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溪环保公益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3192|回复: 6

陈冀俍:分析气候变化阴谋论

[复制链接]

90

主题

274

回帖

448

积分

黄河

积分
448

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11-1-7 13:58: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哥本哈根大会之后,公众对气候变化的关注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同时,怀疑论和阴谋论甚嚣尘上。在西方国家主要是怀疑论,就是对气候变化的科学结论表示怀疑,指责不同观点没有得到充分表达。而在中国,气候变化的怀疑论已经上升到了阴谋论的高度,虽然是不怎么高明的推断,却在中国这个政府和专家普遍不被信任的国家有着相当大的市场。作为环境NGO,在这个时候有责任出来说话,帮助公众来分析事实寻找真相。

    第一个阴谋论是,关于“主要是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引起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平均温度上升引发危险的全球气候变化”这一结论,到底是科学事实,还是少数科学家和环保组织为了骗科研经费或者在绿色产业利益唆使下制造的骗局?

    这里要说两点,第一是在西方科学界造假的成本和风险,第二是利益和实力对比。

    在西方科学界造假有一个很大的困难,就是科学界存在一个同行评议(peer review)的制度。这是科学界实行了很多年的一个行规,它并不要求所有参加评议的专家都同意你的观点,它的主要目的是让第三方监督你的分析方法是否正确、实验设计是否存在漏洞,以及逻辑推理过程是否存在偏差等等。这个过程就像是一次审稿。

     未经同行评议的文章被称为“灰色文件”,所谓“冰川门”和“亚马逊门”都因为IPCC引用了NGO的灰色文件所致。

    (20个科学院的联合组织,以其工作程序对IPCC的四次评估报告进行了评估,在中国也开了一次听证会。结论认为,不能笼统地把NGO出的东西都是灰色文件,这个问题要IPCC仔细地鉴定哪些文件是灰色文件,哪些不是灰色文件。即便是灰色文件,哪些可以引用,哪些不可以引用。)

    同时,科学的结论必须是可以重复的。你用的方法得出的结论,别人用相同的方法应该得出相同的结论,一旦别人做实验验证你的结论时发现结论不一致,你的结论就有问题。所以科学家在公布自己的成果的时候,肯定自己就要做很多次实验来验证。在数据上造假?不想混了吧?

    即使科学家斗胆造假,他还要面临一个风险,就是对“学术不端”的处罚。在美国,一旦对研究不端行为的指控被查证,被举报者会受到严肃的处理。学术不端者在一定年限内将不得参与任何由美国政府资助的研究项目(从18个月到10年不能获得联邦政府的研究经费),也不能在美国公众与卫生服务部设立的任何咨询委员会、评审委员会任职。此外,学术不端者的身份信息将在研究诚信办公室网站上公示,以供查询。当然,学术不端行为者还会有被开除公职甚至判刑的处罚,而后者是迄今最为严厉的惩罚。

    正是在这样完备的制度保障下,西方的科学研究才能获得长足进步(并保持对某些学术造假严重国家的领先)。想让全球几千个科学家挑战这样的制度,等于是让他们冒险放弃自 己的学术生涯,你得是多大的款啊?这里就已经说到了第二点:实力对比。我们可以想一下,刚刚有所发展的绿色产业、环境保护组织,和从工业革命一路发展而来的高碳产业(比如石油工业)相比,谁更拿得出收买科学家的钱?

    假设所有科学家的职业操守都跟中国学术界的平均水平相等,黑老板和绿老板公平竞争,被黑老板收买的科学家数量会远远超过绿老板。那么,IPCC基于全球学术文献评估的报告还会得出如此有利于绿老板的结论吗?别跟我说政府出钱收买科学家,政府的钱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还不是从企业、个人收上来的?世界上能不顾纳税人意愿大把花钱的政府已经没剩下几个了。

    第二个阴谋论,就是整个气候政治这个事情,是不是发达国家限制发展中国家发展的一个阴谋。

    如果第一个阴谋论不成立,即气候变化问题事实确凿,无可置疑,那么毫无疑问所有国家的原有高碳发展路径都会受到限制,而国家之间在竞争力上的争夺也不是从现在才开始的。 但是,到底是不是发达国家团结起来防止发展中国家崛起,还很难说。

    我们看一下,如果全人类在一个全球限额下开始减排温室气体,同时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来帮助减排和适应,这个行动的利害关系是怎样的。

