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舞步 发表于 2010-12-3 17:51:38

王子健:被误读的绿地图

我认为最优秀的绿地图是:引发当地居民更爱自己家园,捍卫家园,成为家园的守护者。较次一点的是:引导地图使用者重新走访地图的各个角落,去重新认识身边的环境,去获取我们发现并打算拿出来给大家分享的东西。再低一层是:在踏查过程中踏查人员重新审视环境,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最最低的层次是:一本动植物图册或景点介绍,配以华丽精美的设计及构图。当然,还有一个我不承认的层次:以绿地图作为噱头,赶时髦赶潮流似的,看人家做,自己也做,完全不知道绿地图是什么。

      今年大学生绿色营结束后,参加此次绿色营的一个厦门大学绿野协会会员跟我谈了很多是她对绿地图的困惑,她说之前单纯地认为,绿地图的主要内容只能是植物或动物,绘制的过程甚至只是植物的认知。她还说,绿野内很多人跟她一样。

      这是我的不对了,当时面向全协会进行培训时,难道我没有说清楚?不排除有人私下培训绿地图,导致培训对象对绿地图的产生误解。这也我一再强调,关于绿地图,不是随随便便的一个人就可以培训的原因。

      我不想引用官方的绿地图定义,引用估计也没人看。 我觉得绘制绿地图,首先要强调过程。

      绿地图推广的核心,是希望通过绘制自己周边地区的绿地图,或引导别人去绘制绿地图,进而去关心自己周边的环境,关注绘制地点环境的变迁,去保护自己周边地区的环境,或是改变自己周边的环境。推广的重点首先是绘制的过程,在绘制的过程中进行主动的引导或是被动地达到上述目的。

      其次是强调发放效果。帮助地图的使用者发现生活周边有关自然、人文、环保、生态等地点或景点,发现周边被忽略或不不起眼的绿色资源,让地图的使用者重新看待地图所绘制的环境。更深一层,是让使用者开始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思考更健康更环保的生活。

      绿野人口头上常挂着的一句话就是“倾听荒野之声,传递绿色梦想”。我们将绿地图绘制过程与绿野理念结合,于是有了绿野的绿地图培训模式。

      一般绿野进行绘制绿地图培训的时候,各绘制组的指导老人都会偏向于引导组员在绘制时享受一种快乐、亲近自然的感觉,以至于绘制出了很多自high型的绿地图、一大批观鸟、植物绿地图。效果是不错,但导致了一个不良后果,很多小孩经过培训后,一直以为绿地图就是植物和鸟类图册,忽略了人文及生态等方面的东西。

      这样的培训会一般带上校内志愿者,所以往往动辄是上百号人在各处绘制绿地图,引导非协会志愿者“倾听荒野之声”方面应该说做得不错,但对于协会会员方面,貌似又做得不够,太过于肤浅,为了节省活动的时间而略去人文及生态方面的东西,与日常的认植物、观鸟、夜训等活动差异不大。

      台湾荒野的某位老师有一句话,大意是:“绿地图不只是一张地图,我们真正想要达到的是恢复人与土地的感情、人与人的连结,在一步一步地踏查生活周边环境中达到。”还有一句:“绿地图的绘制是一个充满乐趣的过程,共同探索发现隐藏在社区中的绿,被人忽视的荒野里生命力旺盛的植物,社区里深埋的老故事。拥有这张地图,不用文字就可以让人们了解这个地区的绿色资源过上绿色的生活,以绿色生活的角度重新走访社区的各个角落,去重新认识丰富的人文背景及自然生态资源”。

      从老师的话中可以引出一个关键词:社区。

      台湾和闽南地区有很强的村落、家族观念,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闽南地区的乡村里还常常听到,整个村的村民一起去反抗一些他们认为是侵犯了某些村民利益的事情。 随着经济的发展,到处高楼林立,现在闽南地区的社区观念已经日渐丢失,更不用说在台湾了。所以荒野的老师就企图恢复社区观念,也就是“人与人的连结”。当人与人连结起来之后,就可以做出一些事情,比如改变环境,保护自己的家乡。连结人与人的方式就是绿地图的绘制。

