500元工资,除此而外几乎没有其它环卫设施。 环保是集资金、技术为一体的行业,青藏高原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对环保技术和策略提出了特殊的要求,目前,铁路部门、部队兵站等采用了一些适应性技术和措施,但地方政府短期内还没条件获得和采用这些技术。 2)、第二阶段 2007年7月29日至8月4日,8月14日至8月20日期间,两批志愿者按项目组计划分别前往沱沱河镇、雁石坪镇进行了第二阶段环境调查,调查范围以常住居民、商店、餐馆、单位为主。为了便于定位和描述,避免重复或遗漏,第一批志愿者在展开正式调查之前针对沱沱河镇和雁石坪镇的地形制作了简单手绘地图,之后按手绘地图的指引对商家进行逐户调查。 按计划,第二阶段应进行垃圾抽样调查和统计,领队将调查工作分解为针对餐馆、商店垃圾分类计数,厕所入厕人数统计和常住居民人数统计,在调查餐馆时分别采用询问法和技术统计法。第二阶段第一批志愿者共调查沱沱河镇餐馆七间,雁石坪镇餐馆五间、商店七间;第二批志愿者共调查沱沱河镇餐馆八间、公厕二间,雁石坪镇餐馆九间、商店七间、歌厅一间。调查过程中志愿者们每天分两次对商户进行调查,第一次上午九点在各商户放置垃圾筐,第二次晚上八点回收垃圾筐并进行分类统计。 2、第二阶段两批志愿者垃圾调查统计分析结果 1)、第一批调查、分析结果为: a、沱沱河镇垃圾、粪渣调查当日数据: 塑料瓶、塑料袋、包装纸76个(张)/天,易拉罐8个/天,果皮、菜叶等厨余垃圾41.5kg/天,炉灰18kg/天,调查的两座厕所入厕人数分别是小便158人次/6小时,大便106人次/6小时;
b、雁石坪镇垃圾调查当日数据:
塑料瓶、塑料袋、包装纸205个(张)/天,易拉罐32个/天,玻璃瓶33个/天,果皮、菜叶等厨余垃圾64kg/天,废旧电池5个/天,炉灰22kg/天。 2)、第二批调查、分析结果为: a、沱沱河镇垃圾、粪渣调查当日数据: 塑料瓶、塑料袋、包装纸120个(张)/天,易拉罐4个/天,玻璃瓶15个/天,果皮、菜叶等厨余垃圾6.5kg/天(潲水重量未计入),炉灰35kg/天,调查的两座厕所入厕人数是小便60人次/6小时,大便34人次/6小时; b、雁石坪镇垃圾调查当日数据: 塑料瓶、塑料袋、包装纸115个/天,易拉罐76个/天,玻璃瓶38个/天,果皮、菜叶等厨余垃圾83kg/天,炉灰80kg/天,使用一次性筷子约500双/天。 3)、推算月分类垃圾量 由以上调查结果推算,两镇夏季每月分类垃圾数量分别为: a、沱沱河镇: 塑料瓶、塑料袋、包装纸11760个/月,易拉罐180个/月,玻璃瓶225个/月,厨余垃圾213kg/月,炉灰795kg/月; b、雁石坪镇: 塑料瓶、塑料袋、包装纸4798个/月,易拉罐1620个/月,玻璃瓶795个/月,厨余垃圾2205kg/月,炉灰1530kg/月。 4)、推算夏季分类垃圾量: 人流最集中的夏季(7、8、9月)分类垃圾数量推算值分别为: a、沱沱河镇: 塑料、包装纸类35280个/季,易拉罐540个/季,玻璃瓶675个/季,厨余垃圾639kg/季,炉灰2385kg/季; b、雁石坪镇: 塑料、包装纸类14395个/季,易拉罐4860个/季,玻璃瓶2385个/季,厨余垃圾6615kg/季,炉灰4590kg/季。 