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ocial Entrepreneurship又可翻译为“公益企业家”。先举两个例子。1988 年普林斯顿大学的本科毕业生文迪•库柏(Wendy Kopp)在自己的同学纷纷到投资银行或大公司就职时,却只身在纽约开始为组建自己在毕业论文中构想的招募大学毕业生去贫困地区教书的非营利组织进行宣传和募款。这个组织就是今天的“支教美国”( Teach for America)。重要的是,“支教美国”在全美掀起了一场大学生追求在扶贫救困中体验自身社会价值的潮流。很多名牌大学的毕业生都激烈地竞争参加“支教美国”做两年小学老师的机会。
另一个例子。1994 年,在美国北卡州的一个叫达勒姆的小城,一个康复了的吸毒者凯文在当地慈善组织、私人捐款和义工的支持下经过3年的筹备开办了一个免费接纳吸毒者和少年犯的、培养他们自力更生和责任感的康复营,叫做TROSA。目前TROSA, 已经毕业了350名营员,为政府在教育和安置这些边缘人群方面节省了大量财政支出!
文迪和凯文都是美国公益事业领域经常提到的典型“公益创业”的案例。
概括而言,“公益创业”指个人在社会使命的激发下,在非盈利领域援用商务领域的专业作风,追求创新、效率和社会效果,在争取慈善资金的竞争中独树一帜,将公益事业办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有竞争力的实体。“公益企业家”的字眼常暗示着一种传奇性的魅力个性,与理想主义、社会使命感和开创性相联系。
“公益创业”概念诞生的背景
“公益创业”的出现标志着一个社会朝着公民社会方向的重要演变,说明社会在再分配和公民在社会改进中的角色方面出现了体制性的变革。
“公益企业家”所具有的特质
“公益企业家”特指那些拥有魅力人格的、结合理想主义者和实干家两种特性的人。下面将从企业家特质、社会使命感和魅力人格三方面进行介绍。
一、企业家特质
“公益企业家”首先要拥有企业家的特质。所谓“企业家” 特指“具有冒险和开创精神的个人以崭新的、更好的方式来促进经济的进步。”而“公益企业家”是投身于公益事业但同时具有以下特质的人:
1、善于把握机会
“技术进步,消费者需求的改变和社会风尚的变化都意味着新的机会。”德鲁克(peter drucker)指出,“企业家会不停地寻找变化、回应变化、并将变化视为机遇而加以利用。”
2、善于整合资源
哈佛商学院的史迪文森指出“企业家不会让他们起步时的现有资源束缚手脚⋯⋯他们能动员别人的资源来实现自己的目标”Dvais狄兹指出,“公益企业家与行政人员的思路不同,他们不是依照已有的经费行事,而是主要集中开拓事业,然后再考虑经费从哪儿来。他们的思路是‘我们需要什么资源?我们从哪儿去得到这些资源?
3、具有创新性
狄兹在论述“公益企业家”的特点时,特别强调他们“不断在创新、调整和学习”。所谓创新,他概括为“开辟新的领域、建立新的模式、试验新的途径”,但他同时也同意“创业学和创新学”的权威熊彼特’ schumpeter的观点,“创新不一定要求一定要发明一个崭新的东西,只要涉及将一个想法应用于一个不同的情况或以新的方式应用,就是创新。”
二、社会使命
1、使命感
狄兹认为公益企业家与商务企业家的关键区别就是公益企业家“奉行的使命是创造社会价值(而不是私有利益)并使其延续下去”。对于公益企业家来说,“长期的社会收益”是最根本的追求目标。
2、变革者
很多学者特别强调公益“企业家”在追求其社会使命时,不是一般地扶贫救困,也不是所谓的只是应用商业模式的组织的经理人,而是要对“社会部门的某些行事方式进行基础性的变革”(Dees)。
3、 道德高尚,值得信赖
公益企业家作为慈善事业中的角色,一定是一个道德高尚、值得信赖的人。狄兹指出,“由于市场规律并不能自动地淘汰低效率和无效果的公益事业”,公益事业的活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益企业家对他们服务人群的认识,以保证他们正确地解决人们的需求。”(Dees)
三、魅力人格
成功的公益企业家往往拥有魅力人格,因为同时具有上述品质,的确已经说明了一个杰出人格。马克思•韦伯的“魅力领袖”的作用在公益创业中极为重要。
公益企业家的个人魅力往往对其组织的发展极为重要,强调其领导人的个人魅力也往往成为其组织发展的一个重要公关战略。有一个现象,在美国很多成功的非营利组织,其领导人必然也是公众耳熟能详的人物。
归纳以上探讨,公益创业之所以能在美国盛行,是因为美国社会具备了以下几个条件:充足的自由的公益资金;公民有成立非营利组织的自由;有非营利组织的监督和评测体系;掌握了一定管理技能的专业人士进入该领域。
