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agraph]诸多信号显示,国内强制性碳减排政策呼之欲出。眼下,不少碳咨询机构以及排放权交易所意识到了未来碳市场的巨大商机,开始抢点布局。然而另一方面,诸多国内企业对于“碳排放”依然采取“鸵鸟”政策。一份民间调研报告显示,中国上市企业100强中,一半企业不愿披露碳信息书面回复率只有11%。
“碳税”来了 碳标签让出口企业正视碳排放
2012年的第一天,欧盟开始征收国际航班碳排放费。如此强势的“碳税”,让“碳排放”从一个抽象的环保概念转变为关乎企业切身利益的实质性问题。
诸多信号显示,国内强制性碳减排政策呼之欲出。眼下,不少碳咨询机构以及排放权交易所意识到了未来碳市场的巨大商机,开始抢点布局。然而另一方面,诸多国内企业对于“碳排放”依然采取“鸵鸟”政策。一份民间调研报告显示,中国上市企业100强中,一半企业不愿披露碳信息书面回复率只有11%。
倒逼:碳标签让出口企业正视碳排放
2011年11月,《“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获得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方案提出,到2015年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17%的目标。根据方案,“十二五”期间的温室气体排放指标被分配到各省、区、市,要求各地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加快建立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体系。
“在‘十二五’规划中,国家已经下发了各省市的温室气体排放任务,减排的效果也将被看成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甚至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各个省再把考核任务逐级下发,重要的企业最终肯定是会被纳入到这个体系之中。”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战略总监钱国强2011年12月16日在接受深圳商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除了国内政府制定的碳减排政策之外,国际上欧美等发达国家征收“碳关税”也呼声渐隆。2011年12月21日,欧盟委员会宣布,欧盟关于从2012年1月1日开始征收国际航空碳排放费(即航空“碳税”)的政策将如期实施。也就是说,从2012年1月1日起,所有在欧盟境内飞行的航空公司其碳排放量都将受限,超出部分必须掏钱购买,否则将被禁止在欧盟境内飞行。中国共有33家航空公司在征收名单之内,据中国航空运输协会初步测算,开征第一年,进出欧盟的中国航空公司将因此增加总成本8亿人民币,并且这一数字会逐年递增至2020年的30亿,此间9年累计支出约176亿元。
无独有偶,中国出口企业与航空企业一样也面临着低碳的考验。法国去年推出的“新环保法案”规定,自今年7月起,凡法国市场上销售的产品,包括从中国或其它国家进口的产品都必须贴上含有碳信息,揭露产品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温室气体量的碳标签。
而除了法国之外,英国、日本、美国、瑞典、加拿大、韩国等国家也在国内推广使用碳标签,鼓励本国公司在商品包装上详细标注产品生命周期每个阶段的碳足迹。
“在法国、日本等国家,商品一旦摆在超市的货架上,都必须要有碳标签,如果没有,就会失去市场准入的资格。这对企业来说是一个关乎生死存亡的问题。”钱国强认为,从长远来看,碳标签的真正实施,会对整个产品制造与供应链形成巨大压力,将迫使国内出口型企业进行碳排放管理。
空缺:多数企业不愿披露碳信息
2011年11月3日,一份名为《碳信息披露项目(CDP)中国报告2011》在北京发布。这份调研报告由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咨询机构——商道纵横所作。报告显示,中国上市企业100强中,54%的企业不愿披露碳信息书面回复率只有11%,仅高于俄罗斯的8%,远低于印度和巴西的28%和67%,而这已是历年最高。
“这是历年来中国企业CDP参与度最高的一次,提供信息的企业数量显著增加。但减排目标和排放数据等量化数据仍然在企业回答信息中严重缺失。”调研报告称。
同期针对全球500强的《CDP 2011全球报告》中,396家企业填写了问卷,回复率高达80%。
“跨国企业应对气候变化已经积极采取行动,提高碳效率,并涉及越来越长的供应链。而在中国,还停留在数据统计和分析的阶段,大家不清楚自己的碳排放是多少,而中小型企业甚至没有意识到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商道纵横咨询公司总经理郭沛源在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事实上,对于企业温室气体的排放信息,国内还没有强制企业披露的要求,连统一核算的标准都没有建立,只能参照国际标准。深圳嘉德瑞碳资产投资咨询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邢朝云告诉记者,现在国外的采购商在要求国内的供应商进行碳盘查时一般都采取国际标准ISO 14064,而盘查工作大多也由指定的国外碳咨询公司完成。