5)、全年分类垃圾数量按夏季的二倍计算为: a、沱沱河镇: 塑料、包装纸类70560个/年,易拉罐1080个/年,玻璃瓶1350个/年,厨余垃圾1278kg/年,炉灰4770kg/年; b、雁石坪镇: 塑料、包装纸类2879个/年,易拉罐9720个/年,玻璃瓶4770个/年,厨余垃圾13230kg/年,炉灰9180kg/年。 6)、推算夏季人均垃圾量 第二阶段调查对第一阶段调查所确定的重点区域进行了深入和细化,所采用的调查方式是志愿者结合计划安排并根据被调查地现实情况而拟定的,所获得的结果有较强的代表性。志愿者们在海拔4500-4700米区域顶着烈日和寒风,忍受着缺氧带来的高原反应,蹲点守候在厕所旁,一天两次放、收垃圾筐,并对垃圾进行称重、计数,同时走访了大量店家和住户。调查资料的分析结果反映出青藏线长江源区居民点环境状况令人担忧。沱沱河镇和雁石坪镇夏季人口分别为1000人和3000人左右,而按调查分析结果人均分类垃圾量分别是: a、沱沱河镇: 塑料、包装纸类35.28个/人,易拉罐0.54个/人,玻璃瓶0.675个/人,厨余垃圾0.639kg/人,炉灰2.385kg/人; b、雁石坪镇: 塑料、包装纸类4.8个/人,易拉罐1.62个/人,玻璃瓶0.8个/人,厨余垃圾2.2kg/人,炉灰1.53kg/人 从上述分析结果看出,沱沱河镇塑料袋、塑料瓶、包装纸类人均数量远大于雁石坪镇,而易拉罐、玻璃瓶(主要是啤酒瓶)数量则比较接近,这与游客多以沱沱河镇作为中途客栈的情况相对应,对厨余垃圾和炉灰的调查受调查方法等的影响较大(比如潲水量就难于统计)。青藏线沿线藏族原住民生活方式较简朴,产生的垃圾量也较少,且大多为易自然降解的。 本次调查结果人均垃圾量与城市相比虽不算大,但这个数量放到海拔4500米,自然生态极端脆弱、降解速度极慢,且又缺乏有效收集、集中处置的地区,日积月累,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会是非常巨大的。还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青藏线沿线居民点常住居民非常少,人员流动性极大,如沱沱河镇实施生态移民后,就只剩二十余户,当地主要人员由部队、游客构成,所以以调查的两镇人口作计算基数推算得出的人均值仅能作为两镇之间的比较,与其它城镇比较就失去意义了。 关于粪渣,由于人手及环境条件所限,仅调查了沱沱河镇部分公厕,其分析结果为39.2kg/天(按12小时),3606.4kg/季,7212.8kg/年,这些数据未包括部队营区、铁路服务公司、学校等单位内部使用厕所所产生的粪渣。若按镇政府提供的人数推算则沱沱河镇粪渣量为140kg/天(按1000人,0.14kg/天),雁石坪镇为420kg/天(按3000人)。由上述调查、统计、分析看出,解决垃圾和粪渣的收运和出路已成为改善当地环境状况的当务之急。 第二批志愿者对格尔木市垃圾卫生填埋场进行了复访,在我们第一阶段调查之后,2007年6月13日格尔木市城市管理局环境卫生管理处接管了格尔木市垃圾卫生填埋场,接管后环卫处对填埋进行了清理、平整,并对区导气石笼进行了修复。格尔木市目前全市产生垃圾总量164.5吨/天,实际送往垃圾填埋场垃圾量100多吨/天,最高日160吨/天(填埋场近期设计规模200吨/天)。青藏铁路列车垃圾量因目前每天往返格尔木的列车只有六次,以袋装运输为主,产生垃圾数量不多,达不到吨级数量。 