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溪环保公益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2990|回复: 0

《绝响三峡》(六) 神女峰·泥泞的阳光

[复制链接]

17

主题

128

回帖

205

积分

湖泊

积分
205

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11-9-7 13:24: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1030707.JPG
巫峡十二峰之神女峰前
【毅行三峡 徒我自在】
《绝响三峡》

                                          ——记第十一届重庆大学生绿色营
                                                “关注库区环境 徒步环保考察”
西南大学 爱村·环联 林俊伟


六 神女峰·泥泞的阳光
   从柳坪村一路过来,大自然的容姿琳琅满目目不暇接,简直就是一次视觉盛宴,强烈地吸引着我们的眼珠,让我们不知不觉放慢了行走的脚步,用心去体验感知峰云谷风。从青台翻越羊肠小道至青石信号台,一路与巫峡十二峰相并行,左下方是滚滚长江,右下方是潺潺神女溪,对岸则是巍峨十二峰之巅神女峰。山水浑然天成,悬崖峭壁神采迷人,诚心不得不为之而震撼拜倒于神女裙下。神女峰有着一段美好的传说故事,就像那多彩的山峰一样令人陶醉。

   也许是团队的状态稍有变化而心有悸动,有幸与神女峰相对视却无心与之畅怀交流。瞿塘峡、巫峡徒步路线已完成,也将整个徒步最艰难的阶段已度过,然而心中莫名的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关于整个团队关于此行的种种。面对神女峰,聆听滔滔江水,迎面是飒爽清风,唯有内心的潮起不断被推向浪尖,不断地涌动,触碰着多日来紧张的神经。

  “一直在赶路,要是这样赶下去有什么意义?”将军如是说。我知道,这种声音在团队中越来越集中,因为大家都在思考。这是整个行程安排瓶颈。根据行程安排上来说,我们将徒步考察路线分为三段,采取渐进式的方式,现在前一段行程中走马观花式的了解一些基本情况,并逐渐调整适应状态。而中间一段则深入一些的去了解,并适当的多分配几天时间。而最后重点是放在最后一段,通过前两段的经验总结及问题总结,再次进行深入的了解。整体就是这样的思路。

   也许大家觉得前一段也不一定非得一直在赶路,这样我们会错过很多东西。其实,我们都知道,有些时候在时间把握上并不是主动的,很被动,只因为我们是一个团队,特别在野外时,实际的情况是否有利于我们多逗留,这才是关键。就比如说在远观时夔门,我们并没有逗留很长时间好好去欣赏去感知,一是由于雨中赶路衣服都不同程度的湿了,在山上风大湿气大,如果逗留时间长,身体很容易着凉,特别是赶路时流汗而汗水又很快风干时。还有就是我们不知道前方的挑战,特别是当天天气状况并不乐观。种种原因让我们不得不往前赶路。至于其他路段赶路,则更多的是考虑到前面一些路段并不值得去逗留太长时间,特别是在城里。更是想把一些时间挪到后面,让后面有充足的时间。

   当然,也难怪有这种感觉,这样的赶路很累很累,导致大家的精神状态每况愈下,甚至出现了较大的情绪波动。这不难理解,也许在行程的安排上大家仍未琢磨透吧,也或者这样的付出让大家心里颇有不平衡吧。

   但,累不能成为理由,累仅仅是一种借口罢了。

        神女峰下对岸便是传说中的青石村,几排依山而建的楼房装饰得很清新,有着统一的装饰风格,几乎是同一个样本复制出来的。渡船过溪后上了五十米左右的阶梯,到了神女苑宋叔叔家,对于宋庆贵之前也是少有了解。想起十年前中央电视台准备拍摄一部关于库区人们的纪录片时,当时选择的就是青石村,因为青石村可是整个库区中最典型的村庄之一。纪录片《旅馆》讲述的就是宋庆贵一家在青石开旅馆的一些故事。当时的青石村还没往后迁移,也就是现在水下岸边,不过关于之前的一些情况了解甚少。

   关于青石村逗留与否的问题。由于与大家预想的差距太大,又或者几乎每家每户都是餐馆或者旅馆,商业化气息较大,一时难以接受吧。还有,与前几天所接触的人家居住环境落差太大,而油然而生的一种冲击吧。这里条件太好了,以至于,大家都对青石村怀着一种距离感,甚至想马上离开。