显然,在国内标准还未出台的情况下,绝大多数的中国企业没有动力也没有能力进行碳信息披露和管理。在应对来自国外碳排放核查的压力时,也更多的采取了回避态度。
“以航空公司为例,事实上,考略到欧盟航空税的问题,我们一直在积极地和航空公司接触。但是,与进行碳信息披露,想办法降低碳排放相比,他们似乎更愿意寻找其他途径解决。”邢朝云称。
不过,随着“十二五”规划中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加快建立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体系等政策目标的明确提出,中国企业的碳信息披露和核查由自愿到强制的时代已为时不远。
深圳排放权交易所在2011年12月18日回复记者邮件中称,在国家发改委11月下发的《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深圳是两省五市的试点城市之一。在国家层面上,国家发改委领导非常重视深圳的碳交易试点筹备工作。为了加快深圳碳交易试点的工作进程,为了尽快设定深圳试点碳交易的总量,深圳目前也正在积极准备有关市级层面和企业层面温室气体排放量化的核算指南,以确保制定出符合深圳特征的城市及企业碳清单。
不难推断,对于即将进入碳排放交易试点体系的深圳企业而言,未来几年对企业自身进行全面的碳盘查是必然趋势和基本要求。
收益:碳资产管理回报丰厚
“企业对其碳排放进行管理,并使业务避免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是实现可持续、丰厚的股东回报的基础。”CDP首席执行官保罗·辛普森在CDP中国报告中指出。
在深圳,也有一些企业意识到了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机遇,将对自身的碳排放管理上升到了企业战略发展层面,并通过绿色转型,降低能耗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据排放权交易所介绍,截至目前,深圳已有中南海滨绿色酒店集团、粤通建设工程、建设银行深圳分行等多家机构加入到了低碳大运自愿减排交易之中,累计成功帮助第26届深圳大学生运动会抵消了约40000吨的碳排放。
“我们2007年就成立了低碳管理委员会,并制定了专门的低碳管理手册。践行绿色饭店标准,是集团的十年发展战略。”深圳中南海滨绿色连锁酒店股份公司董事长陈祝新2011年12月21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陈祝新告诉记者,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饭店高成本、高能耗、高噪音、高污染、高消费的五高弊端已经越来越明显。据有关专家测算,一家150间客房的三星级标准酒店,一年排出的热能相当于1400吨煤的能量,同时还排放出4200多吨的二氧化碳。所以,“十二五”规划中,国家将传统的酒店业列为城市的污染源,必须要转型升级。
有鉴于此,中南海滨酒店集团从2006年开始就一直在积极打造绿色饭店。7%,这是中南酒店管理集团各个连锁酒店的能耗占总营业收入比例。这一比例比一般酒店13%的能耗费用要降低一半。陈祝新称,通过建立酒店的能耗和碳排放控制和控量系统,集团的能耗、排量获得了有效控制进而降低了营业成本。
“据6年来的审计,现在我们的利润点达到27%左右,高于几家同行业上市公司7%的水平。除此之外,我们的做法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奖励,现在每年新开的绿色酒店当年都得到当地政府 40至50万元的节能减排奖励,所以经济效益是比较好的。”
除了中南海滨酒店以外,沃尔玛、乐购、联想等大型企业也早已加入到了碳盘查行列中,力图摸清自身碳排放家底。
沃尔玛(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公关部经理黎媛2011年12月15日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沃尔玛始终致力于打造世界领先的高价值可持续发展供应链,始终在同供应商一起寻找更节约,更环保、更加可持续的发展方式。
在去年高交会2011低碳技术与新能源发展峰会上,沃尔玛(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副总裁廖红晖指出,沃尔玛将建立对环境和社会发展负责任的全球供应链,并将与200家中国顶级供应商合作,到2012年提高能效20%,到2015年年底,将从全球的供应链中减少2000万吨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廖红晖称,这些节能减排目标的达成将为公司实现能源和成本的双节约。
