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溪环保公益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6201|回复: 17

支教的意义在哪里,转发一篇文章:义教难堪?——对“灯塔计划”下乡义教的考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2-8 22:14: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是一篇很早的文章了,但是现在看来依然很有启迪。

来源:南风窗    作者:张立勤

  灯塔计划——全国首家纯民间义务教学组织,正在广东怀集进行第二轮的实践。
  这个致力于改善偏远地区教育现状和师资力量的志愿者组织,旨在“通过城市里受过良好教育的义工下乡义教,带给乡村孩子们全新的知识,帮助他们改善思维模式,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进步、时代的气息,唤起学习的动力和生活的追求,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它的发起缘于中国乡村教育普遍而易被忽略的现实:教育硬件的改善无法弥补师资素质低下的缺憾,教师相当有限的授课能力难以担当起引领孩子精神世界的使命。
  “我们做的不是物质而是精神,不是补课而是做人。”组织者这样诠释该计划的意义。
  那么,灯塔之光照亮了什么?当义工们收获了诸多感动和赞誉时,也遭遇了意外的困境——真实*人的乡村贫困图景令他们负重难行,来自教育体系内的无声冷流则让他们在困惑中开始了自省。
  这个关于非政府组织影响力的考察标本,或许能让我们思考更多—关于中国乡村教育的出路问题,关于在一个走向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国度中NGO成长的生态问题。
  
  学会了表达自我
  
  怀集位于粤西北,山清水秀,有“小阳朔”之称。但旅游业并未发展起来,经济状况不容乐观,去年财政收入为8000万人民币。全县中小学普遍存在教师素质偏低的情况,只有0.8%的教师是正规大学毕业;英语教师缺乏,八成以上的小学皆因师资问题而无法开设英语课程。
  “灯塔”在怀集已开辟了两个义教点:永固镇和桥头镇。从2001年7月派遣第一批义工下乡任教以来,每年寒暑假都组织义工开展义教活动。参与该计划的义工前后已达100多人,大多数成员为在校大学生。
  桥头中学。告别会刚刚结束,伤感的气息笼罩着校园。该回家了,孩子们还依依不舍地聚集在教室门前。上午一宣布义工要回广州了,孩子们就开始抹眼泪,义工们眼睛也红红的。
  “城里的哥哥姐姐教会了你们什么?”记者问环坐在一起的初中学生。
  “快乐。”“懂得了人生。”他们纷纷答道。
  “人生是什么?”
  “人生就是选择的过程。”一个皮肤黝黑的女生声音低低地说,神情有些羞怯。
  继而她大胆地表露了自己的三个理想:好好读书,以后才能帮助穷人;当医生;做一名军人。说时,她的眼神出奇的晶亮。
  可是,也许明天,因为学费或没有考上一中,她就得告别学校。
  “我们不能接受自己的无能为力,看着这么多学生面临着失学,看着这么多学生面临着比我们还要大的压力和困境。”一位义工在网上这样写道。当地的失学辍学率已超过20%。念书的孩子少有快乐的课堂外生活,放下书本他们就得下田干活。
  他们脆弱、自尊,不轻易向记者透露自己的姓名。“姐姐,别看我们平时看上去那么开心、快乐,其实心里常常苦得很。”女义工面对许多女生的倾诉,内心很震动。过早承担起生活的压力,应试带来的枯燥、沉重的学业,还有成长的烦恼、青春的迷惘……孤独、无助,过于内向,是许多孩子的心灵状态。
  心理课给了他们一个开放心灵、缓释压力的机会。让孩子们尽情地倾诉,说自己最难忘的事、最痛苦的经历、最无奈的问题、埋藏心底的小秘密……义工逐一解答、疏导,更多的是鼓励他们表达自己—勇敢、自信地表达真实的自己。
  在义工们理解、关爱的目光中,往日沉默、害羞的孩子也走上了讲台。
  一个瘦弱、单薄的孩子向大家讲述了从未向人提及的伤痛身世:很小的时候妈妈就没了,哥哥很早就在外打工,去年因事故去世了;进城打工的爸爸挣了钱就包起了“二奶”,很少回家,他像小草一样被人遗忘……
  一个年纪稍大的女孩讲述了两次辍学的经历:14岁时就出去打工,经常受人欺负,她至今很感激在困难时帮助她的三个人;三年后,她回到了学校,继续完成没念完的初一。
  许多孩子边说边哭。没有谁这样关注他们的内心,没有谁这样关爱他们的成长。这在他们的生命中是第一次。
  结果,一堂课上下来,义工和孩子们哭成一片。哭声中,孩子们学会了倾诉,学会了表达自我——心扉洞开中,体验了相互交流和理解的愉悦。尘封已久的心灵透过一丝豁亮的阳光。
  人生课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课。义工出的题很特别:园子里有老虎、孔雀、猴子和狗,你最先放弃哪个?不同的选择带来的是不同的人生。在义工们的细细诠释中,他们懂得了亲情、友情和人生……
  用泥沙、水和小球制作的微型景观,形象生动地向孩子讲述人生的哲理。关于自信、乐观和进取,还有社会竞争……这些在他们从前的学习系统中是陌生的、懵懂的。
  用剪贴画来“亲近”单词,通过小品了解语法用法,激起学习的乐趣。原来枯燥的英语上得趣味盎然,面目可亲。
  还有一些实用的课程和活动激起了学生们极大兴趣。考虑到学生以后万一不能继续升学,投入到社会工作时可能接触到某些行业,给他们一些基础知识,授课时讲述一些社会生存守则,帮助他们树立“停止学业但不停止学习”的观念。
  这些实用课程有“驾驶执照与行车安全”、“水泥混凝土的基础知识”、“简历制作与面试技巧”、“环保与人口”、“写作技巧”等。还举办了“模拟招聘会”,新颖的求职方式让孩子们大开眼界。
  义教毕竟是短暂的,留给孩子们刻骨铭心的记忆却是长久的。在孩子们的作文和来信中,充斥着诸多这样的感性文字:
  “小燕子,你跟着夏风的脚步走了,以后会怎样呢?你想,我这只孤鹤的命运会怎样呢?眨眼之间开心日子没了,可惜时间不可倒流。我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小燕子真的这样走了……”
  “这次我真的彻底服了—五体投地!这是明媚的阳光啊,我的心很温暖;这次我彻底地哭了,没有什么理由使我不激动流泪,你们的真情让我感叹生活的美好……”
  “记得你们第一节课里送我们的那句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那20天后的第一天,我便许下了海誓山盟,一定要用自己的知识来改变这一切,不再让我们的后代重演历史悲剧。”
  
