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6-14 12:27:2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部分 活动背景介绍
一.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物质和精神财富。它与万里长城、埃及金字塔、印度佛加大佛塔并称为世界最宏伟的四大古代工程。万里长城、金字塔、佛加大佛塔随着现代文明的推进,而成为历史陈迹,唯独京杭大运河,却是至今还活着的、流动着的文化遗产。大运河肇始于春秋时期,形成于隋代,发展于唐宋,最终在元代成为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纵贯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大运河为中国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至今仍在发挥着巨大作用。
京杭运河的通航里程为1442千米,其中全年通航里程为877千米,北起北京,南到杭州,流经北京、河北、天津、山东、江苏和浙江六省市,最终汇入钱塘江。全长1794公里,比苏伊士运河长十倍,比巴拿马运河长二十倍,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人工开凿的运河。
运河从华北平原直达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河湖交织,沃野千里,自古是中国主要粮、棉、油、蚕桑、麻产区。人口稠密,农业集约化程度高,生产潜力大。至近代,京津、津浦、沪宁和沪杭铁路及公路网相继修建,与运河息息相通;沿线各地工业先后兴起,城镇密集,是中国精华荟萃之地。
京杭大运河显示了中国古代水利航运工程技术领先于世界的卓越成就,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孕育了一座座璀璨明珠般的名城古镇,积淀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凝聚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多领域的庞大信息。大运河与长城同是中华民族文化身份的象征。保护好京杭大运河,对于传承人类文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运河的传统运输功能已经改变,河道、沿河风貌和人民生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当前又面临着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严重挑战。如果再不加强保护,大运河的历史文化遗存、风光景物和自然生态环境就会不可避免地遭到破坏,真实性和完整性就会不复存在,这将是中华民族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对大运河进行抢救性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到了紧要关头。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治理方向(杭州段)
1.存在的问题
世事沧桑,随着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崛起,大运河的交通功能被逐渐淡化,昔日运河两岸的商贸繁华景象日益萧条,众多历史人文景观逐渐淹没。 我们清醒地看到运河(杭州段)保护、治理、开发,面临着众多的矛盾与问题:
(一)运输功能减弱。随着公路、铁路、航空运输的出现,运河的水运功能明显下降;运河航道受到用地规模、桥梁高度、文物保护以及建筑规模的限制,航道等级明显偏低;运河航道上的码头、泊位,设计规格低,装卸设施落后,造成利用效率降低;运河货运船只多为未更新的老拖船,造成航运噪音污染,影响两岸居民正常生活。
(二)用地功能混杂。长期以来,运河两岸的用地功能繁复杂乱,工业仓储用地比例过大,居住、工业、码头、仓储等用地交错混杂,功能分区不明晰。同时,由于运河沿线的工业、运输、仓储用地及居住小区多逼近岸线分布,或者直接占用岸线,导致滨河公共建筑用地严重不足,运河的公共拥有性和视觉通透性差,缺乏公共活动区域。
(三)生态功能退化。随着工业经济发展,运河两岸工厂规模扩大,由于缺乏排污设施,生产污废水直排运河;同时,由于运河两岸市区人口急剧增多,生活污水日益增多,加上运输船上人家的饮食起居,形成的生活垃圾也直接抛入运河,造成水体常年黑臭。
(四)文化功能衰落。运河的几度兴废,能够代表运河文化和历史的遗迹逐渐消失,可供直接保护开发的历史文化素材十分稀少。近40公里的运河(杭州段)有桥梁达27座,但仅存拱宸桥与广济桥2座古桥,运河上的武林门、艮山门两座古城门早已不存,历史上曾经一度辉煌的“湖墅八景”都已消失。
(五)商贸旅游功能减退。随着水运主宰地位的丧失,尤其是客运业基本退出水运市场、货运又集中于运送低值笨重的矿建材料后,沿河原有由航运而兴起的商业地段,因缺少水运客源而变得萧条,运河的商贸地位也逐步减弱。
(六)居住功能削弱。运河北端曾是杭州工业的密集区,由于当时企业职工宿舍均建在工厂周边地区,造成了居住用地与工业用地交错混杂。长期以来,居住在运河周边的40万居民,不但住房条件较差,缺少公共服务用地,缺少生活配套设施,而且受到噪声污染、水体发臭等运河环境恶化的困扰,生活环境极差。
2.治理方向及目标
(一)是把“还河于民、为民解难、造福于民”作为运河综合保护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全线打通运河两岸绿色走廊,并成为市民健康生活的长廊、中外游客观光旅游的长廊,让生活在运河边上老百姓喜欢住在运河边,以河为家,以河为荣,全面提升市民居住环境。
(二)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京杭大运河,是中国两千多年历史的现实见证,是保护中国古代丰富文化的历史长廊、“博物馆”和“百科全书”。大运河凝聚着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水利、科学、教育等多个领域的庞大信息。
(三)是打造世界级旅游产品。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京杭大运河在国际上的地位与影响,都可与万里长城相媲美。大运河是杭州的骄傲,是杭州的象征,是杭州当之无愧的、最有影响的世界级城市品牌,我们完全可以、而且应该借助这一品牌,为杭州再添一项世界级旅游产品。
3.来自杭州的呼唤
━━唤起公众对大运河重要地位和多重价值的社会认知度,进一步增强各级政府的保护意识,总结和宣传各地在保护与发掘运河深厚历史文化内涵方面的经验,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大运河的保护与申遗工作,延续运河文脉,传承运河文明。
━━从国家战略高度,建立统一协调机构,制定大运河保护的法律法规,统筹保护与发展规划,调动各方力量,实施有效保护,科学合理利用,造福子孙后代。
