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马甲 发表于 2007-9-10 15:17:58

我们协会去年报名好像是200多,最后只要了60左右,一个学期后,又淘汰到30左右了。

今年我给的建议是:就按30的标准招就行了。

其实很多人进来,完全是在浪费你的报名表,和增加你开会的负担。如果人数很少的话,就不用出通知,或大规模发信息了,小范围口头就行了。我们协会不收会费,打印报名表和出通知的几毛钱都会省,呵呵。但是我们有一次去植树,一下就招了80多志愿者。


如果招这么多人,又没事做,真是会磨掉人家的积极性,还不如等到有事的时候找志愿者。真的,人少,完全不影响做活动。

雨吻花 发表于 2007-9-10 15:24:32

唤青在05年的时候,招新的报名人数是800多,将近一千的人,但最后也只是要了两百多~~~
那时候在洋浦的人数也不是很多的,毕竟04年才搬过去

xinyuan 发表于 2007-9-16 06:54:44

个人观点,社团人数过多是不好的,两方面原因:1、管理难度提高,很多社员不能很好的找到自己的位置,让觉得社团很空,或许甚者对社团名声产生影响.2、有一种让外人觉得社团只是为收社费而招收大量新社员的。然而呢,改变一种方式,以社团干事和环保志愿者之分或许可行,当然啦这个我还没有去实践过。

寒石 发表于 2007-9-16 10:02:37

嘿嘿,这边的状况是:做事的就几个人,其他招新的人只负责交会费,交完之后就傻事也没有了。至于那几个做事的人是交这些交了会费的人中比较积极的,那么他们就参与进来。其他的人则是4年都在协会里看不到影子

水手 发表于 2007-9-16 11:51:04

对这个问题,我也想说下自己的想法。
我想问下,有那个社团在招300+的会员,并且在接下来的一年中能够保证普通会员(非组织机构成员)参与活动的人次。换而言之,那么多的人在缴纳了一定的会费后,你作为协会的管理者对大多数会员而言,是否对得起那会费?
如果在一年后做一次针对会员权益的调查,会有多少会员会自豪的说,今年我加入**协会会费没有白交?是否能占会员总数的%80+呢?而且这才只是大一新加入的会员人数,那么大二+的呢?
以前就探讨过这个问题,但总是感觉很惭愧,自己没能做好这个问题,希望能向各位强人学习下~~~

鸭梨 发表于 2007-9-16 11:57:31

我还是赞成马甲的观点,会员数量是需要控制,不知道大家对会员和志愿者这个概念是怎么认识的,但我认为很多社团已经把非本社团的 人员排在的志愿者行列中来至少在各社团的地盘。收多少人,我想协会要根据自身发展规划和管理能力、方式作出安排,但总的出发点就是带动更多的同学参加我们的 环保公益活动中来,更多的宣传个接受我们的绿色理念!

owl 发表于 2007-9-16 15:13:44

我们社团今年招了一百多,应该不算多的。社团分为六个小组,平均下来一个部门(两个负责人)带不到二十人,任务分配下去后就好办了。社员关键是要找到自己兴趣所在。我们对社团的定位可能和楼主、楼上等不同,我们非常强调个人的兴趣还有快乐环保的理念,认为环保是一种兴趣而不是过多强调责任。我们协会可能做不成什么大的项目,但力求达到一种“教育”,潜移默化地培养社员的环保意识及团队精神。其实大家在社团就是为了找到一种归属感——家的感觉,不是么?

绿行-小志 发表于 2008-6-21 12:57:26

新的学年又将要到来了,大家可以继续讨论这个话题啊!或者有没有强人做一下系统的总结,看了很多观点,感觉很乱~到底招多少合适?要怎么管理才能让会员得到更多的实惠??

好船 发表于 2008-6-21 14:52:29

现在社团大部分的部门都分为两种 一种是兴趣类的兴趣小组 例如 观鸟小组 植物小组等 另外一类就是服务性质的职能部门 例如办公室 网络部这样的部门 对于前一种兴趣小组性质的个人认为没有必要限制人数 第二种服务性质的职能部门就不能不限制人数了 很多时候部门的事情比较繁琐枯燥 没有经过认真选择的人经历一段时间觉得没有意思自然而然也就退出了 职能部门要本着需要多少人 需要什么样的人来纳新 这样才能提高效率要是一个部门五六十人 那管理起来是相当头痛了 而且人员流失也比较严重
对于人员流失的问题 其实关键还是在带新人的部门的小组的负责人新人了解这个社团 参与这个社团的活动和他的直接负责人有很大关系因此个人觉得社团的领导者应该在纳新前给要带新人的同学做好培训 让一些带新人比较出色的同学讲述一下自己的经历 老人和新人要多交流 互相了解后才能有针对性的采取一些行动

zhoukang 发表于 2008-10-16 01:08:57

赞成马甲的观点,社团的人数不在于多,而在于精
页: 1 2 [3] 4 5
查看完整版本: 社团招新人数的控制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