  碰撞激发改变
  
  “这种力量好像看不见,没办法立刻看出来,但它会潜移默化地慢慢体现出来。”永固中学团委书记任桂林对于灯塔理念“方向引领一生”,有着深入的理解。
  2001年暑假,灯塔计划义工首次赴永固中学进行了28天的义教。义工们给山区的孩子带来了四件“礼物”:学习知识、锻炼能力、感受快乐、个人发展计划。其中个人发展计划是义教活动中的重点和总结,也是对“方向引领一生”理念的实践。为了尽可能地了解学生各方面情况,义工们和学生住到了一起。
  条件是艰苦的,砖头做灶,食宿不便。但取得的效果令人欣慰。任桂林告诉记者:“学生的进取心比以前强,心理上自信乐观。义工们带来了新的观念和思维方式,给山区学生以很大的触动。现在学生投入学电脑的热情高了,男女同学的界限也打破了。”理想主义教育在这个贫瘠的山镇播下了根苗。
  令桥头中学校长诧异的是,义工短短20天的义教,往常调皮的学生怎么变得听话、乖巧了?上军训课,学生们表现得从没有这么认真过。立正、稍息、齐步走,单调的指令竟做得一丝不苟。
  校长很迷惑:“你们的成果是我们很长时间都达不到的。”
  学生却说,在哥哥姐姐眼里我们都是好学生;而平时我们是坏学生,老师不愿管,我们就放任自己,过后心里又好后悔。
  当地老师也来听义工们的课,深受启发。后来义工去听一位数学老师讲课,发现他的教学方式,包括课堂活跃气氛的细节,和义工们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位老师说,你们的课学生爱听,我们应该学习。
  碰撞激发改变。怀集县教育局林局长把灯塔计划比作乡村教育改革的“催化剂”。目前,乡村教师素质的提高还只是停留在文件上,没有落实到实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义工们带来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传统因袭的那一套必然产生碰撞,这种碰撞带来的冲击对乡村教育现状是个良性促进。如果我们的老师对教育中的问题有所认识的话,应该对自身的教学进行反省,从观念到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灯塔计划的积极意义是应予肯定的。
  农民们对这群“半大的孩子”充满了敬意。在他们眼里,不收学费帮助自己的孩子补习功课,培养孩子学习的乐趣,他们很欢迎。“我那孩子还请老师多费心了……”朴实的农民又是愧疚又是感激。
  但在家访中义工们常常遭遇的是,家长们困窘、疲惫的脸。“有钱就读,没钱就不读。”之后,便是沉默。多子女、地里刨食永远填不满肚皮,教育在这里成了奢侈品。
  面对此情此景,“方向引领一生”从何谈起?义工们开始产生了困惑。
  