   当听了大家的想法,顿然令我有点突兀,因为与大家的想法恰恰相反,我仍是坚持之前的想法。青石村仍然是库区村落中典型的一个村庄。在开会时,跟大家解释了青石村的变化,并鼓励大家考虑留下来做一些了解。也许,大家考虑的比较多吧,关于在此地开展考察访谈工作列举了种种困难,更有甚者直接反对逗留。我知道,在青石逗留的生活条件与之前遇到的有很大的区别,也有着许许多多的不便。但更重要的是此地是否值得留下来,至于生活问题暂时放下。也许是对青石的认知差异冲击吧,大家都觉得没必要留下来,我也只好尽量的向大家解释一番。一轮争论下来,最后大家决定赶往川东第一镇培石镇。就这样我们与青石擦肩而过,对青石的认知仍是懵懂的状态。望着渐行渐远地青石,我们投入到下一段旅途中。
   确定了接下来的行程后,随后准备让所有人敞开心怀把前面两段路程中所存在的困惑与问题敞开,做一个小小的阶段总结,然后做出调整更好地迈向下一段。然而,疲倦的我们都陷入了深深地思考之中,宛如在自我反省在自我批判,从过去走向未来。大家的沉思令我一时不知如何继续下面的讨论,于是让大家先好好理理思绪,明天早上再进行头脑风暴分享交流。

   神女峰下观日出,曙光披洒在悠悠江水波光粼粼。清晨的神女峰旭日初升清新伊人晨雾缭绕。洗漱早餐过后,开始了早间小聚。

   期望与现实的落差,满足感太低。
   针对这个问题,土豆先是让大家,特别是外地营员说说选择重庆营的初衷。也就是大家的期望,虽然之前大家都说过。跟这几天的对比,差距有多大,也许会更明朗些。满足感既然有高低,既有满足的要点何在?又或者“收获”的评价标准是?当然,对于这个标准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看法,因为这没有标准答案,唯一的标准就是自我内心满足的界限。因为只有自己最清楚自己内心想要获得的是什么想要感知的是什么想要体验的是什么。正如土豆所说的,“为什么大家会觉得满足感很低呢?那是因为大家很想把这件事情做好,有很高的积极性和想法。我要的不是结果,而是你们的积极性、想法和努力去做的过程。”

   就像小郭说的,早上起来内心突然开朗了许多,也许是神女下凡了。许多问题想清楚了,心态调整好了,行走起来才不会很累赘,才能走的更加踏实。慢慢地大家再次厘清了我们的目标,或者我们各自想收获的。而在此时,由于项目内容实施不甚理想,遇到的问题与困惑也久久未解。一个令人忧心忡忡的突出问题出现了。个人收获颇多,但却无法满足团队目标?!

   如果没猜错,正是这个问题让大家陷入了沉思,因为大家不知道如何向我们这个团队交代,不清楚自己能为我们这个团队做什么了。我很高兴,大家会这样去思考,特别是我们整个团队。但作为队长,我很明确地告诉大家,我们不应该囿于我们之前策划书上的所谓的团队目标成果“三大样”。对于我们这个团队来时,团队目标就是让我们每个人的收获接近或者实现之前的目标,而所谓的成果只是我们整个团队目标的附属品。也许,说到这里大家都有点懵了,甚至不甚支持我的看法。换个角度来说,如果在这个团队中我们每个人的目标都相距甚远,甚至完全背离,即使我们整个团队最后产出来的成果有多丰富,我们的团队也是一个失败的团队,何况这样的团队能产出多少成果都值得怀疑。这也不是我想要的,因为我们更重要的是要去感受这个过程去体验这个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事物去感知这一段旅程中的种种动人的瞬间。结果虽很重要,但没有过程的沉淀积累能会有何结果呢?且说,我们并不是放弃或者不在乎最后的结果,而是我们不想让我们想要的结果成为前进过程中的绊脚石,成为一种羁绊。

   做自己想做的,也许更令人激动不已,而不是为了完成某件任务而去敷衍了事,大可不必!

