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溪环保公益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4154|回复: 10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湿地使者学习材料

[复制链接]

3

主题

53

回帖

59

积分

清泉

积分
59
QQ
发表于 2010-6-14 11:31: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湿地使者学习材料
湿地(wetland)是位于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性地带,在土壤浸泡在水中的特定环境下,生长着很多湿地的特征植物。
   湿地的水文条件是湿地属性的决定性因子。湿地经常处于土壤水分饱和或有浅水层覆盖。
湿地包括海岸地带的珊瑚滩和海草床、滩涂、红树林、河口、河流、淡水沼泽、沼泽森林、湖泊、盐沼及盐湖。
   每年2月2日是世界湿地日(World Wetlands Day)。利用这一天,政府机构、组织和公民可以采取大大小小的行动来提高公众对湿地价值和效益的认识。
湿地的定义与分类
  《湿地公约》对湿地的定义是国际公认的,即: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还可包括与湿地毗邻的河岸和海岸地区,以不位于湿地内的岛屿或低潮时水深超过6米的海洋水体。
   这个定义包括海岸地带地区的珊瑚滩和海草床、滩涂、红树林、河口、河流、淡水沼泽、沼泽森林、湖泊、盐沼及盐湖
天然湿地
(一)海洋/海岸湿地
A --- 永久性浅海水域:多数情况下低潮时水位低于6m,包括海湾和海峡。
B --- 海草层:包括潮下藻类、海草、热带海草植物生长区。
C --- 珊瑚礁:珊瑚礁及其邻近水域。
D --- 岩石性海岸:包括近海岩石性岛屿、海边峭壁。
E --- 沙滩、砾石与卵石滩:包括滨海沙洲、海岬以及沙岛;沙丘及丘间沼泽。
F --- 河口水域:河口水域和河口三角洲水域。
G --- 滩涂:潮间带泥滩、沙滩和海岸其他咸水沼泽。
H --- 盐沼:包括滨海盐沼、盐化草甸。
I --- 潮间带森林湿地:包括红树林沼泽和海岸淡水沼泽森林。
J --- 咸水、碱水泻湖:有通道与海水相连的咸水、碱水泻湖。
K --- 海岸淡水湖:包括淡水三角洲泻湖。
ZK(a)-- 海滨岩溶洞穴水系:滨海岩洞穴。
(二)内陆湿地
L --- 永久性内陆三角洲:内陆河流三角洲。
M --- 永久性的河流:包括河流及其支流、溪流、瀑布。
N --- 时令河:季节性、间歇性、定期性的河流、溪流、瀑布。
O --- 湖泊:面积大于8hm2永久性淡水湖,包括大的牛轭湖。
P --- 时令湖:大于8hm2的季节性、间歇性的淡水湖;包括漫滩湖泊。
Q --- 盐湖:永久性的咸水、半咸水、碱水湖及其浅滩。
R --- 内陆盐沼:永久性的咸水、半咸水、碱水沼泽与泡沼。
Sp --- 时令碱、咸水盐沼:季节性、间歇性的咸水、半咸水、碱性沼泽、泡沼。
Ss --- 永久性的淡水草本沼泽、泡沼:草本沼泽及面积小于8hm2泡沼,无泥炭积累,大部分生长季节伴生浮水植物。
Tp --- 泛滥地:季节性、间歇性洪泛地,湿草甸和面积小于8hm2泡沼。
Ts --- 草本泥炭地:无林泥炭地、包括藓类泥炭地和草本泥炭地。
U --- 高山湿地:包括高山草甸、融雪形成的暂时性水域。
Va --- 苔原湿地:包括高山苔原、融雪形成的暂时性水域。
Vt --- 灌丛湿地:灌丛沼泽、灌丛为主的淡水沼泽,无泥炭积累。
W --- 淡水森林沼泽:包括淡水森林沼泽、季节泛滥森林沼泽、无泥炭积累的森林沼泽。
Xf --- 森林泥炭地:泥炭森林沼泽。
Xp --- 淡水泉及绿洲。
Y --- 地热湿地:温泉。
Zg --- 内陆岩溶洞穴水系:地下溶洞水系。
注:“漫滩”是一个宽泛的术语指一种或多种湿地类型,可能包括R、Ss、Ts、W、Xf、Xp或其他湿地类型的范例。漫滩的一些范例为季节性淹没草地(包括天然湿草地)、灌丛林地、林地和森林。漫滩湿地在此作为一种具体的湿地类型。
人工湿地
1 --- 水产池塘:例如鱼、虾养殖池塘。
2 --- 水塘:包括农用池塘、储水池塘,一般面积小于8hm2。
3 --- 灌溉地:包括灌溉渠系和稻田。
4 --- 农用泛洪湿地:季节性泛滥的农用地,包括集约管理或放牧的草地。
5 --- 盐田:晒盐池、采盐场等。
6 --- 蓄水区:水库、拦河坝、堤坝形成的一般大于8hm2得储水区。
7 --- 采掘区:积水取土坑、采矿地。
8 --- 废水处理场所:污水场、处理池、氧化池等。
9 --- 运河、排水渠:输水渠系。
Zk(c)-- 地下输水系统:人工管护的岩溶洞穴水系等。
湿地的功能与作用
    湿地是重要的国土资源和自然资源,如同森林、耕地、海洋一样,具有多种功能。
湿地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它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环境功能和效益,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防旱、控制污染、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美化环境等方面有其它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在世界自然保护大纲中,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
(一)提供水源:湿地常常作为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生产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的水源。溪流、河流、池塘、湖泊中都有可以直接利用的水。其它湿地,如泥炭沼泽森林可以成为浅水水井的水源。
(二)补充地下水:我们平时所用的水有很多是从地下开采出来的,而湿地可以为地下蓄水层补充水源。从湿地到蓄水层的水可以成为地下水系统的一部分,又可以为周围地区的工农生产提供水源。如果湿地受到破坏或消失,就无法为地下蓄水层供水,地下水资源就会减少。
(三)调节流量,控制洪水:湿地是一个巨大的蓄水库,可以在暴雨和河流涨水期储存过量的降水,均匀地把径流放出,减弱危害下游的洪水,因此保护湿地就是保护天然储水系统。
(四)保护堤岸,防风:湿地中生长着多种多样的植物,这些湿地植被可以抵御海浪、台风和风暴的冲击力,防止对海岸的侵蚀,同时它们的根系可以固定、稳定堤岸和海岸,保护沿海工农业生产。如果没有湿地,海岸和河流堤岸就会遭到海浪的破坏。
