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溪环保公益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2424|回复: 2

调查显示:大学生参与公益呈浅层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30 17:44: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1世纪最重要的是什么?人才……

  这句在电影《天下无贼》中经典的台词,如今,同样适用公益领域。

  近日,一项由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进行的2010《大学生公益调查》却发现一个不容乐观的情况,七成大学生表示参加过公益活动,但多数与公益是“泛泛之交”,并且呈现出参与浅层化的特点。

  而另一方面,牵引大学生参加公益的动机中,“献爱心”不再是公益的唯一主旋律,社交动机成为大学生参与公益的首选。就在国内众多公益机构把公益人才培养寄托于大学生时,到底是什么原因阻碍他们进军公益的步伐?在大学生眼里,公益能否当饭吃?

       参与公益被指目的性较强
       来自成都的赵捷是厦门大学传播与新闻学院研二的学生,目前,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大龄叮当—NGO家庭超市的负责人。他自己也没有想到,有一天他会因公益申请一笔钱,开始自己的公益之旅。
  
       “2009年之前,自己所在的社团经常会组织一些公益活动,但基本上没有什么具体的方向和目标。”赵捷告诉记者,“得知社会上一些企业有资助大学生公益创业项目后,开始琢磨这事。”
  
       经过一系列初赛、复赛等一系列考评,赵捷所在的团队获得了一万元的资助,但接下来项目的实施却让他有了另外一番感受。“每次搞公益活动,我们都会招募学校的志愿者,但实际上能参与的人并不是很多。”赵捷说,“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目的性很强,如果组织学生当音乐会志愿者等活动,报名特别火爆。如果去山区什么,人就少的可怜。”
  
       他表示,“能否从公益活动中有所收获,活动内容含金量高”成为吸引学生参加公益活动的重要因素。
  
       随着越来越多的社会精英与名流投身公益,大学生开始意识到公益圈是一个丰富的社会资源库,增长社会见识、提升个人能力已经成为他们参与公益的重要动机。
  
       据调查显示,在参加过公益活动的大学生中,72.8%的大学生希望“通过公益活动,增加社会见识”以及“积累人脉、行业信息等社会资源”。赵捷说,选择含金量高的公益活动在他看来无可厚非,当然,这也对高校公益社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以往那种技术含量低,走走过场的公益活动显然不能吸引学生们的加入。

      公益领域遭遇冷热不均
  艺光年农村儿童艺术培养负责人李明真是西北大学大二的学生。用她自己的话说,自己是个“公益偏执狂”,由于从高中起就对“公益”产生兴趣,进大学门没多久,就成立“艺光年农村儿童艺术培养”。

  然而,每次让李明真苦恼的是,每次招募志愿者都会受到限制,她告诉记者,一方面由于自身特长的限制,更重要的是学生们对参与公益活动领域关注度不同。

  有些公益领域相对热门,甚至显得“拥挤”,而另外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公益领域却很少有人问津。

  据调查显示,从关注度和参与度两方面来看,比较热门的分别是救灾(28%,20%)、环保(28%,17%)和支教(26%,14%)。环境保护其实一直是民间推动比较好的一个领域,在大学校园里也相对具有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而支教热门的原因则是,它可能是唯一一个学生自发与政府和学校倡导两相结合最好的一个领域。

  令人担忧的是,除了以上提及的这些热门的公益领域,有些公益领域关注的人就要少得多,比如像扶贫建设(如向农民普及科技知识)、帮助病患人群(如帮助自闭症、智障儿童等)、公益职业技能培训、文化交流(如参与国际交流项目)领域。这些公益领域由于专业性较强,显得相对冷清了许多。

  负责此次调研项目的何帆表示,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第一,这些较专业领域本身发展就不成熟,大学生缺乏对这些领域的认识和了解。第二,大学生没有正规的渠道参与这些领域实习或实践。

       泛泛之交 就业选择不考虑
  把高校社团孵化成真正的公益组织,这是很多人给予大学社团的厚望。而这些学校社团的领袖也被给予公益精英后备军的期望,然而,究竟有多少人愿意留在公益领域孵化?问起赵捷未来的就业选择是否愿意在公益领域发展时,他表示,还是愿意从事自己的专业。

  他告诉记者,去年暑假他曾调研成都一些NGO,认识了一些公益领域的人,但最后发现刚毕业的大学生不适合在这个领域。他给出的理由是,一方面是公益环境不太完善,工资、住房等各方面待遇都没有保障;另一方面,由于这个行业刚刚兴起,无论从管理经验还是运作方面,都不是很成熟,作为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很难在这个领域学到相关的经验。

  从今年开始,各大公益机构开始大规模涉足公益人才培养,北师大壹基金公益研究院将公益人才的培养作为其三项重点工作之一。2010年9月,南都公益基金会启动“银杏伙伴成长计划”,该计划是国内第一个专门以支持公益人才个人成长为目的资助项目。此外,还有不少机构开展了专门针对公益人才培养的项目,比如公益大学的筹建。
  
       尽管在受访大学生中,有70.5%表示自己参加过公益活动,但其中60.0%的大学生单次公益活动最长持续时间不超过一个月;另有8.2%的大学生单次公益活动持续最长时间在1个月到半年之间,持续参加过半年以上的仅有4.0%。

  负责此调研项目的钟璐告诉记者,这种体验式的参与热情,很难保质保量地满足社会公益人才需求。各类民间公益组织约有142.3万个,面临人力资源的巨大鸿沟。
发表于 2010-12-30 17:53:54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写得驴头不对马嘴,举例不当,不懂行
每个人都关心自然环境,理解、参与环境保护,与自然和谐相处,分享改变世界,爱济溪

136

主题

1288

回帖

1686

积分

黄河

积分
1686

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10-12-30 20:42:31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觉还好吧,的确到处都是这样,只是没有说到本质上去,呵呵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济溪 ( 京ICP备17053947号-1 )

GMT+8, 2024-11-28 16:55 , Processed in 0.03261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