由深圳大学十位在校学生和一位老师组成的“绿色江河”特别志愿者队伍利用进藏社会实践乘坐广州至拉萨T264次列车经过青藏铁路二期格(尔木)——拉(萨)段的机会,于7月底在列车车厢里开展了同步调查,取得了第一手资料,同时也延续了上一年七月“绿色江河”开展的青藏铁路列车宣传。同学们出发前,“绿色江河”深圳志愿者之家志愿者对大家进行了紧急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长江源和可可西里地区自然生态状况、青藏铁路和公路沿线居民点环境状况、“绿色江河”过去十多年里所做的环境保护工作、正在开展的《2007青藏铁路沿线环境调查项目》情况,特别志愿者们对项目负责人布置的工作进行了针对性细化和展开,调查时间虽然短暂,但同学们对列车设施和产生垃圾情况的了解将有利于日后的工作,他们返回学校后将开展一系列环保宣传活动,带动所在学校对青藏高原生态环保的关注。 T264次列车共15节车厢,定员971人,其中列车工作人员35人,乘客936人,调查分别在2至6、8、12至15号车厢里进行,采用随机抽样方式,主要针对乘客用餐情况、产生垃圾数量、车上垃圾收集处理设施三方面进行调查,调查的对象主要是列车长、乘务员及车厢乘客,对列车工作人员以访谈的方式进行调查,对乘客则是采用访谈和观察结合。调查结果为方便面盒1714个(1.83个/人),塑料袋4161个(4.45个/人),塑料瓶1286个(1.37个/人),易拉罐5651个(6.03个/人),塑料饭盒266个(0.28个/人)。调查过程中特别志愿者们还参观了车上垃圾压缩机、真空吸便器,同时还进行了乘客对民间环保组织认知度调查。 7)、发现主要问题 a、位于沱沱河镇的青藏铁路公司下属玉丰公司和医疗站共有员工60人左右,其中7名医务人员由海西州第二人民医院派出,生活垃圾和医疗垃圾集中堆放定期运往格尔木处理(生活垃圾每周运一趟,医疗垃圾2月运一趟),第一批志愿者5月现场调查时发现,该单位厕所为钢结构架空房屋,背靠沱沱河,无粪坑,推算粪渣量252kg/月,粪渣、尿液直接排泄、摊晒在河岸上,风吹雨淋,对周边环境尤其对沱沱河造成污染; b、与玉丰公司近邻的部队兵站和输油泵站在靠沱沱河的围墙外河堤上倾倒了大量生活垃圾,还有一处明显的废油排放点,这些集中污染点所排放的垃圾、油污都对河水造成污染,说是万里长江第一污并未言过其实; c、兵站停车场正对面路边的大型厕所粪坑无遮拦,其中填满大量粪渣、垃圾,影响周边环境; d、位于沱沱河镇上游的武警招待所虽设有污水处理设施和10个蹲位的旱厕,但第一阶段调查时发现管道接入河床处有绿藻滋生,这种现象在海拔4500米的高原上是少见的,说明局部水体出现了富营养化,与污水处理设施未正常运行有直接关系,需要引起重视; e、沱沱河镇目前有两个人负责垃圾清理,相对于分散的垃圾,人手不足,装备缺乏,有的单位(如希望小学)自行开挖了填埋垃圾的土坑,但填埋程序不规范,没及时覆土,大风时白色垃圾仍满天飞; f、青藏铁路在沱沱河镇设有车站,铁路玉丰公司和部队的垃圾部分通过垃圾车运至格尔木集中处理,第二阶段调查时玉丰公司陈主任表示“铁路并不是不能把垃圾帮忙运回(格尔木),但首先需要经过政府组织号召商家将垃圾集中(收集)堆放,这样才有合作的可能。”