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溪环保公益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1647|回复: 0

[转](旧文一篇)繁忙香港人的义工情怀

[复制链接]

13

主题

103

回帖

157

积分

黄河

积分
157

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11-6-10 16:29: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大学生〉
       立足人潮涌动的维多利亚港,穿梭于车水马龙的铜锣湾,站在比内地运转速度快一半的自动扶梯上,我禁不住疑惑:在一个如此喧闹、繁忙的国际都市里,为了生存而奔波的人们哪有闲情逸致去关心与自己无关的事儿?更何况是义工服务——为一些素不相识的人干没有报酬的活儿?
??在内地,倘若你问一个报名参加志愿者的人:“你为什么想做志愿者?”得到的答案往往惊人的相似:“帮助他人”,“履行公民责任”,“回报奉献社会”。然而在香港,我用同样的问题问遍了几乎所有我见过、接触过的义工,得到的答案却五花八门、差之千里。
??曾经和我同在一个服务组的大二女生坦诚地告诉我:“其实我也觉得义工服务很耗费时间,但将来能丰富一下我的简历,便于找到更好的工作。”
??一个高中三年级男生的答案听起来有些“无厘头”:“身边的人都做过义工,我还不知道那是什么滋味,会不会遇到有趣的人,有意思的事儿,所以我想来试试。”
??还有一位50多岁的大叔也参加各种形式的义工服务,因为他年轻的时候曾经犯过罪、被判过刑,也伤害了自己的亲人、昔日的朋友,如今到了晚年,希望多做些义工服务来赎罪,也能告慰自己的家人。
??乍一看,内地志愿者的动机比较纯正。在内地招募志愿者的过程中,主办方往往对报名者纯正的动机比较重视,这可能也是为什么大家的答案都惊人相似的原因。然而细想起来,正因为香港义工有林林种种不同的动机和想法,所以参与的人才会比内地多。
??事实上,虽然我们主张志愿服务的核心应该是无私奉献的精神,但过于苛刻的标准只会让志愿者的招募陷于网罗之中。如果我们只招“服务他人,为社会做贡献”的“雷锋”,而排除“提升自身能力、弥补自己曾经的错误”等怀有私利的志愿者,结果可能打击了“准志愿者”的积极性,甚至有人会为了当上志愿者而撒谎或刻意隐瞒自己的真实动机。
??内地志愿者的主体人群往往是大学生,可能恰恰是因为香港义工组织对大家各种动机的包容,香港的义工队伍才能广纳男女老少,涵盖各个年龄层,而且上高至政界、商界,下深至老人、残疾人。
??在香港红勘的“青年空间”,我曾与附近几个社区的义工交流。席间,发言最积极热切的竟然是几位大爷大妈。讨论开始前,我一直以为他们是以受益人的身份来感谢义工奉献的呢。没想到,几位老人家却是来与我们分享他们在养老院做义工服务体会的,这些“高龄义工”真让我大跌眼镜!“只要我们还有一丁点儿帮助别人的能力,做义工就是一辈子的事。”说这话的老奶奶背都微驼了。
??在香港,大多数义工都会得到来自家人的支持,还有社会多方面的认可和鼓励,这大概也是义工文化在香港兴盛的原因之一,比如政府会为义工服务小时累计达到一定数目的义工颁发精美的证书,香港人无论职位高低贵贱,都以拿到这种证书为荣。一位在亚洲联合财务部的资深员工就曾经颇为得意地向我展示过他做义工服务满500小时的嘉奖令证书。
??香港义工服务的组织比大陆完善,从国际型的义工组织在港设立的分会,到香港本土颇具规模的“香港青年协会”及其下属的遍布全港的“青年空间”,再到各个大中小学的社会服务社团,只要你想做义工服务,就不愁找不到合适的机会。

??香港义工还让我看到,每次志愿者服务都远远不止服务进行时,它还应该有过去时和将来时。我个人在内地曾经参与的各种志愿活动中,至今还没有一个组织者会提供结束后的反思和分享,后果就是不少大学生志愿者在一次服务后压根不知道自己的服务是否符合标准、存在哪些失误,从而丧失了志愿热情,组织者也很难从活动中获取经验,双方的兴趣难以维持,更不用说有所提升了。

??关于香港的义工服务能说的故事和借鉴之处太多太多,恐怕要亲身体验才会感受到做香港“志愿者”的曼妙。下次来香港,在购物娱乐之余,请你也别忘了走访一下这儿的义工组织,参与一两次义工服务,感受一把霓虹灯下的这个国际化城市的别样情怀。   
活在当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济溪 ( 京ICP备17053947号-1 )

GMT+8, 2025-5-15 23:56 , Processed in 0.02631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