  新的平衡如何建立?
  
  更困惑的事发生了。2001年暑假接受灯塔义教的学校,在第二次的寒假义教中,义工们感到事情起了微妙的变化:上次来时校方十分认同灯塔计划,并积极配合,在食宿、教学等方面给予帮助,表现出的热情令义工甚为感动。但第二次来时,义工们在寻求生活帮助时,却常常找不到该校校长,即便面对义工时,校方的态度也表现得模棱两可。
  初次义教的成功可以说有目共睹,为什么灯塔突然遭遇无声冷流?是否义教设计的理想框架与校方出现理解上的偏差?还是灯塔成功的亮色激起了乡村老师无端的反感?
  不久,有知情人士悄悄透露:就在第一次义教结束后不久,校方召开了一次会议。在关于灯塔计划对学生的影响问题上,老师们争论得很激烈。一部分老师认为,义教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教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其积极意义值得肯定;但相当一部分老师则指出,灯塔的出现扰乱了学校原有的正常的应试教学思路,义工倡导的愉快教育脱离了乡村教育现实。与此同时,校园里出现的反常现象让老师们深为忧虑。
  早恋现象露出苗头。城里来的义工率先倡导男女同学应打破界限,建立正常的交往关系。也许义工们没有想到,这些正值青春萌动期的乡村少年远比他们倡导的走得更远。老师们不止一次地发现,这些往日害羞的男女同学竟然“明目张胆”地去找异性,并且敢于在老师面前为自己的行为辩护!那种震惊可想而知。
  义工带来了外面世界的精彩,城市的现代化气息对于每一个山村孩子无疑有着无穷的诱惑力。青春勃发的哥哥姐姐们成为他们狭小天地中的一道亮色,很自然地成为他们竞相模仿的“偶像”。第一次,他们如此真实地看到了城乡生活的鲜明鸿沟,一些学生开始不能接受自己的生活现状,表现得学习浮躁、意志消沉。
  师道尊严被打破。尽管义工们是作为朋友的身份走进了乡村孩子的视野,但这些处于封闭教育系统中的学生还是把他们视为“老师”。他们朝夕相处,甚至同上课共嬉戏。这种新型的平等的朋友关系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温情和快乐。
  更重要的是,义工们别开生面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热爱上了活跃、自由的课堂,但这一切终归短暂。在这之后的漫长学校生活中,他们不得不回归从前的课堂秩序:严肃,有些沉重,甚至呆板。失落和抱怨包围了他们。老师们接着就发现,课堂纪律开始差了,学生不爱听讲了,自由化倾向重了。“学生更难教了。”老师的威信开始动摇。
  这些“拿起课本是老师,放下书本是农民”的乡村教师不能不惶惑。常年奋斗在教学第一线上的他们,在背负起繁重的教学任务和沉重的生活压力的同时,还要经常走上长长的山路追访失学的孩子,每学期末还得挨家挨户地追讨拖欠的学费,忍着性子去听家长的叹息、哭诉。甚至校方有令,学费缴不齐的话放假不得回家。
  这些面容略略憔悴、神情举止流露出浓郁乡土气息的乡村教师,和热情奔放、洋溢着时代气息的大学生义工,谁会赢得孩子们更多的尊重和拥戴?或许,这种参照本身就是不公平的。义工们像候鸟一样飞走了,但在大山深处,这个群体仍得坚韧地承担起乡村教育的不圆满。
  但在随后记者的采访中,几乎没有老师否定灯塔的意义。当问及义教带来的问题时,他们更多地表现为含糊其辞,甚至缄默。关于尊严的问题,关于人性的困惑,或许是他们自己也不可解的。
  “我们打破了原有的平衡,却没有建立起新的平衡。”一位叫simeng的义工这样自省,“诚然,这些乡村教师的学历的确不高,授课语言也不如我们动听,但他们是中国乡村教育长期的、坚定的奉献者、促进者。对一个乡村孩子来说,影响他们一生的恰恰是这些沉默的启蒙者。他们理应受到尊重和关怀。”
  那次会议后,校方对灯塔计划的结论是:正面效果还没体现出来,负面效应就已经显现出来了。但在随后的接洽中,校方并没有把问题明确地摆出来,口头还给予了肯定。但,热情明显消减。
  老师态度的变化更加明显。灯塔计划希望组织当地老师和义工们一起义教,以达成相互交流沟通的气氛。但当他们发出邀请时,老师们却婉拒了。
  今年暑假,当灯塔组织者向该校发出义教申请时,原计划本应成为义教点之一的这所学校却婉拒了。记者赶到该校时,空荡荡的学校只有几个学生在补课。一个学生告诉记者,去年他参加了灯塔,英语提高得很快,性格也变了不少,可惜今年他们不来了。说时竟有几分惆怅。
  以前负责接待灯塔的老师告诉记者,今年暑期学校要补课,教室要搬迁,领导班子要换届,所以没时间接待灯塔。他再三强调客观原因,倒让记者半信半疑起来。
  
