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岳发誓要把绿色GDP核算试点进行到底,“就算只剩下一个省,也要把它算完。”20天前,面对有些省份可能会退出核算试点的消息,这位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副局长没有任何犹豫。
尽管绿色GDP核算试点从2004年就已经开始,而且项目组由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共同组成,但潘岳似乎注定会成为这个项目的标志性人物,他也成为绿色中国最不遗余力的推动者。
一个副部长的2006
2006年12月初,在由国家环保总局、全国人大环资委等七部委联合主办的2006绿色中国年度人物颁奖大会上,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颁给绿色GDP课题组绿色年度人物特别奖,表扬他们在质疑声中走出“并不完美的第一步”。 潘岳正是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的会长。
自称从20岁起开始从政的潘岳经历颇丰,这位曾经的记者先后任职于若干不同的政府部门,几乎在每一个部门都曾经留下若干传奇经历,但是2003年进入环保局,却使他的命运真正和处于大转折中的中国经济最为敏感也最为脆弱的神经联系在了一起。
2005年,环保总局公开点名批评30个违规开工项目,这是一次被媒体称为“环保风暴”的执法行动,被认为是事件主导者的潘岳也被放置于风口浪尖。这一事件获得广泛赞誉,但其后质疑也不断,一个原因是,很多人认为风暴之后,对这些项目的运作实质上并没有产生真正的影响。
潘岳并没有回避这一点,当时,他在接受本报采访时就曾表示:“我们期望中央能够赋予环保部门更多的权能,比如说执法部门的垂直管理,比如说在环境事务上协调各部委和地方政府的权力,比如说在立法上加强环保部门的执法权限和大幅提高罚款额度等。”
潘岳常常被看作中国政坛上的一个异数。2005年,他给本报记者留下的印象是,他仍不像是一位副部级的官员。他讲起话来语速过快,轻易地从这个数字跳到那个数字,从这个观点转移到那个观点,笑声会突然性地爆发出来,而当他站起来走路时,又像是个很难安静下来的青年。
但是他的坚决和耐力似乎又超过了很多人。即使是绿色GDP核算,在学术界和不同政府部门间也仍有不同的观点。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秘书长王磐璞曾表示:“地方各部门之间存在障碍,试点绝对不是仅靠环保局和统计局所能推得动的,需要有更多部门的人员和精力。”
潘岳始终是绿色GDP不遗余力的推动者。但是他也明白,他需要更多的支持者。或许正是因为如此,潘岳很快抡起了他的第二板斧:对圆明园湖底防渗漏工程进行听证。他的意图很明确:圆明园工程的听证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一场引人注目的听证会所表明的程序正义才是最主要的目的。“我就是要扭转目前这个局面,告诉大家游戏规则是什么。”
潘岳理想中的绿色中国是可持续的、民主的、公平的、和谐的社会主义中国。他把环保问题归结为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的问题,认为“环境保护工作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最佳切入点,适合作为政治社会等改革的试验田”。
2006年元旦过后,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向外界透露,环保总局已对全国沿江沿河化工企业进行了拉网式排查,“我们要在春节后把这些企业曝光。”春节过后,作为国家环保总局的新闻发言人,潘岳代表环保总局公布,将对全国9省11家布设在江河水边的环境问题突出企业实施挂牌督办;对127个投资共约4500亿元的化工石化类项目进行环境风险排查;对10个投资共约290亿元的违法建设项目进行查处,这也被舆论称为二次“环评风暴”。
在潘岳的绿色中国理论中,他认为中国应是可持续的、和谐的。在他看来,过去20多年中国改革和发展经济取得了令全世界瞩目的成绩,但走的是唯经济道路。在以GDP为主要指标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都是“免费商品”,给决策者提供了错误的信息。要扭转单纯用GDP来评估一个地区的发展成果、考核领导班子政绩的局面,就必须有一套坚实的制度去支撑,绿色GDP就是实现转变手段之一。
从2004年开始,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国家统计局推动绿色GDP试核算工作。2006年9月,潘岳“特意穿上了西装”,联合国家统计局向社会公布了绿色GDP核算将取得阶段性成果。根据核算小组完成的《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这是中国第一份经环境污染调整的GDP核算研究报告。