(五)清除和转化毒物和杂质:湿地有助于减缓水流的速度,当含有毒物和杂质(农药、生活污水和工业排放物)的流水经过湿地时,流速减慢,有利于毒物和杂质的沉淀和排除。此外,一些湿地植物像芦苇、水湖莲能有效地吸收有毒物质。再现实生活中,不少湿地可以用做小型生活污水处理地,这一过程能够提高水的质量,有益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
(六)保留营养物质:流水流经湿地时,其中所含的营养成分被湿地植被吸收,或者积累在湿地泥层之中,净化了下游水源。湿地中的营养物质养育了鱼虾、树林、野生动物和湿地农作物。
(七)防止盐水入侵:沼泽、河流、小溪等湿地向外流出的淡水限制了海水的回灌,延安植被也有助于防止潮水流入河流。但是如果过多抽取或排干湿地,破坏植被,淡水流量就会减少,海水可大量入侵河流,减少了人们生活、工农业生产及生态系统的淡水供应。
(八)提供可利用的资源:湿地可以给我们多种多样的产物,包括木材、药材、动物皮革、肉蛋、鱼虾、牧草、水果、芦苇等,还可以提供水电、泥炭薪柴等多种能源利用。
(九)保持小气候:湿地可以影响小气候。湿地水份通过蒸发成为水蒸气,然后又以降水的形式降到周围地区,保持当地的湿度和降雨量,影响当地人民的生活和工农业生产。
(十)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湿地是鸟类、鱼类、两栖动物的繁殖、栖息、迁徒、越冬的场所,其中有许多是珍稀、濒危物种。
(十一)航运:湿地的开阔水域为航运提供了条件,具有重要的航运价值,沿海沿江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主要依赖于此。
(十二)旅游休闲:湿地具有自然观光、旅游、娱乐等美学方面的功能,蕴涵着丰富秀丽的自然风光,成为人们观光旅游的好地方。
(十三)教育和科研价值:复杂的湿地生态系统、丰富的动植物群落、珍贵的濒危物种等,在自然科学教育和研究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些湿地还保留了具有宝贵历史价值的文化遗址,是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场所。
湿地有哪些生态效益
   湿地不但具有丰富的资源,还有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和生态效益。各种类型的湿地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淡水资源、均化洪水、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物和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资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湿地的这些重要功能和价值一直是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物质基础。
   湿地的生态效益表现在:一是保护生物和遗传多样性。自然湿地遵循着自然演替规律,生态系统结构的复杂性和稳定性较高,生物物种十分丰富。许多的自然湿地不但为水生动物、水生植物提供了优良的生存场所,也为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特别是水禽提供了必须的栖息、迁徙、越冬和繁殖场所。可以说,没有保存完好的自然湿地,许多野生动物将无法完成其生命周期,湿地生物多样性将失去栖身之地。同时,自然湿地为许多物种保存了基因特性,使得许多野生生物能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生存和繁衍。因此,湿地当之无愧地被称为生物超市和物种基因库。我国湿地生物多样性很丰富,仅鸟类就达271种之多,在亚洲57种濒危鸟类中中国湿地内有31种,占54%;世界15种鹤类在我国仅记录到的就有9种。中国的湿地还是许多珍稀濒危鸟类惟一的越冬地或迁徙的必经之地。因此,中国湿地保护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是减缓径流和蓄洪防旱。许多湿地地区是地势低洼地带,与河流相连,所以是天然的调节洪水的理想场所;湿地被围困或淤积后,这些功能会大受损失。科学家研究1998年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水与湿地破坏有密切关系,该年洪水的特点是“低洪量、高水位、大危害”。流量没有1954年的大,却造成了比1954年更高的水位和更大的威胁,其原因除森林资源遭到大量破坏、水利工程设施不足外,湿地被大量围垦侵占和功能急剧退化是最直接的原因。在干旱季节,湿地可将洪水期间容纳的水量向下游和周边地区排放,防旱功能十分明显。
   三是固定二氧化碳和调节区域气候。导致全球气温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碳过多。科学家研究,在过去100年的10个气温最高年份中,有9个在1990至2001年的这12年间,这期间正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包括湿地生态系统造成破坏最严重的时期。湿地由于其特殊的生态特性,在植物生长、促淤造陆等生态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无机碳和有机碳,由于湿地环境中,微生物活动弱,土壤吸收和释放二氧化碳十分缓慢,形成了富含有机质的湿地土壤和泥炭层,起到了固定碳的作用。如果湿地遭到破坏,湿地固定碳的功能将大大减弱或消失,湿地将由“碳汇”变成“碳源”,对全球气候将产生重大影响。科学家研究,湿地固定了陆地生物圈35%的碳素,总量为770亿吨,是温带森林的5倍,单位面积的红树林沼泽湿地固定的碳是热带雨林的10倍。《湿地公约》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还特别强调了湿地对调节区域气候的重大作用,湿地的水分蒸发和植被叶面的水分蒸腾,使得湿地和大气之间不断进行了能量和物质交换,对周边地区的气候调节具有明显的作用。科学研究显示,三峡大坝建成后,库区及其周边两公里范围内的气温要比建坝前降低4度;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新疆博斯腾湖湿地对周边地区气候有巨大的影响,湿地周围的气温比周边远离湿地地区平均低3度,湿度高14%,沙尘暴天数减少25%。