    先不看国界,首先受损的当然是高碳产业,代表是能源产业和重工业,受益的当然就是低碳产业,比方说服务业,比方说能源效率,比方说可再生能源。

    从人民生活水平看,理论上来讲 (现实中还需要很多技术保障)低碳产业的发展有环境上的“协同效应”,即同时避免了其他污染物的排放,对整体的环境问题来说应该是有缓解,也就是生活水平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现在污染越严重的地区可能改善的程度越大。但是,政策上向低碳产业倾斜会在一段时间内增加人民生活成本,特别是发达国家还要用公共资金来支持发展中国家的减缓和适应,也就是发达国家的人会支付为应对气候变化支付更高的成本。同时,从高碳向低碳转变也需要成本(人力培训,失业等),转变越困难的国家承担的成本也越多。然而,也不是所有的转型都是需要成本的,有些转型,例如节能,是有实际收益的,但是这个转型的边际成本肯定是逐步增高的。

    从避免气候灾难看,全球应该是获益的,但是谁获益更多很难确定,因为气候事件的发生有其不确定性,不同地方的耐受性也不同。例如在发达国家一次灾害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而在发展中国家就只能造成较小的损失,但是相对发达国家耐受能力更强,发展中国家更脆弱,所以国家地区之间很难比较。

   从国家的维度看,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受损还是收益要看高碳产业和低碳产业的比例、人民的文教卫生水平、基础设施、防灾减灾能力、经济实力、地理环境特色,还有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等等。

     其实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并没有一条显著的分界线,各国之间的矛盾和利益错综复杂,形成不了冷战式的对立格局。但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从全球来看肯定是收益大于成本,正如上面所说的,基于目前的国际共识,发达国家肯定是要比发展中国家付出更多的成本。美国不就是因为不愿意承担这样的成本,没有签署《京都议定书》么?(这也可以看出发达国家远远不是铁板一块)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至少在气候变化这个问题上,只是江湖中的老江湖和小江湖的区别,既不是非黑即白,也不是你死我活。因利益关系拉帮结派耍点小手段是免不了的,但要团结很多人秘密地搞一个大阴谋几乎是不可能的。

    最后我要说一说阴谋论本身。从刑事侦查的思路来看,侦查人员对真相的判断,肯定是从最明显的证据和最直接的动机分析去分析案件真相,只有在证据和动机分析等简单逻辑之间出现矛盾的时候才会进行其他假设,然后再小心求证。目前的气候政治中各利益相关方完全是按照自己的利益动机在进行博弈,根本没有必要去找其他假设,而且阴谋论者们只负责假设不负责求证。

    再补充一句:一个人怎么判断这个世界,其实就说明了他自己是个怎样的人。所谓,仁者见仁,淫者见淫。

    陈冀俍,伯尔基金会环境与能源项目经理
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

11

主题

326

回帖

39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90

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11-1-7 17: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嗯哈  其实很多时候我都在怀疑那些东西 也不知道我的怀疑到底对不对
我没有什么特别,我很特别。我和别人不一样,我和你一样。

11

主题

326

回帖

39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90

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11-1-7 17: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转到我的版块去不呢??版主??
我没有什么特别,我很特别。我和别人不一样,我和你一样。

90

主题

274

回帖

448

积分

黄河

积分
448

社区居民

 楼主| 发表于 2011-1-7 21: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啊 呵呵
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

397

主题

3780

回帖

1万

积分

印度洋

积分
16191

优秀斑竹奖社区明星社区居民最爱沙发

QQ
发表于 2011-1-7 21:36:1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和你那版块不太相符吧

7

主题

98

回帖

123

积分

清泉

积分
123

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11-1-7 22:39:15 | 显示全部楼层
话说这跟经济还是有很大关系啊,郎咸平曾就尖锐的指出气候变化是个西方国家的骗局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397

主题

3780

回帖

1万

积分

印度洋

积分
16191

优秀斑竹奖社区明星社区居民最爱沙发

QQ
发表于 2011-1-8 09:37: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疑问:郎咸平是研究经济学的,为什么他来谈气候变化还有那么多人信。不认同气候变暖的还有一个著名的气象学家竺可桢,他的理论你们有多少人听说过?

气候变化到底首先是一个科学问题还是政治问题?古往今来,政治家的嘴里有多少可以值得相信的东西,而这种带有政治视角的观点呢?什么都爱往政治上扯恐怕也是中国人独有的“文革遗风”吧。

对于气候变化,我宁愿相信是一个科学上的争议也不会相信是一个政治上的阴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济溪 ( 京ICP备17053947号-1 )

GMT+8, 2025-1-12 03:51 , Processed in 0.03797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