潘岳认为,绿色中国应是民主的和公平的,他在环保领域也开始大胆尝试,试图在普通老百姓和政府之间建立起第四通道,即通过媒体报道将各地环保问题反映到北京。2006年,他亲笔批示了一件甘肃一个老农反映自己家园被污染的来信,要求宣传部门和媒体进行调查后曝光。这样的批示案件2006年多达20多起,环保总局人士说:“每件案子最终处理情况他都要过问和批示”,这就是今年的“环保斩污”行动。
“他胆子真的很大,我喜欢他对环保的态度和做法。”美国华尔街日报驻北京记者夏雷在接受采访时说。
争议的2006
潘岳曾出过一本诗文集,在自序中他感慨:“中外政界一样,所处的位置,所持的原则,要求我们少说多做”。不过,虽然熟知官场之道,他自己却主张从政者少一点“韬光养晦”,多动点感情,多说点真话。现实中的他给外界的印象是敢说敢言。他不仅说,还自己写,从理论高度表达他的绿色理念。
“在世界环保发展历史上,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总会出现一些特殊的人物,潘岳身上多少有他们的影子、又都不一样。他是完美主义者,但过于理想化,使他的一些想法受阻。”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环保人士如此评价潘岳。
在他看来,潘岳还不是纯粹的环保主义者,而《寂静的春天》的作者蕾切尔·卡逊才是没有任何夙求的纯粹环保主义者。
在美国历史上有两本书改变了美国的社会,一本是《汤姆大叔的小屋》,另一本就是《寂静的春天》。而《寂静的春天》作用可能更大,因为“思想的力量比政治家的力量更强大”,上个世纪60年代的美国民众,开始从对环保的冷淡变得无比关心,并促成了美国环保署的成立。
《寂静的春天》一书出版后,卡逊遭到反对方的攻击和威胁,但她没有被吓倒、继续坚持个人的信念和理想,改变着人们已经形成的思维并最终获得成功。
上述环保人士说,潘岳的绿色中国理想之所以磕磕绊绊,是因为潘的位置使他很难成为纯粹的环保主义者。
他说,对于环评,社会上和各部门间一直存在分歧,有人认为环保部门作为“弱势部门”想就此提高自己部门的地位,也有人认为,环保风暴是虎头蛇尾、只是一场“秀”而已。
潘岳当然听得到这样的声音。不过,他显然并不在意。面对媒体的质疑,他承认环保部门还很“弱势”,不过他认为,说环保总局“行使环境评价内容以外的权力”,恰好是对《环境影响评价法》视若无睹的直接体现。在接受本报采访时,他也曾表示:“不是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太过火,也不是环保局与大家过不去,而是世界大势所迫。谁提前采取绿色战略,谁就在未来的竞争格局中占据主动。”
他也并不认为环保风暴是虎头蛇尾。2006年初,在接受本报采访时,他曾回忆起2005年的那次环保风暴,他承认,这些项目总投资达1179亿多元,涉及13个省市、几大电力公司,绝大多数是区域、地方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重点支撑项目。在当时局部地区电力供应紧张的情况下,有些部门对查处行动有不同的看法,被查处的部分企业也有不同认识,“环保总局确实遇到一定的压力。”
但是他说,我们没有手软。在国务院的支持下,经过与有关企业沟通,地方、部门和企业逐步意识到违法行为的严重性,最终,所有违规项目的业主均按规定停止了工程建设,并积极落实整改措施。
当然他也不无苦涩地用“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来形容环保总局在过去重大工程争论中的处境。就在2006年12月13日,全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与管理交流会上还传出消息,由于“认识不足、相关机制欠缺、基础薄弱等原因,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还存在比较大的阻力”。
看到这个问题的不只是潘岳和他的同事们。200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都曾建言,将国家环保总局升格为环保部,提高政府环保机构的权威和地位,并使环保系统实行垂直管理。就在几天前,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在向全国人大汇报时也披露,一些地方存在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有的地方政府领导甚至用“挪位子”、“摘帽子”、打板子等手段,直接干扰环境执法。
而对于社会上对他本人的种种议论,潘岳十分坦然:“任何一个了解中国现实的人都知道,这样的名声并不符合许多潜规则,这样做与其说是博得美名,倒不如说是不负良心”。对他来说,“要做的事太多,必须一件件地做起,关键是今天今时今刻从我们开始做起。”
潘岳自述,41岁前,他已走完红军长征的所有路线,已走过全国绝大部分县城。而今,他的绿色中国梦想似乎是一场新长征路上的摇滚,甚至他已经开始运用自己的演说才能,试图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他的事业中去。“你敢说你将为中国的环保事业奋斗终生吗?如果敢,请大家鼓掌。”在面对一群大学生环保志愿者时,他以《绿色中国和少年中国》为题做演讲,这时候的潘岳激情四射,更像一个思想者。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