    四是降解污染和净化水质。湿地具有很强的降解污染的功能,许多自然湿地生长的湿地植物、微生物通过物理过滤、生物吸收和化学合成与分解等把人类排入湖泊、河流等湿地的有毒有害物质转化为无毒无害甚至有益的物质,如某些可以导致人类致癌的重金属和化工原料等,能被湿地吸收和转化,使湿地水体得到净化。当然,湿地净化水质必须在其自然承载能力之内,否则,湿地降遭到严重破坏,丧失自我修复能力。目前,我国许多自然湿地污染严重现象就是由于过量排放污染物造成的。湿地提供充足淡水、补充地下水的能力,已得到国际社会的公认,世界水大会和《湿地公约》都有相关决议要求各缔约国努力保持湿地在维持稳定健康淡水上的巨大作用,2002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就是“水、生命和文化”,进一步强调了湿地作为淡水供应者的地位。湿地在降解污染和净化水质上的强大功能使其被誉为“地球之肾”。
   五是防浪固岸的作用。海浪、湖浪和河水等对沿岸地区构成巨大威胁,许多湿地没有保护好的地区,这些威胁对农田、鱼塘、盐田甚至村庄均会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在我国南部沿海地区,由于缺乏红树林等湿地植被的保护,有些地方海岸线每年都要倒退几米。而湿地植被生长良好的地方,海浪的流速和冲击力都会减弱,使水中泥沙逐步沉淀形成新的陆地。因此,湿地对保护国土安全具有重大作用。
据国际权威自然资源保护组织测算,全球生态系统的总价值为33万亿美元,仅占陆地面积6%的湿地,生态系统价值就高达5万亿美元。中国的生态系统价值为7.8万亿人民币,占国土面积3.77%的湿地,生态系统价值达2.7万亿人民币,单位面积生态系统价值非常高。
湿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突出表现在:
   一是提供丰富的动植物食品资源。湿地生态系统物种丰富、水源充沛、肥力和养分充足,有利于水生动植物和水禽等野生生物生长,使得湿地具有较高的生物生产力,且自然湿地的生态系统结构稳定,可持续提供直接食用或用作加工原料的各种动植物产品,如水稻、肉类、鱼类、水生植物等一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正是这些重要的经济功能,使湿地成为水产品捕捞、人工养殖和湿地经济植物的优良场所。
   二是提供了丰富的工业原料和能量来源。湿地还可以为人类社会的工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包括食盐、天然碱、石膏等多种工业原料,以及硼、锂等多种稀有金属矿藏;湿地还有多种可用于工农业生产加工原料的生物产品,如造纸、饲料、药材、原料加工等为工业社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湿地通过航运、电能又为人类文明和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三是湿地为人类提供了集聚场所、娱乐场所、科研和教育场所。长期以来,由于湿地特有的资源优势和环境优势,一直以来是人类居住的理想场所,是人类社会文明和进步的发祥地。湿地具有自然观光、旅游、娱乐等方面的功能,中国有许多重要的旅游风景区都分布在湿地地区。城市中的水体在美化环境、为居民提供休憩空间方面有着重要的社会效益。湿地丰富的野生动植物和遗传基因等为教育和科学研究提供对象和实验基地。湿地保留的过去和现在的生物、地理等方面演化进程的信息,具有十分重要和独特的价值。
近几十年来,中国湿地的面积急剧减少,生态功能日趋降低。近40年来,中国沿海地区大约丧失海滨滩涂100多万公顷,相当于沿海湿地总面积的50%。不仅如此,内陆湿地破坏情况也较严重。例如,黑龙江省三江平原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沼泽区,自50年代垦荒以来,已有300万公顷湿地变为农田。目前所剩的200万公顷自然湿地也面临消失的危险。三江平原湿地是一个巨大的温湿调节器,对调节当地的气候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作为一个巨大的天然水源,旱可以蓄水,涝可以分洪,使三江洪水不能肆意为虐。现在,这种功能已随湿地大面积的开发、森林覆盖率急速降低而趋衰退。湿地的破坏,威胁着珍稀濒危和经济动植物的栖息地。其东北部是野生动植物的王国,这里生长着1000多种药用植物、纤维植物、蜜源植物及饲料植物等。作为东北亚候鸟的繁殖中心,这里栖息的鸟类超过150种,兽类35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8种,如丹顶鹤、白鹳、白尾海雕、虎头海雕、白头鹤、梅花鹿,二级保护动物18种,还大量出产乌苏里貉、麝鼠、环颈雉和狍子等经济动物。在国际湿地、水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据不完全统计,仅三江平原东北部可直接利用的动植物的价值即达20亿元。
  但是,随着湿地的大量开发,一些珍稀动物已濒临灭绝。根据国际鹤类基金会1994年5月的航测,三江平原西部七星河流域和嘟噜河流域湿地面积比1979年前分别缩小了3/5和2/3,候鸟的栖息地正被大量压缩,数量急剧减少。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三江平原的开发虽然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商品粮,但开发中带来的生态破坏应该给予充分的估计。据有关专家的测算,由于工业开发造成的生态破坏,其直接环境损失价值达40亿~60亿元之多。80年代以前人们对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尤其是对湿地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价值认识不足。特别是早期的开发,盲目性较大,加之林木乱砍滥伐,野生动物大量捕杀,使自然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进而也影响了农业自身的发展。
  从总体上看,造成湿地严重破坏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不合理围垦,包括围湖造田、围海造地、截留水源、滩涂开垦等;二是过度开发生物资源,包括屡禁不止的猎杀、捕捞、采挖,以及大量开采泥炭;三是污染日趋严重,主要是水污染的严重程度已经远远地超出净化水体的能力。