  一场义工间的争论
  
  灯塔理念是否超前?灯塔究竟照亮了什么?冷静考量正在萌芽、生长期的灯塔艰难的步履,也许不能不思考:是我们过于简单、乐观的头脑低估了乡村教育沉积日久的难题,还是应该质疑非政府组织在一个正在努力走向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国度里生存的现实性问题?
  这些疑问像迷雾一样笼罩着热情、疲倦的义工。他们一面感受着孩子们纯真的笑容和泪水,任凭那种珍贵的感动涤荡着心胸,一面却陷入了彷徨、迷离的思索和争论中。
  “坦白地说,我的热情在渐渐消减。了解了中国农村的现状,就会发现我们并不是精神的使者,我们能做的其实很少:让孩子们领略知识的魅力,增加对社会的了解,还有,保持一个可以延续下去的习惯。方向引领一生?这个命题太宏大,我不能承受之重。”新兴小学义工孙尉翔说。
  义工于亮走进灯塔,则是“想看看像这样的民间志愿者组织能走多远”。多次家访后他发现,这里的农民家庭一年粮食都不够吃,遑论供子女上学。不久他们又发现,家长们对他们的家访也炼就了一套“应付”办法:“老师,喝麦粥吧。”客气而保持距离。关于孩子辍学的事则避而不谈。
  “或许对于现阶段的农村来说,首先急需的是‘希望工程’。单纯的精神扶贫是空洞的,必须辅以物质扶贫,才能真正贴近乡村的现实。就像钱老师那样身体力行,才能让志愿者组织拥有得以成长的坚实基础。”义工们又一次提到了钱老师。
  钱福庆——来自香港的义工,在新兴小学义教已有一年多了。在此之前,他多次在韶关的希望小学义教。“人生最大的意义在于服务他人。”抱持这样的价值观,他离开了供职11年的爱立信公司,决心投身于乡村教育。
  这个被山间阳光晒得黝黑的年轻人帮农民干活,上门听农民们倒苦水,帮助失学的孩子重返校园。他在当地农民中的威望堪称“精神教父”。在这背后,是来自香港众多义工的“义教基金”的支撑。
  钱老师的教育理念很简单。“教孩子们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一个好人。”这种单纯、朴素的理念是如此贴近、自然地附着在英语课中。在新兴小学,你会发现很多孩子都会说“最喜欢的是英语课”。他们簇拥在钱老师的身边,脸上充满着被关爱的天真笑容。
  老师们也拥戴他。他像是在这里生长起来的植物一样,如此和谐地融入到整个生态中,没有遭遇诸如“水土不服”的尴尬。他带给这里的不是冲突,而是祥和。
  这个香港义工的义教版本可否给灯塔一些自然的启示?或许对于许多一腔热血的志愿者组织来说,仅有热情是不够的,必须将这种基于爱心、同情心、信赖感的义助之举,更深地“体贴”于本土的民间现实,探寻受施者的真实需要,考察那一方的社会生态。如此,才能真正体现“志愿精神”所应有的人文关怀情怀。
  那么,旨在推进素质教育的灯塔计划是否应更多地专注于如何与当地的教育现实接轨?实际上,头脑清醒的义工已经提出了一些富有建设性的义教思路:
  “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心智尚未成熟的他们,很容易走极端。如果我们的课程设计缺乏一定的‘平衡’,他们会比我们走得更远。原因很简单:我们知道的规范比他们知道的多得多。
  “从学校的角度考虑:也许学校现行的教育过分偏重于‘规范’,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它的‘偏颇’而将其‘一笔勾销’。如果我们提供的是一种完全与现行教育对立的‘服务’,那么,我们在做‘减法’—在抵消学校教育负面因素的同时抵消它的正面影响。如果我们想做‘加法’,那我们就不得不考虑与学校教育的‘延续性’问题,比如,对‘规范’教育的延续和更深入。”
  正如中国大多数的非政府组织一样,灯塔计划起步伊始遭遇的困境是难以言说的:这个被中央电视台和境外媒体纷纷赞誉的民间公益性组织,至今还游离在法律的边缘!注册难带来的“身份”问题决定了它“活着”的艰难;义工构成的单一使得该计划面临着“输血不足”的困窘,它迫切需要社会人士的参与、扶持。
  这些难题还在延续,争论还在继续。但由此碰撞出的新思维也正在破土而出。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4 收起 理由
admins + 2 引发思考,值得深思
spcchenyue + 2 支教都是“浮云”,观念不改,气候难成!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1-2-8 22:45:48 | 显示全部楼层
又见支教,新一年的支教又要开始了!!!
快乐环保,幸福相随...