      想想,整个村的居民都主动改变、美化生活环境,与为了发展经济不顾环境的行为做斗争,达到这样的效果远比几百次的绿地图宣传来得好,而且是永久性的。突然想起一个荒野老师介绍绿地图的最后一句话是“捍卫家园”。

      社区还有一个方面就是,社区里深埋的老故事、老历史,人文的东西。去发掘老爷爷老奶奶记忆中的宝藏,去发掘在城市化过程中丢失的东西。缺乏对社区历史了解的,不止是我们,还有那些在踏查过程中进入社区的小朋友。改变了一个小朋友就是改变了一个家庭,进而改变一个社区。想起徐仁修老师的一句口头禅“老狗教不好就教小狗”。虽然冯永锋老师认为,对小孩子进行这样的教育(环境保护及社区等的方面)是当代人成年人在逃避和推脱责任。

      对绿地图的制作团队来说,制作绿地图最大的收获不在绿地图本身,而在踏查过程中你们自己的发现。而地图的出版,更多的是将这种发现拿来跟大家分享。可以不用大规模的踏查,但地图出版一定要有东西可以拿出来跟大家分享,而不在华丽的地图本身。

      因此,我认为最优秀的绿地图是:引发当地居民更爱自己家园,捍卫家园,成为家园的守护者。较次一点的是:引导地图使用者重新走访地图的各个角落,去重新认识身边的环境,去获取我们发现并打算拿出来给大家分享的东西。再低一层是:在踏查过程中踏查人员重新审视环境,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最最低的层次是:一本动植物图册或景点介绍,配以华丽精美的设计及构图。当然,还有一个我不承认的层次:以绿地图作为噱头,赶时髦赶潮流似的,看人家做,自己也做,完全不知道绿地图是什么。

      很遗憾,我们仍然停留在最最低的层次。

   作者:王子健,来自厦门大学绿野协会红树林组,厦门大学大三学生,外号“没外号”。因为绿地图的原因与台湾荒野协会的老师有过几次接触,受荒野老师的影响很大,本文亦可看作是与老师交流后有感而发。
    本文来自“济溪环境交流网络”,经“青年环境评论”编辑。

guanjian 发表于 2010-12-3 18:10:41

虎藏龙人才济济的济溪论坛里,还有多少这样的人才需要我们去挖掘……

竹林舞步 发表于 2010-12-3 18:16:32

济溪里的帖子需要挖掘,人才也需要挖掘,哈哈

guanjian 发表于 2010-12-3 18:23:46

好,我继续挖掘去……

DA_huyang 发表于 2010-12-3 18:50:33

呵呵,几句话,很是震撼我这做了几个月的绿地图的人呀。
绿地图不只是一张地图,我们真正想要达到的是恢复人与土地的感情、人与人的连结,在一步一步地踏查生活周边环境中达到。
绿地图的绘制是一个充满乐趣的过程,共同探索发现隐藏在社区中的绿,被人忽视的荒野里生命力旺盛的植物,社区里深埋的老故事。拥有这张地图,不用文字就可以让人们了解这个地区的绿色资源过上绿色的生活,以绿色生活的角度重新走访社区的各个角落,去重新认识丰富的人文背景及自然生态资源”。
好美的两段话,让我又回到了尕海,是我们今年的主题是绿地图,但是,我们的征程还要继续,我们真正要做的事情,还没有彻底开始、、、、

刘秀 发表于 2010-12-3 19:46:40

楼主来份儿图吧,选些优秀的,能够体现你想表达的绿地图涵义的优秀绿地图……我们可以从文字了解之余,看及图片时更能印象深刻,理解精髓。

竹林舞步 发表于 2010-12-3 20:42:14

好建议啊 回头完善

龍龍 发表于 2010-12-3 23:53:16

加油,支持!

kefodshen 发表于 2010-12-4 11:36:01

前些天参加一个学校的湿地展时对那些湿地队伍的绿地图进行了简单的评价
很多人在说这个那个如何如何好看
绿地图是要看大众看的,要让别人能看懂,要让他们能发现身边的美
不是做的好看就是好的,偏离了主旨,就没意义

Turin 发表于 2010-12-4 18:22:02

果断分享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王子健:被误读的绿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