气候变化成为生物多样性丧失新威胁
    气候变化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些变化正在威胁中国的自然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而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
    过去 50年间,人类改变生态系统的速度和广度超过历史上其他任何时期,而物种灭绝速度是地球史上典型的背景速度的1000倍。在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直接原因包括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水土污染和退化、水资源过度利用、生境变化、过度开发、引入外来入侵物种和气候变化等。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丧失施加了额外的压力。陆地和海洋的表面温度升高,降水的时间空间分布格局发生变化,海平面上升,厄尔尼诺现象的频率和强度增加,这些变化尤其是区域变暖已经影响了动植物的繁殖、动物的迁移、生长季节的长度、物种分布、种群大小和病虫害暴发的频率。
    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变化之间的联系是双向的。气候变化是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一个重要驱动力。同时,生物多样性丧失和自然栖息地的退化也引起气候变化。珊瑚礁消失和原始森林及红树林遭到破坏将加剧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及其影响。维护生物多样性可以使生态系统在气候发生变化时具有弹性。森林和泥潭地是二氧化碳的重要储存地。完好无损的红树林在海平面上升时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多样化的作物和牲畜是应对季节规律变化的重要资源。
    据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估测,如果气温上升1.5~2.5摄氏度,20%~30%的物种将面临灭绝的命运。全球平均气温已上升约0.6摄氏度。而根据中国《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中国的地面平均气温在过去的50年间上升了1.1摄氏度,平均每10年上升0.22摄氏度,远远高于全球气温上升速度。
   做好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既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必要措施,也是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
生态系统结构的完整性
1.地域连续性
    分布地域的连续性是生态系统存在和长久维持的重要条件。现代研究表明,岛屿生态系统是不稳定或脆弱的。由于岛屿受到阻隔作用,与外界缺乏物质和遗传信息的交流,因而对干扰的抗性低,受影响后恢复能力差。近代已灭绝的哺乳动物和鸟类,大约75%是生活在岛屿上的物种。
    由于人类开发利用土地的规模越来越大,将野生生物的生境切割成一块块越来越小的处于人类包围中的“小岛”,使之成为易受干扰和破坏的岛状生境;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也加速了物种灭绝的进程。在世界上已建立的保护区内,物种仍在不断减少,其原因也是由于自然保护区大多是一些岛屿状生境,无法维持生物多样性的长期存在。岛屿生物地理学是为描述上述作用发展的理论,岛屿生物地理学认为:
①一个岛上的物种数S是该岛面积A和该岛与其他岛屿相隔距离D的函数,即S=f (A,D),A越大或者D越小,则S越大。
②每种生物都需要一个求得生存和发育的最小面积,其最小面积的尺度因物种而异;每种生物也有一个能够越过“海洋”而到达邻岛的最小距离,其距离也因物种而不同。例如,英国现有鸟类生存的最小面积是100hm2。
⑧某一受隔绝的岛屿状生境中,生物尤其是动物的生存与繁殖或种群的延续,都有一个临界的种群密度和种群规模,当个体数降到此临界值以下,该物种就会灭绝。依靠单一食物来源的动物,处于营养级高层的动物,只在有限的或专门筑巢区栖息繁殖的动物,迁徙性动物,都是易灭绝性动物。作为一般规律,野生动物种群至少需保持500个个体,才能通过自然选择进行某种程度的进化,否则,终究会因缺乏进化适应性而灭绝。
2.物种多样性
   物种的多样性是构成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基础,也是使生态系统趋于稳定的重要因素。物种与生态系统整体性的关系,可用Ehrlichs的“铆钉”去除理论作出形象的说明:当从飞机机翼上选择适当的位置
   拔掉一个或几个铆钉时,造成的影响可能是微不足道的;当铆钉被一个接一个地拔去时,危险就逐渐逼近;每一个铆钉的拔除都增加了下一个铆钉断裂的危险,当铆钉被拔到一定程度时,飞机必然突然解体。
   在生态系统中,每一个物种的灭绝就犹如飞机损失了一个铆钉,虽然一个物种的损失可能微不足道,但却增加了其余物种灭绝的危险;当物种损失到一定程度时,生态系统就会彻底被破坏。在我国热带雨林中曾观察到,砍掉了最高的望天树,其余的树木就将受到严重的影响,因为有很多树木是靠望天树的荫庇才能够生存的。
   自然形成的物种多样性是生物与其环境长期作用和适应的结果。环境条件越是严酷,如干旱、高寒、多风和荒漠地带,物种的多样性越低,生态系统也就越脆弱,越不稳定。在这种条件下,破坏了一两种物种,就可能使生态系统全部瓦解。如在我国西北,胡杨树、红柳等沙漠植物被砍伐后,很快招致土地沙漠化,生态系统完全被毁灭。
3.生物组成的协调性
    植物之间、动物之间以及植物和动物之间长期形成的组成协调性,是生态系统结构整体性和维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条件,破坏了这种协调关系,就可能使生态平衡受到严重破坏。野兔被带到澳洲造成的野兔成灾、北美科罗拉多草原消灭狼导致的鹿群增殖过多使草原遭致破坏,都是这方面的突出例子。
