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对气候变化的手段,一是减缓,二是适应。工业减排成本高、难度大,相比而言,森林减排具有成本较低、可持续、可循环、可再生等特点,能够为经济发展、生态改善和社会进步带来多种效益。
当前,以全球变暖和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正在改变着陆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健康,已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成为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外交领域的热点问题。应对气候变化的手段,一是减缓,二是适应。减缓是指通过减少排放和增加碳汇,以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从而降低气候变化速度和频率;适应就是采取一系列措施,趋利避害,减少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
应对气候变化,森林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适应与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中,森林具有十分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以生物量的形式固定下来。研究表明,林木每生长1立方米,平均可吸收1.83吨二氧化碳,放出1.63吨氧气,1公顷阔叶林1天可以吸收1吨二氧化碳,放出0.73吨氧气。此外,森林还可以促进适应气候变化。通过实施林业工程,可以防治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固碳释氧、调节气候等,从而增强防护区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因此,林业以其特殊的碳汇能力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其主要表现在增强碳吸收汇、保护碳贮存、碳替代三个方面。增强碳吸收汇的林业活动包括植树造林、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建立农林复合系统、加强森林可持续管理以提高林地生产力等能够增加陆地植被和土壤碳贮量的措施。保护碳贮存是指保护现有森林生态系统中贮存的碳,减少其向大气中的排放。主要措施包括减少毁林、改进采伐作业措施、提高木材利用效率,以及更有效的森林灾害(林火、病虫害)控制。碳替代措施包括以耐用木质林产品替代能源密集型材料、发展生物能源、采伐剩余物的回收利用(如用作燃料)等。
增加森林碳汇: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识
当前,保护森林,植树造林,推动森林可持续利用,已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共识和行动。2009年12月7日—18日,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就如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展开唇枪舌战,分歧、争论不断。唯独不断增加森林碳汇吸收二氧化碳的提议得到了世界各国一致认可。中国林业代表团表示,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中国将通过发展和保护森林,在减缓气候变暖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就广东而言,在当前及未来较长时期内,全省经济社会还将持续发展,温室气体排放势必继续增加。在现有节能减排技术条件下,工业减排成本高、难度大,相比而言,森林减排具有成本较低、可持续、可循环、可再生等特点,能够为经济发展、生态改善和社会进步带来多种效益,短期和长期都不会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加强森林经营,提高森林质量
改革开放30年来,广东林业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也应当看到,长期以来我省森林仍普遍存在着林种树种结构单一、森林结构不合理、林地生产力不高、森林生物量较低、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等问题。与周边省份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人均森林面积、人均森林蓄积量、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均明显偏低,离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的任务仍有一定差距。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广东森林资源在生物量的增长方面、在碳汇能力的发挥方面潜力巨大,还有很大增长空间。在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中,黄华华省长指出,要培育森林资源,增加森林碳汇。今年省政府召开的全省林业工作会议提出,到2016年全省新增森林面积900万亩,新增森林蓄积量1.32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58%。这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也是广东应对气候变化发展林业的具体行动计划。
加强森林经营、提高森林质量,是增加森林碳汇,发挥森林生态和经济功能的重要措施。为此,应进一步提高对林业应对气候变化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全球气候变化、森林碳汇的宣传,推动全社会参与林业应对气候变化进程;进一步扩大森林覆盖率,加速城镇绿化进程;进一步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管理,加强对森林火灾、有害生物和非法征占林地行为的防控,尽量减少森林资源的消耗,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固碳能力;尽早启动“低产林改造工程”、“中幼林抚育工程”等;加强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的科研工作,加大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工程投入,确保森林资源数量增长、质量提高;应设立中国绿色碳基金广东专项,可通过政府拨款、企业和个人捐助等形式筹集,主要用于支持植树造林、森林资源管理等林业碳汇相关事业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的实施。这样,既能以较低的成本帮助企业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又能增加森林植被,巩固国家生态安全,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贡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