220

主题

2099

回帖

2714

积分

黄河

积分
2714

优秀斑竹奖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11-2-8 23:11:20 | 显示全部楼层
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才有的文化吧!这个在贫困地区似乎不曾遵循了,不是说它不够格,而是觉得应该更多的注重这方面!
二者之差,我只想到一个方面,时间太短了,如果能持续下去,即使是间断的持续,在发现问题后解决问题,好好引导,最后走向正道,不知可否有效?解铃还需系铃人,毕竟这是个好铃铛,如果自己都质疑,当初就没有去做的必要了!

7

主题

129

回帖

145

积分

清泉

积分
145

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11-2-9 10:33:5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想去支教,教个三五年。比读个二十年书还有意义。
我是大坏人

30

主题

145

回帖

181

积分

溪流

积分
181

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11-2-9 10:50:19 | 显示全部楼层
孩子是未来~~~
悄悄地、远远地,或许舍不得;静静地、默默地,或许很值得

66

主题

1519

回帖

1392

积分

黄河

积分
1392

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11-2-9 19:05: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想过~~大学生们是否太过自私~~~每一次的活动收获诸多感动,每一次的满载而归~~~而还在乡村的孩子呢,他们的老师呢~~~~依旧继续着无力改变的现状~~
但是又一想~~~做这些事情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呢?为了培养人罢了~~~那么大学生不也是人吗?培养了,锻炼了大学生们不也是益事?~~~

好像矛盾着~~额~~~

现实很骨感
 楼主| 发表于 2011-2-9 19:24:56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时你的知识早不够用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2-9 19:34:22 | 显示全部楼层
怕就怕只是走过场,只是要一种生活体验
其他收获全无
事实上完全可以像“多背一公斤”那样,相互学习,相互分享
孩子们也有很多你不知道的知识
 楼主| 发表于 2011-2-9 19:37:02 | 显示全部楼层
项目需要持续性不仅在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同时我们的行动也可以吸引更多的关注,而不单仅仅靠我们的力量解决问题
这就像我们做环保项目一样
我们自身是很难改变什么的,需要联合更多的力量

40

主题

1040

回帖

782

积分

黄河

积分
782

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11-2-9 19:55:22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教都是“浮云”,观念不改,气候难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济溪 ( 京ICP备17053947号-1 )

GMT+8, 2024-11-28 17:09 , Processed in 0.043511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