   动物之间的捕食与被捕食关系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协调和平衡具有重要意义。许多猛禽、蛇类和部分兽类如黄鼠狼和狐狸等,都是老鼠的天敌。一只猫头鹰一个夏季可捕鼠1000多只;一条中等大小的成年蛇,每年约捕鼠150只;一只黄鼠狼一年可捕鼠200~300只。现在,由于这些鼠类天敌被捕杀,或者被农药毒杀,或因栖息地破坏而大量减少,才使老鼠迅速增加,成为巨大的生态危害。据估计,我国约有老鼠30~35亿只,受老鼠危害,一年损失粮食近百亿公斤,损失牧草超过1×1011kg。
   在植物和动物之间,须特别注意保护单一食性动物的食料来源。在这方面,大熊猫和箭竹的关系最能说明问题。实际上,在任何生态系统中,当植物受到影响时,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相关动物的生存。
4.环境条件匹配性
    生态系统结构的完整性也包括无生命的环境因子在内。土壤、水和植被三者是构成生态系统的支柱,他们之间的匹配性对生态系统的盛衰具有决定性意义。环境的匹配性当首推水分。水分供应充足、均匀或应时,水质好,都对生态系统有重要影响。土壤的影响很复杂,氮、磷、钾肥分的适当配比、土壤的结构、性质和有机质的含量,都有重要影响。
   影响生态系统环境功能甚至影响系统自身稳定性的另一个关键是生态过程,主要是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两个主要过程。这个运行过程必须持续进行,削弱这一过程或切断运行中的某一环节,都会使生态系统恶化甚至完全崩溃。
    保持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根本措施是任一种元素(物质)从某个环节被移出系统之外,都必须以一定的方式予以补充。例如:在农田生态的物质循环中,当作物收获带走养分时,就需施肥予以补充。同理,当某地植被因开发建设活动遭到破坏或清除时,就需人工补建绿色植被予以补偿,从而维持物质的循环作用。
    能量流动是指来自太阳的光能经植物光合作用变为有机物(化学能)被储存起来,然后沿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方向被传递。构成能量流动的核心是绿色植物,因此,能量流动的持续性也是以绿色植物的保护为核心的。
外来物种入侵对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作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之一的洞庭湖湿地系统正遭受外来物种入侵的威胁。外来物种的入侵对洞庭湖湖泊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物种多样性以及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和影响。随着湖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外来物种入侵的风险正在加大。
目前洞庭湖湿地处来入侵物种约11种,包括入侵植物水葫芦、空心莲子草、豚草、意大利杨、美国黑杨;入侵动物有克氏原螯虾、白蚁、蔗扁蛾、湿地松粉蚧、美洲斑潜蝇、美国白蛾等。“克氏原螯虾自进入洞庭湖后,一方面成了当地居民嗜食的食品小龙虾,另一方面对洞庭湖大堤、沟、渠、田埂、土体造成破坏,造成河堤滑坡、沟渠淤塞、土壤肥力下降,同时因其取食水生作物而使农作物受毁受损。”水葫芦和欧美杨的引入也对洞庭湖的生态造成巨大的影响。湖区水网地带疯长的水葫芦使水体富营养化,同时由于大面积覆盖水面,还影响了水生动植物的生存,并堵塞航道,影响水运。近年来湖区大量引种的意大利杨、美国黑杨,这种耐水速生的杨树品种特别适宜于湿地生长,杨树的大量引种目前已使洞庭湖许多地区出现植被群落结构简单化,异质性程度相对降低,如果不加控制的话,很容易导致洞庭湖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向森林生态系统演化,破坏湖泊的自然演替。“我们调查发现,在大量种植杨树的洲滩,荒芜不能生长,鸟类难觅踪迹,湿地景观消失,生态系统被完全改变。”
    外来入侵物种对湖区的破坏性影响已日趋显现。湖南省益阳市南县不久前的的一项调查表明,仅南县克氏原螯虾的分布面积就已达57169.4公顷,取食莲、藕、茭白、水稻等水生经济作物,破坏农田、堤坝等,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500万元左右。“与直接的经济损失相比,外来入侵物种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控制,造成的生态损失更加无法计量。”
洞庭湖处来入侵物种既由农业、林业、园林、水产、畜牧、物种养殖业、饲养繁殖基地等单位为经济利益或其他用途而有意引进的;也有通过各种运输工具、货物运输中无意引进的。谭建强等专家认为,随着湖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员、物资的频繁交流,外来物种入侵的风险正在加大,同时在洞庭湖湿地生态恢复、生态建设的过程中,湖区各地也有可能有意或无意引入外来物种,带来潜在威胁。这种趋势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尽早做好预警和控制工作。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洞庭湖湿地在自然和人为双重因素的作用下,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服务功能降低,长江流域生态安全面临严重威胁,区域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主要原因有:
   1、历史上的毁林开荒、森林过伐、围湖造田、湖泊周边地区和蓄洪区的开发,导致湖泊面积缩小和分洪区调蓄能力下降。洪涝灾害的治理陷入“堤坝越险越加,越加越险”的怪圈,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的退化,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和调节气候的功能下降,水土流失加剧,江河湖泊淤积,河床抬高改道、湖泊面积减少容量减低,导致江河湖泊对洪水的调控能力下降。