   调研小组“绑死在一棵树上”——大纲

   没有任何基础,就开始着手准备调研这一块,正是问题产生的根源吧。话说回来,对大家的要求也稍微高了一点,因为我们采取的访谈式而放弃了传统的调研问卷。当然,有问题说明我们还有的改善的机会,如果没有问题那就更糟了。

   经过几天的粗略了解,大家对于访谈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明朗起来,至少不会找不到头绪,当然也开始有一些想法,关于调研的形式、访谈的技巧、问题的设置提问等等。当大家把目前遇到的问题抛出来时,也许最主要的问题是对调研大纲的把握,因为这涉及到访谈的质量及如何进行提问的关键。关于调研大纲的问题,大家似乎陷入了一种被动的境地,那就是思维局限于大纲上的条条框框,颇有“绑死在一棵树上”的滋味。

   当然,并不能否定大纲的作用,就像计划,我们至少不会迷路。就像土豆说的,“大纲就是在访谈过程中突然脑筋短路拿出来参考一下还有那些是没有了解的”。这是比较直接的,因为大纲可以给我们一个总体的把握,至少不会那么漫无目的。至于出现这种问题,也不是单因素的,而是多因素组合的结果。

   关于访谈我也是毫无经验可谈,仅靠那点少得可怜的认识浅浅点一下吧。访谈的专业性是相当强的,在访谈前要做足工作才能让访谈过程更有把握,但具体的还是实际情况要善于把握引导。前期除了拟定访谈大纲,还需要把可能涉及的问题提前告知访谈对象让其对象相关问题做一些准备。这对于专业的访谈几乎是必走的一步,这样可以免去访谈过程一些棘手的尴尬场面。这些对于我们来说,要求太高了,何况我们也是非专业采访员,更多的是第一次接触这样的工作。我们不需要准备的那么专业,但我们更需要准备的更充分,因为我们对于访谈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棘手问题没有任何应对的经验可谈,唯有靠我们自己一点一点去摸索去学习。同时,由于我们无法提前对访谈对象的一些情况进行认知,对于访谈对象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要展开访谈难度可想而知了。这也是我们更愿意像聊天那样去挖掘出一些问题,但绝不是漫无目的的聊天,因为我们是带着问题来的就要为解决问题而去。而此时,大纲可以让我们有着清晰的聊天思路,不会问到一半出现不知怎么问的情况。而鉴于上述“绑死在一棵树上”的问题,如果问题不是出现在大纲上,就是大家的认知程度极限于经验了。

   再者,关于调研的另一个问题,即最后的成果展示形式。

   可以是考察报告,而不一定是调研报告。

   一路走下来,我们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的才是最真的东西,当然也是最能展示的。而不是非得所谓的调研报告,就因为我们一路都在做调研。之前也曾讨论过这个问题,会为了出一份调研报告而去设置调研的问题去假象问题的答案。颇有一种本末倒置的味道。能展示表达的形式并没有限定哪一种,只要能更好更完全的展示出我们这一路走过的所见所得即便最好的方式,无论是考察报告还是调研报告还是其他什么的。

     “我们交流的太少了,特别是社团交流”这个问题困惑了007不少,其他人也颇有感触。

   之前曾经谈论过,为了增加队员彼此之间的交流,在行进过程中队伍的排序可以相互调整,已达到在行进过程中大家可以互相交流。这也是个好办法,因为在路上的时间也不短。而至于团体社团交流这一块,在整个团队中并没有放太多的时间,而几乎为零。没有团体社团交流这一块,对于即将成为社团骨干或者对社团这一块比较感兴趣的来说,稍有打击了。当然,带着社团交流的使命来互相学习也是大家参加绿色营的初衷之一。而问题是:

   为社团带回去什么?
   就因为我们没有安排团队社团交流而不知社团该如何交流?还是因为我们放弃团队社团交流而失去了些什么?当然,能这样去思考,是值得肯定的。

   也许,这一块被放弃,更多原因在于队长吧。对于这一块我一开始也没有计划在营期中专门腾出时间作为团队社团交流,而是更侧重于让大家私底下相互了解交流。也许,每个晚上我们都有着一两个小时的社团交流板块,更能促进彼此社团之间的互动,同时也让彼此互相学习,从而汲取精华带回去社团自身发展。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如果关于社团交流整理出来的问题都拿出来晚上讨论时,也许不需要三个晚上过后,大家便会产生应付的状态。怎么这么说呢?并不是说大家对这个没有激情或者不怎么感兴趣,而是大家太疲惫了,会困顿于漫长的你说我说的累赘交流中,可想而知其效果值得怀疑了。且不说大家的状态如何,就我们短时间所讨论出来的,也许可以总结出点什么,但实际去运用于自身社团发展的又另当别论了。何况如果仅仅是想了解而已,何不上去济溪或者直接找对方社团成员交流来得更直接,何况当今网络已然令信息交流更加顺畅了。说到这,并不是强调我们没必要做社团交流,而是限于我们的条件及大家的状态,没必要腾出专门的时间来做社团交流,而换为私底下一对一的交流。