正如CDP2011年全球报告中的结论:更好的财务绩效和良好的气候变化信息披露与绩效之间存在很强的关联。碳信息和成本相关,良好的碳管理体现了企业的精细化管理,可以直接降低能耗。而能源价格的上升,使得低碳不只是口号,而且可以带来收益。
另一方面,与酒店业和零售业出于为降低成本而控制能耗的考虑不同,外向型的制造企业开展碳排放管理工作的动力更多的是来自国际市场上“碳壁垒”的压力。深圳最大的出口型企业富士康在去年九月发布的《2010企业社会环境与责任年度报告》中称,自2008年以来,集团就以ISO 14064为标准,每年对集团之温室气体排放量做全面的盘查,并制定每年的减排目标,同时集团已在部分事业群中开展产品碳足迹盘查的试点工作,此外,富士康还要求下一级供应商做GHG盘查与相应的减排措施。
“温室气体排放的管制措施不仅可能增加公司的营运成本,亦可能对富士康未来在中国大陆之生产扩大计划产生冲击。”报告中称。显然,相比起机遇,富士康更关注气候变化所带来的风险。
掘金:各方开始抢点布局
事实上,虽然目前国内还没有建立统一的碳交易市场,但在国际上,“碳市”早已成熟。特别是近几年来,国际碳市场发展迅速,交易量从1998年的1900万吨增加到2009年的将近87亿吨,全球碳市场交易额高达1440亿美元,而同期石油交易市场是6000亿。
“以目前这样每年翻一番的发展速度,要不了几年,碳市场将取代石油市场成为全球最大的交易市场。”在2011年12月21日召开的深圳市低碳经济研究会第一次全员会议上,深圳嘉德瑞碳投资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肖明满怀信心。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气候变化绿皮书》指出,2011年,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建立完善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制度,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的举措,这是中国政府首次在国家级正式文件中提出建立中国国内碳市场,表明碳交易市场建设已经进入政府工作程序。
“这是根据国际市场的形势来判断的。国内为了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就必须快速建立自己的碳交易和碳资产开发的市场。这个市场的建立对中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满足自身发展的一个迫切需求。”嘉德瑞首席运营官邢朝云称。
制定标准、提供咨询、开办培训班、撰写碳市场报告……越来越多的碳咨询机构、排放权交易所开始为即将到来的“中国碳市”抢点布局。
“以前我们说中国碳市场,主要就是指CDM(清洁发展机制)业务。而今,这个概念更为宽泛。”钱国强告诉记者,除了CDM这种传统的项目咨询外,中创碳投还在积极拓展其他方面的孵化业务,包括对企业碳资产的评估、企业低碳业务的培训、参与政府碳交易机制方案的设计、为企业提供低碳发展战略咨询报告等等,而这部分业务已经占到了公司营收的50%以上。“对于我们公司来说,我们所做的就是孵化业务。我们就是看中未来中国的碳市场,为之提前进行布局。”
如果说碳咨询公司是碳市场的智囊,那么碳排放交易所则是未来碳交易的平台。深圳排放权交易所有关业务负责人雷雪晶告诉记者,国内强制性的碳交易市场尚未建立。以排交所自身而言,目前提供的温室气体交易服务主要还是自愿减排交易服务。而未来一旦建立起强制性碳排放控制体系,排交所还将开展基于配额的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交易的碳金融服务。
“国内的碳交易所实际上是先于碳交易市场建立起来了,未来中国不需要那么多碳交易所,各个碳交易所之间将无可避免的面临竞争。能不能吸引到客户,关键就在于金融服务的能力,服务的水平。”钱国强认为,对于排放交易所而言,这同样是一个“标准”的问题。
“在市场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的时候,对于企业来说就是一个机会。因为准入门槛低,做得最早的做得最好,你就是标准,能抢占到制高点。”钱国强说。
有了智囊,有了交易平台,剩下的就是商品——碳资产。对于已经实现了绿色转型,能耗情况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企业而言,碳资产无疑是潜在的金矿。
“一旦深圳建立起碳交易市场,我们就将节能减排的碳排量拿出来到深圳排放权交易所去交易,这将是公司未来的盈利模式之一。”据陈祝新介绍,按照排交所碳盘查测算,中南海滨酒店集团每平方米营业面积碳排放为0.157吨二氧化碳当量,而传统酒店碳排放量约为每平方米0.313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