   2、拦河筑坝,水系的天然联系被切断,阻碍了鱼类洄游通道;竭泽而鱼,过度捕捞和乱捕滥猎,湿地开发利用,加之污染严重,破坏了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导致湿地生态系统破坏严重,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服务功能降低。洞庭湖地区曾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泊,在自然条件的作用下,形成了较稳定的水系和湿地生态系统,并孕育了丰富多彩的生物多样性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形成了最为丰富的湿地和沼泽森林区,我国特有物种如华南虎、扬子鳄、麋鹿、朱鹮、大天鹅、白暨豚等多种陆生和水生野生动物在洞庭湖都曾有分布,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干扰下,生态系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湿地资源锐减、质量下降。如原分布于洞庭湖的上述代表物种基本灭绝,白鹤、中华鲟、江豚等物种濒临灭绝。鱼类资源不断下降,且渔获物群体结构低龄化、小型化。
   3、行政管理体制与专业管理脱节。一是保护区的规划和布局不够合理,保护的重点不够突出;二是保护区管理机构对辖区无实质意义上的管理权;三是保护管理能力与实际需要有差距。
   在保护区的规划和布局问题上,由于行政区划分割,人为地将属于洞庭湖同一湿地生态系统的东、南、西洞庭湖和横岭湖分别建立4个保护区,不利于洞庭湖湿地统一的、有效的保护与管理。同时,造成重复建设,浪费人力、物力资源。
    在管理权问题上,4个保护区均设立了管理机构,但保护区管理局对辖区无真正意义上的管理权。管理权限分属岳阳、常德、益阳等3市的水利、航运、渔业、环保、湖洲、血防等多个部门,条块分割、多头管理、政令不一,湿地资源的保护管理工作缺乏协调和配合,严重阻碍了洞庭湖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以“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生态循环为基础,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收到了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目前,需要推广应用“猪+沼+果+灯+鱼”等各种生态农业模式。
猪粪、烂果、秸秆可以生产沼气做饭点灯,沼液、沼渣给果树施肥;诱虫灯杀死果园虫害,虫子掉下来可以喂鱼;鱼塘的水热条件适合养兰花。所有资源,都可以循环利用。这就是生态循环农业中的一个模式——“猪+沼+花+灯+鱼”模式。搞生态循环农业后,村里家家户户都利用沼气池将房前屋后的动物粪便、农作物秸秆、烂果等消化掉,转化成肥料,用来给果、花、菜施肥。而大量的害虫也被养鱼池旁边的诱虫灯“拿住”喂了鱼。这样一来,农作物需要的农药量减少了,喝的水也比以前干净、卫生了。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在那里的推广和应用,可以大大减少了各地化肥农药的使用量。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带动了沼气发展和秸秆、禽畜粪便、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等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促进了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改善了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今后将打造立体配置型、物质和能量循环型、时空搭配型、生态观光型等多种循环农业模式,以帮助农民增收。同时,大力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减少农药和化肥用量,控制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加强农业环境监管,维护农业生态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此外,结合城乡清洁工程建设,在净化水源、净化农田和净化庭院等方面探索“减排放、再利用、再循环”的路子。广西将通过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使农民生活更富裕,社会更和谐稳定。
气候变化与湿地生态系统:科学事实
1: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浓度的增高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
2:湿地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碳库之一,保护湿地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化的速度和强度
3:湿地生态系统对洪涝、干旱等极端气候事件具有调节功能,能够减缓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4:人类对湿地的破坏会增加温室气体排放,减弱湿地的调节功能并对人类未来产生不利影响
洞庭湖湿地形成演替与湿地生态