━━按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要求,重视并启动京杭大运河申遗工作,以创新的思路,正确处理自然遗产、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正确处理保护、利用与发展的关系,切实把申遗的过程变成加强大运河保护与管理的过程。
━━尽快成立由相关部委、有关专家、沿线城市参加并全力支持的研究机构,收集资料,摸清家底,以严肃的科学态度,开展调查研究和价值评估工作,向有关部门提出可行性建议。
━━贯彻科学发展观,在大运河沿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实施过程中,更加注重大运河的整体风貌,确保沿线文物得到有效保护,合理利用资源,维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使古老的运河重新焕发青春与活力。
三.内航运——低碳的交通方式
建国以来内河航运这种古老的运输方式,对推动社会进步、发展国民经济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内河航运与低碳环保相结合更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1. 内河运输在环保低碳环境下的优势
在过去的 10 年中,欧盟大部分地区成功减排,全球二氧化碳总增长率为13%,有 所下降,但因交通工具而产生的二氧化碳量仍然成上升趋势。而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就是公路运输和航空运输的快速发展,因这两种运输方式的耗油量较大,因此减排措施无法按预期奏效。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苏国萃有3份提案建议都与此相关,他呼吁:我国要转变以往过于注重陆地交通运输方式的建设发展模式,加快发展低碳、环保的内河航运,这是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的重点之一。
内河航运是综合利用水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现代化的内河运输塑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交通生态环境,是较理想的生态交通方式,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能否建立一个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综合交通体系是关系到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发展低碳环保内河航运是我们走向低碳道路的必然要求,因此必须注重保持生态环境、促进水资源综合利用、减少污染、降低单位运输能耗等问题。
京杭运河全线复航主要使用运河原有河道,不占用农田,节省宝贵的土地资源,在发挥航运功能的基础上,也可有效缓解华北平原缺水的局面,改善华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同时在京津冀地区形成水路连接通道,为首都北京提供一条通江达海水运大通道。我们相信,京杭运河的全线复航将有力地推动我国内河航运的全面发展,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工程,同时也将为中华文明史添上浓彩重抹的一笔。
2.我国内河航运存在的问题
(一)内河航运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地位逐步弱化。改革开放及工业化社会进程的不断发展,使铁路、公路、航空、管道等运输方式快速兴起,大家都把眼光放到了发展高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的建设上来,而内河航运建设虽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但经济效益却不明显,使其在交通运输体系中的地位有所下降。
(二)地区间发展水平不平衡。我国内河航运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仍存在大量的个体经营船户,船舶运力规模普遍偏小、经营分散、市场竞争能力弱、安全状况差、抗风险能力低,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不能适应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水运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三)季节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跟不上航运发展需求——进入 10 月后,迎来水路运输旺季,每天出港船舶增多,但由于受枯水期影响,水位持续下降,航段大多进行枯水期航道维护,船舶运力紧张,导致部分货物无法及时运输出港。
(四)水资源开发与航运开发方面不同步。由于对内河航运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水电枢纽建设中对航运兼顾不够,不能同步建成通航设施,破坏了航道的连续性,影响到内河航运资源整体优势的发挥。又由于我国内河航道多数仍处于自然状态,通航能力低,建设资金紧张、速度慢。内河船舶船型杂乱,平均吨位小,安全性能差、能耗高、污染严重。因此,发展环保和资源节约优势突出的内河航运,对于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交通运输体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浙江内河航运复兴
以嘉兴为代表,浙江内河航道拓宽升级,桥梁瓶颈打通,使得集装箱可坐船直达上海外高桥码头,再被驳运至洋山港。嘉兴内河多用途港区总占地面积32.6万平方米,设计年吞吐能力为250万吨,实现了码头装卸、物流服务、海关三检和保积仓储“四合一”,整合、优化企业物流链。特别是内河集装箱船舶投入使用后,企业可采用水路为主、陆路为辅的运输方式,比原来节约成本约20%。与公路运输相比,内河集装箱运输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和通关优势,大大缩短通关时间。
一条四级航道的年通过量,相当于三条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或者一条铁路干线的总运量,但货物周转的能耗却仅相当于铁路的69%和公路的16%。目前嘉兴内河航道总里程1946公里,每年完成嘉兴市全社会货运总量的68.45%和货物周转总量的81.92%。按2009年嘉兴内河航运完成108.7亿吨公里货运周转量计算,节约了45.08万吨标准煤的消耗。
以湖州安吉的递铺为例,用汽车运集装箱到上海外高桥,一个来回需20小时,用集装箱船舶运输,需25小时。水上高速航道打通后,公路与水路运输时间相差无几。
浙江内河航运正在逐步复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