公益创业现象的出现,为整个慈善和公益事业的规范带来了巨大影响。很多来自西方的大基金会在中国选择项目和组织进行资助时,眼光也开始变得十分苛刻。这种国际上公益事业企业化的倾向,使中国非营利组织在国际慈善资金市场的竞争中面临与国际规范接轨的挑战。
创办兼顾社会利益的盈利企业 1976年,尤努斯以27美元分别借给42穷人。当年,以此为目的的乡村银行成立了。1983年,当局允许其正式注册。这是全球第一家小额贷款组织。
30年来,依靠无抵押小额贷款这种“解放性的力量”,有639万人从尤努斯的银行获得贷款,有58%的借款人及其家庭成功脱离了贫穷,其中97%是女性。孟加拉乡村银行体现的是民间平等的商业合作关系,使贫民自立创业并生活得有尊严。2004年11月,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推展“2005国际小额信贷年”时,称小额信贷是“激发穷人思想、能量和憧憬的途径”。这一成功模式被复制到世界各地,令无数人受益。此外,中国的茅于轼等人在从事类似公益活动。
也就是尤努斯和中国的茅于轼等人带有商业经济性质的创业不是公益创业.而且现在各个组织的界限已经很模糊.
(一)创业、公益创业与创业教育
1.创业
我国《辞海》中对创业的定义:“创业,创立基业”,即指“开拓、开创业绩和成就,包括个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各项事业”。
2.公益创业
涵义“公益创业”(Social Entrepreneurship)美国学术界最早定义在1998年(Gregory,1998),指个人或者社会组织在社会使命的激发下,追求创新、效率和社会效果,是一种面向社会需要、建立新的组织向公众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社会活动。公益创业强调创业的社会利益的兼顾以及非盈利组织的创业。
类型:
创办非盈利组织(如慈善公益基金会等)。如美国有几个基金会专门接受公益创业人带着项日计划书申请创业资金并提供创业初期的技术支持和培训。主要包括阿苏迦,Echoing Green和Draper—Richards基金会。几个组织向选中的公益企业家提供每年3万到10万美元不等的创业资助,并资助2到3年。
在美国、加拿大和英国至少有30个商学院教授“公益创业”的课程(Dahle,2004),世界著名的商学院,如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以及牛津大学等都开设了相关的研究中心。2005年10月25日,美国最早资助“公益创业”的阿苏迦基金会创始人追顿与美国国务卿赖斯和微软总裁比尔·盖茨等被称为2005年度“美国最杰出的领袖”。
创办兼顾社会利益的盈利企业 1976年,尤努斯以27美元分别借给42穷人。当年,以此为目的的乡村银行成立了。1983年,当局允许其正式注册。这是全球第一家小额贷款组织。
30年来,依靠无抵押小额贷款这种“解放性的力量”,有639万人从尤努斯的银行获得贷款,有58%的借款人及其家庭成功脱离了贫穷,其中97%是女性。孟加拉乡村银行体现的是民间平等的商业合作关系,使贫民自立创业并生活得有尊严。2004年11月,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推展“2005国际小额信贷年”时,称小额信贷是“激发穷人思想、能量和憧憬的途径”。这一成功模式被复制到世界各地,令无数人受益。此外,中国的茅于轼等人在从事类似公益活动。
非商业性的志愿公益活动等。在我们的高校中,应树立“大创业教育”的观念,开展多种形式的“大创业实践活动”,除举办学术报告、科研竞赛、创业竞赛、暑期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创办各种形式的创业园、以各种方式指导学生自主设计。还应多种形式的开展普及性的课外创业实践活动。如一种社团或沙龙的组织管理、一次公共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一种报刊的构思与设计、一种新观点的提出、一个小实验、小制作和一些竞赛活动的实施方案等,都是创业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
转自中国公益创业论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