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已经寂寞,我们不能再让他们孤独,希望千千万万双手和他们一起,为社会贡献一己之力;他们不惧无名,但我们不能让他们寒心,希望万万千千颗心和他们一起,传承美德造福社会。 三十年如一日耕耘荒山 唯一令他们欣慰的,是屋外日渐青翠的群山以苍老之躯 奉献年轻的山林 王家云,87岁 王家德,79岁 王开和,85岁 王德映,78岁 谢慧 摄
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这句话是毛泽东当年给雷锋同志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后的感言。
“陆良八老”三十年如一日种树、护林的先进事迹,正日渐为人所知。在曲靖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全恩德看来,“陆良八老”无私奉献的事迹,若是社会上更多的人能够了解、能够学习,这就是最大的收获。
在都市时报记者近日走访的过程中,了解“陆良八老”的人,无论是普通市民还是政府干部,都是众口一词的赞叹。他们由衷敬佩“陆良八老”无私的奉献精神,也关注着这8位老人的今天的生活。有人发出呼吁,希望更多的年轻人也加入到上山植树、绿化荒山的实际行动中来。
“我既然答应说要做,就肯定要去”从1956年到1982年,王家云是陆良县龙海乡树搭棚生产大队下面的绿映塘村生产队副队长兼民兵队长。在那个时代,生产队长是与“踏实、能干”的作风相联系的。“他(王小苗)可能是觉得我劳力好、又肯干,才来约我种树的。”
王家云所在的绿映塘生产队,现在叫绿映塘村小组,距离“陆良八老”的牵头人王小苗家在的树搭棚村不远,走路要20分钟。王小苗对周边村子的人的情况一清二楚,找到了王家云。当时,王家云也有自己的判断。王小苗那时是树搭棚生产大队民兵营长,王家云是绿映塘生产队的民兵队长,跟王小苗也很熟。“他这人良心好,对我们这些老倌还是关心的。”这种相互之间的了解,成为合作种树的基础。但是王家云自己也没想到,这一合作竟然就是三十年。
每年种树时间一到,王家云拎着锄头,就跟着王小苗等人上山了。“我既然答应说要做,就肯定要去。”1980年,陆良县还没有实行包产到户。上山种树。每天能有10分的工分。距树搭棚村不远处的花木山,是“陆良八老”开辟的第一个“战场”。王家云记得,第一年,他们计划在花木山400余亩荒山上种树。当时的花木山很荒凉,“没有树,固定不住泥土。只要一下雨,山上的土就会被冲下来,山就成了光头。”在这样的条件下种树,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八个老人文化程度都不高,头几年种树没有任何经验,完全是摸索着干。华山松的种子种下去之后,荒山里的松鼠和小鸟经常偷吃,种出来的树寥寥无几。后来,当地林业部门技术人员给他们提建议,改在冬天下种,雨季移栽。他们一试,成了。挖坑下种时,“八老”满山遍野找有水的地方,在水源附近安营扎寨,除草挖坑。冬天种下的华山松沉睡到春天,就会探头探脑长出来。初夏的雨季来临时,华山松的树苗长到有豆芽菜那么高的时候,就要移种了。下雨的时间,是移种华山松的最佳时期,八位老人分头招募村民,每人带百八十人上山,戴着草帽,披着蓑衣,一起冒雨移栽树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