   造成洞庭湖湖滩湿地发育的主要原因是泥沙沉积,而泥沙的不均匀淤积也必然引起湖洲湿地发育与演替的差异,这也是造成湿地生态系统演替和湖垸演替的根本原因。随着泥沙不断淤积,湖洲植被不断发生演替。随着浅水湖泊的地势增高,在水位较稳定、水体较清地段逐渐开始生长水生生物,发育成为水生生物基底湿地(指生长水生生物的水体湿地),也有一些地段泥沙淤积较快,不能生长水生生物,发育成为泥沙滩地。随着泥沙继续淤积,地势进一步增高,苔草等草本植物开始侵入,水生生物基底湿地和泥沙滩地逐渐为湖草所占据,演变为湖草滩地。泥沙继续淤积加上湖草残体的堆积,地势继续增高,枯水季节的地下水位降低,芦苇、鸡婆柳等侵入鹝草群中,并迅速蔓延。随着洲滩进一步淤高,洪水泛滥减弱,地下水位降低,荻草侵入芦苇和鸡婆柳之中。最终,荻完全占据整个滩地,芦苇滩地和鸡婆柳滩地为荻滩地所取代。因人们通常把荻也叫做“芦苇”,所以荻滩地也被认为是“芦苇滩地”。如果洲滩继续抬高,且为一些中生的木本植物生长创造了环境条件,旱柳、枫杨等木本植物则会相继侵入荻群内取而代之,并最终演变为森林湿地。上述演替过程是顺向演替的过程,反之则是反向或逆向演替。各湿地生态类型在湖泊演化进程中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将发生演替,即各类型间可以相互替代,一种类型可以转化为另一种类型。演替分顺向和逆向两种,在自然湿地生态系统中,顺向演替按沉水植物水体→浮水植物水体→泥沙滩地→草甸滩地→芦荻滩地→森林滩地逐一替代;逆向演替则按相反的方向进行。
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研究建议
   19世纪80年代以前,湿地生态系统的演变主要表现在由于围垦导致自然湿地景观逐步演变成农田聚落景观,导致了洞庭湖面积和蓄洪库容的减少;19世纪80年代停止围垦以后,由于长江及湖南“四水”水土保持建设和水坝建设导致了输入洞庭湖泥沙的减少,长江及湖南“四水”水库年下泄量发生变化;洞庭湖区实施退田还湖后,增加了调蓄洪面积,有效减轻了长江流域的防洪压力,湿地生态景观发生变化。目前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的演变有了新的特点,洞庭湖国际重要湿地面临一些新的问题和威胁,主要表现在外来物种入侵、生物多样性下降、水质污染加剧、渔业资源濒临枯竭,以及湖泊湿地保护和管理困难等。1、洞庭湖枯水季节水位下降,导致冬季候鸟栖息地减少,水质污染加重,还将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的演变。2、洞庭湖区实施退田还湖后,湿地生态景观格局也将发生重大变化。3、湖洲杨树种植问题。由于洞庭湖周边市县将林纸产业化的重心放在洞庭湖湖洲,已经在洞庭湖湖洲种植100万亩杨树,这将直接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的演变方向。4、鼠害爆发。除与去年持续干旱、上游来水较少,东方田鼠的繁殖期延长有关外,与湖洲的人为活动增加不无关系。
开展南方湿地生态保护、研究与示范工作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建议:
(一)开展洞庭湖资源调查,建立综合性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生态定位站,保护和监测湿地生态环境,为洞庭湖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近年来,关于洞庭湖湿地保护和资源利用的争论很多,除有部门利益的因素外,对洞庭湖家底不清、对洞庭湖的变化了解不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因此建议中国科学院联合湖南省开展洞庭湖资源调查;建议中国科学院建立湿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监测湿地生态环境变化,为洞庭湖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洞庭湖区湿地,需要进行长期的定位监测、研究。洞庭湖区湿地类型多样,不同的湿地类型各有其特殊性,因此,必须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研究每种湿地在洞庭湖区的生态地位,确立它的生态价值,系统地探求其生态系统演替规律、生物群落结构和数量,探寻湿地生态系统主要控制因素,寻找可持续开发利用的途径。同时,湿地的监测是了解湿地生态变化的重要手段和窗口,通过连续不断的监测,可以认识湿地生态系统现状及演化规律,为调整湿地开发利用模式提供科学依据。如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演变及人为活动对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演变的影响,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洞庭湖湿地生态资源的合理利用等。
(二)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考虑洞庭湖湿地环境容量,在生态承载力范围内合理利用湿地资源。
目前环洞庭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与国际重要湿地保护及生态建设的矛盾正在激化:一方面需要认真履行国际上湿地保护的有关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国际湿地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另一方面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将越来越严重。可以预见,社会经济发展与国际重要湿地保护及生态建设的矛盾还将进一步升级。因此迫切需要从指导思想上增强湿地保护意识;遵循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坚持利用和保护相结合、开发和建设相协调,将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考虑洞庭湖湿地环境容量,在生态承载力范围内合理利用湿地资源。
    对洞庭湖湿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以不影响湿地结构、功能为前提,在作好综合开发利用规划的基础上调整结构,合理布局。具体而言应以生态经济学的原理指导洲滩利用规划。一是要根据不同地势洲滩的连续淹水天数和全年淹水总天数,调整结构,合理布局;二是适度调整荻、芦布局,荻、芦生产的重点应该逐步地由东洞庭湖向西、南洞庭湖转移;三是适度洲滩杨树种种植;四是开展沼泽化杂草、苔草和矮禾草草甸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3