   话说,个人的成长相对于社团交流来得更加直接。因为作为社团的负责人,你的能力将左右社团的发展。而当你在绿色营成长起来了,或者在某些方面成长了,带回去社团也许更令人期待。同时,退一步说,社团的发展最终还是在于个人的成长。所以,别忘了,把你在绿色营中成长的分享出来,就是你能为社团带回去的。

      “我们此行的目标是什么,可是我们做的跟环保没有一点关系!我们为环保做了什么?”这是007对于我们前段路程的困惑,或许也是大家的困惑。

   对于这个问题也曾经困扰着我,因为我也想弄清楚我们可以为环保做什么。像我们这样一路像旅行者,匆匆忙忙赶路后再启程再赶路。也有一些队员听到老乡说我们是旅游的,心中颇有不平衡,就是不明白老乡对我们的不理解。每当听到队员稍有抱怨时,我总是笑着说,我很乐意听到老乡叫我们“驴友”。也许是我们扮的太专业了吧,让老乡觉得我们是驴行来的。话说回来,即使是旅游也可以是做环保。何况我们还有任务在身,又何必太在意他人的看法呢?且不说我们身上的任务,为何旅游就不行了呢?大自然的美好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用心去欣赏的,怀着一颗旅游的心态去欣赏也许会发现更多的美,大自然腼腆的美。

   我们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去发现一些环境问题,这是大自然被破坏的一面。当然,我们也应当怀着一颗欣赏的心去发现大自然的美,这是大自然赠与人类的宝贵礼物。只有懂得认知自然、感知自然,我们内心深处才会萌发出热爱大自然的欲望,埋下尊重自然、感恩自然的种子。

   那又为环保做了什么呢?

   也许,我们并不能为环保做一些所谓的实质性的东西,当然我们也不会拿什么所谓的调研报告来忽悠人家。当我们可以做的真的并不少,比如说我们面对巍峨的神女峰时由感而发而写下一首赞美大自然的诗、诗歌,然后争取发表出去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来感受神女峰的壮美,来感受大自然的杰作,这难道不也是一种方式么?又比如说,我们看过的风景、走过的村庄、接触过的人,这些意象如果用文字表达出来,让更多人来感受我们这一路走来的收获,不也是一种方式么?又或者,我们细心地记录一路上所见到的植物,然后做一个小小的记录整理出来让更多人去认知,不也是一种方式么?又或者,我们通过一些影像记录去展示这一路的点点滴滴,让更多人来感受了解绿色营不也是一种方式么?、、、、、、

   方式可以多样化,只要我们一直与大自然为伴。

   期间也有队友向我建议,我们可以在一些广场或者合适的地方做一些宣传,这想法最后并没有改变我当初的想法,因为我不觉得宣传是我们仅仅可以做的。我们可以做的真的不单单是宣传!!!假想一下,在广场上干巴巴地向民众抛出一些陈旧老套的所谓的环保东东,或许可以改变部分人的看法或者观念、环保意识。这样做并没有错,错就错在习惯性的以为我们只能这样做。其实,只要大家静下心来想一想,除了宣传,我们可以做的有太多太多了。如今,宣传也很懂得利用各种途径去传播,不能否认这样的效果,只是我们为什么不试试其他方式呢?也许会有比宣传更好的效果呢?当然,至于其他方式,就需要静下心慢慢去思考了。

   问题?思想的碰撞。
   正如唐锡阳老师所说“没有问题的绿色营不是绿色营,没有摩擦的绿色营也不是绿色营。”寻找问题,为解决问题而来。带着问题而来,为解决问题而去。很高兴,看到大家有所思考并敢于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唯有思想的碰撞,才能有历久弥新的沉淀。


博客链接:http://blog.sina.com.cn/greenwithlove 荒野丛林

西南大学爱村·环联:http://loveearth.5d6d.com

比邻星专题:http://cqgreencamp.bilinstar.com/index.html

DSCN2273.JPG
行走在巫峡的小道上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收起 理由
可.可 + 2 风景漂亮的

查看全部评分

西南大学爱村·环联 请点击:http://loveearth.5d6d.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济溪 ( 京ICP备17053947号-1 )

GMT+8, 2025-8-24 05:52 , Processed in 0.038220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