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巍巍认为董良杰完全曲解了论文的意思:所谓的雌激素干扰物,准确的说法应该是雌激素类内分泌干扰物(e-E D C s),这类物质确实存在于水源地,长期在人体内累积,也确实会危害健康,但这并不意味着水源地存在这种物质,自来水中这类物质就一定超标,也不意味着喝这样的自来水就一定有害,至于“避孕”,则完全是对名词的误解。
所谓的雌激素内分泌干扰物(e-E D C s),其实是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D Cs)中的一类,ED Cs若在生物体内累积,会干扰和损坏生殖系统、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
最广为人知的ED Cs应属滴滴涕(D D T),这类在20世纪曾经被广泛使用的农药,随着人们其环境毒性的认识,已经逐渐退出使用领域。但此前使用的D D T在环境中的危害,却逐渐开始显现。
1995年,研究者发现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阿伯谱卡湖中,雄性短吻鳄雌性化,阴茎萎缩到正常的1/2-1/4,其血液中的雄性激素在减少,在鳄鱼卵中被检出5-8m g/L的D D T,新生的卵子有较高畸形发生率,因此被认为是湖周围的化学公司将D D T衍生物,D D E和狄氏剂等农药未经去除直接排入湖中造成的。
类似D D T的ED Cs物质,大多数都是人类通过化工合成,进而排放到环境中的。据王占生介绍,ED Cs类物质的清单,目前已经超过80种。其中,世界自然基金会(WWF )1999年公布的《环境中被报告具有生殖和内分泌干扰作用的化学物质清单》,达到125种,包括29种除草剂、15种杀菌剂、38种杀虫剂、4种其他农药、39种工业化合物和污染物(包括铝、镉、铅、汞4种金属)。
这些名单里,即有我们“熟悉”的D D T、六六六、双酚A、塑化剂(邻苯二甲酸酯类),也有我们不熟悉的壬基酚、雌二醇、雌酮等。这些物质在自然界的去处,无外乎空气、土壤和水中,而水无疑成为其迁移的最好载体。姜巍巍等人的论文,正是对中国7条主要水系中的6条(松花江、辽河、海河、长江、淮河、珠江)中23个水源地水源样本中,是否存在这些物质进行检测。
检测的结果不出意料,23个水源地,无一例外均检出了e-E D C s。其中较为广泛分布的壬基酚类物质达到288.8纳克/升,相比中国已经检测到的最高值8890纳克/升或者欧美国家已经检出的水体中这类物质的含量,这个结果也属于“正常”。由于新的自来水国家标准中,尚未纳入壬基酚指标,国外也缺乏类似参考指标,这一结果并不能直接联系到自来水水质。
不过,仅靠自来水净水技术的提高,并不足以保障用水安全,“环境污染早就是系统性的污染了,做好一方面的工作,不足以保证环境安全”。王占生说,比如水体中的ED Cs类物质,除了来源于城市污水外,很大程度还来源于农业、养殖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农药、化肥、生长素、抗生素等物质,“现在水体中40%以上CO D (化学需氧量,主要的污染衡量指标)都来自农业,仅治理城市污水,也无法根本改变水源地水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