主题

384

回帖

405

积分

湖泊

积分
405
发表于 2010-6-14 11:40:13 | 显示全部楼层
呼呼~~~
拿去给报湿地的亲人
嘿嘿
谢啦...!

2

主题

67

回帖

71

积分

清泉

积分
71
QQ
发表于 2010-6-14 11:50:38 | 显示全部楼层
湿地加油!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绿源”环保协会 地球 你我共有;绿色 你我共享

15

主题

899

回帖

978

积分

溪流

积分
978

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10-6-14 12:05:0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想说的是  你把这个东西发在这 干嘛?

3

主题

26

回帖

33

积分

清泉

积分
33

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10-6-14 13:06:10 | 显示全部楼层
湿地使者们  加油

3

主题

53

回帖

59

积分

清泉

积分
59
QQ
 楼主| 发表于 2010-6-14 16:07: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 邓晓桦


    现在在认真积极的准备  不让大家失望···

3

主题

53

回帖

59

积分

清泉

积分
59
QQ
 楼主| 发表于 2010-6-14 16:08:4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三笑


    分享给参加湿地的人啊····  不然呢

29

主题

334

回帖

4373

积分

长江

积分
4373

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10-6-14 16:22:4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感谢分享啊~
记得我们生态课老师特意强调了湿地的储碳功能。湿地生态系统中大量的分解者会因为气温升高而代谢加快,从而分解产生了更多的二氧化碳,更多二氧化碳加剧温室效应,如此恶性循环,后果不可知……
所以,低碳与湿地保护……
关注生命 敬畏生命 聆听生命

0

主题

214

回帖

214

积分

溪流

积分
214
发表于 2010-6-16 02:02:48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 抱走了
来自扬州大学绿行社,自然名:饭团 社团网站www.green-line.cn

207

主题

1941

回帖

2621

积分

荣誉会员

积分
2621

社区居民社区明星最爱沙发

QQ
发表于 2010-6-16 02:12:11 | 显示全部楼层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重要性可想而知。真的很高兴看到湿地慢慢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好好做啊,加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济溪 ( 京ICP备17053947号-1 )

GMT+8, 2024-10-21 20:24 , Processed in 0.05191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