由此看来,垃圾的清扫、收集是沱沱河镇目前的主要问题; g、雁石坪镇目前没有专门的环卫机构和人员,镇上生活垃圾都是堆放在河边,公路沿线垃圾由公路养护段清扫后就地分散填埋,而养护段医疗所及雁石坪镇卫生所医疗垃圾均自行焚烧后填埋在河边,这种分散堆放、简易填埋方式,尤其是对医疗垃圾的处置方式对环境和居民的危害极大; h、第一阶段调查时,志愿者收集了沱沱河镇居民饮用水源开心岭大口井水样和沱沱河公路桥下左岸边水样,经国家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成都监测站化验分析,开心岭水质基本满足饮用水源水质要求,沱沱河水样中氯化物严重超标,部分重金属虽未超标但能检出(取样时为5月份,源头尚未化雪,河流水量不大,河水对沿岸土层冲刷不大,与2003年9月同一地点所取水样分析结果出入较大,03年的水样呈乳白色持久悬浮状,化验结果汞等重金属超标)。改善沱沱河镇居民饮用水质量与保护、改善环境同样重要,现在铁路员工、驻军部队均已用上了经过正规处理符合饮用水标准的水,而当地居民大多数直接饮用成本高(每桶7元钱,每户每月需开支50至200元)未经消毒处理的开心岭大口井水,少数藏族原住民因无力支付水费仍饮用沱沱河水。 七、“绿色江河”的建议 1、建议青海省、西藏自治区政府在青藏线沿线居民点设置环卫机构,拨出专项配套资金,按规划建设垃圾收运、处理、处置系统; 2、铁路沿线设站的居民点应充分利用列车资源,定期将垃圾、粪渣通过铁路运往格尔木和拉萨城市垃圾处理设施进行集中处理; 3、青藏线沿线医疗站医疗垃圾必须设点专门收集并运至具备处理条件的地方进行集中处理; 4、未设站的居民点生活垃圾经专人收集后送至政府建设和管理的垃圾填埋场填埋,垃圾填埋场和中转站的地点应有专业规划,应与河流和水源地保持必要的安全、卫生距离,填埋场、中转站的建设应按国家相关标准执行; 5、部队营区污水和厕所粪渣应及时收集、处理,所有厕所粪坑均应设围墙或加盖,靠河边的厕所必须迁离,应杜绝粪渣露天堆放和摊晒,杜绝废油排入河道现象; 6、组织开展针对青藏线沿线居民和游客的环境宣传,控制和减少一次性食品、饮料的销售; 7、组织学校师生宣传环保,开展垃圾收集示范活动; 8、充分发挥和挖掘格尔木市垃圾、粪渣处理设施的潜力,为青藏线沿线居民点垃圾、粪渣集中处理创造条件; 9、政府出资为沿线居民建设饮用水处理设施,同时发挥部队、铁路服务公司已有净水设施的作用,首先为藏族原住民有赏提供饮水,实现城镇化集中安全供水的目标。 八、附件 附件1、《长江源区青藏线沿线居民点生活垃圾污染状况及处理、处置调查项目工作计划》; 附件2、《青藏铁路沿线环境保护项目》第一阶段考察总结; 附件3、垃圾处理、处置基本知识; 附件4、国内、外城市生活垃圾处理; 附件5、青藏高原垃圾问题调研提纲; 附件6、《2007青藏铁路沿线环境调查项目》第二阶段实施细则; 附件7、列车车厢垃圾调查工作计划; 附件8、格尔木垃圾填埋场调查结果; 附件9、青藏铁路居民点垃圾调查表(一)~(十三); 附件10、青藏铁路公司垃圾处理情况; 附件11、沱沱河武警支队污水处理情况; 附件12、雁石坪卫生院垃圾调查; 附件13、雁石坪养路段垃圾调查; 附件14、格尔木垃圾卫生填埋场基本信息; 附件15、青藏铁路列车车厢垃圾调查及绿色环保宣传总结; 附件16、沱沱河水质检验报告; 附件17、开心岭水质检验报告; 附件18、唐古拉山乡垃圾综合治理问题初探; 附件19、关于青藏线居民点垃圾回收、处理的建议 附件20、青藏线沿线垃圾处理、处置建议(以沱沱河镇、雁石坪镇为例) “绿色江河”《2007青藏铁路沿线环境调查项目》组 2007年11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