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测社团衰败原因之劣币驱逐良币
“劣币驱逐良币”是经济学中的一个著名定律。该定律是这样一种历史现象的归纳:在铸币时代,当那些低于法定重量或者成色的铸币——“劣币”进入流通领域之后,人们就倾向于将那些足值货币——“良币”收藏起来。最后,良币将被驱逐,市场上流通的就只剩下劣币了。在此我牵强的类比到社团里,当以感性、娱乐、家文化为主导的文化占据社团。那么环保、理性将很难立足。
所谓兴趣相投、所谓什么人和什么人一起、所谓圈子,所谓“排斥”和自己不一样的人。
当环保、理性是孤单的,是没有共鸣者的,或者选择隐匿这些,而“同流合污”,或者选择 离开
是否发现招新时很有能力,很不错的人后来怎么就流失了呢?
是否是大家越来越喜欢玩的开开心心,一谈到环保的、理性的就遭人反对、这不扫兴嘛,或者冷场,或者下次没人敢说了。再后来就没人说这些了。一派歌舞升平。 试想,当初济溪水则水,四大水王,日发百帖小意思。但是思想贴精华贴还是不少的。好帖比例其实不低。
现在呢?水帖其实感觉没有那是多,多的是貌似有价值的新闻帖、活动帖,但仅仅是孤单寂寞的发。好帖也少了很多
这会不会也有一点原因是,社团现在的方向更多是自己的所谓家文化建设,而不是环保文化建设,社团对于济溪已经没有多大需求了
试想,当绿色营招募时宣扬的大部分是所谓一百一十年的回忆,是去哪个好地方,那么找到的会是什么样的一群人?理性、环保的人的比例是否少了很多?
再说绿色营期间,告诉我,你们花了多少时间说到环保了?是否有人想说起,但各种不给力,然后都不说了。
但是你这感性、你这娱乐、你这所谓的家文化有什么用啊,真的让社团成长了,让你成长了?
唉,还是没把想说的表达出来。大家意会
再说这种建立在感性、娱乐所谓家文化基础上的东西是否真的持久?还是一年high过之后就不见人了,还是碰到困难,遭遇瓶颈,就不管了,就逃避了 表示有感!占楼待发 砖头?星星?刚看起来就没了,快点啊 怎么还没不补充嘛,呵呵 小圈子往往就变质了 大家都占楼,我出来说说。最近星星好像对娱乐性质的东西很有意见啊,从之前绿色营的思考到现在的社团的文化。在济溪里很多人会支持这种看法,我们应该先做环保后做文化,或者更注意环保次要的是文化,因为这里的大部分都是对环保有一定理解的,这个主题的直接攻讦者也就是以文化为主以环保为辅的人很少很少,至少从在济溪的时间上很少很少。虽然我支持先环保后文化的观点,我不妨换个位想想、说说,只有了解了对手才有处下嘴,我们的最终目的是下嘴不是说话。
没有公众参与的环保是假环保,这里面的公众的环保意识又到了什么层次呢?环保社团的人为什么就不能是公众呢?我们是不是对环保社团的人的环保素质要求高了呢?环保社团能做的除了一些虚的被各种组织利用(对各自有有价值的利用)以外还有很多实际的比如说提高组织成员本身的环保意识,这也是比较切实可行的也比较有效地比较实际的了。这个实际的行为就要求了怎么让这种意识传播开来,“是挑选还是培养”的问题。这个相信大部分人都知道答案。
那么是不是培养就得抱着家文化抱着娱乐游戏不放呢?当然不是,这只是调味剂,但是做菜时没有调味剂真的很难吃。社团就像饭馆,你的菜在健康没有放调味剂,添加剂照样不会有人去,当然社团的目的不是赚钱,只是招揽客人并让客人在这里得到最好的服务而已。所以调味剂是很重要的,至于进饭馆冲着调味剂去的人很少吧?至少我们这里很少,当然不少冲着某美女服务员去的,也有冲着离得近比较方便去的……,不管是冲着什么去的总还得是吃饭的。他自己应该知道,总不会为了看服务员把饭菜倒在桌子上,至于冲着饭菜可口(调味剂加的好)去的人却还是不少的,这些不少的人里面我看只有极个别的人只为了吃饭不是为了填饱肚子来的,当然这个可能是现在我们的饭馆产业发展的好了,或者说饮食水平提高了,大家更注重好吃而不是吃饱了。 我觉得,是良币不够强而已 大家不接受,没有办法的……所以协会的很多人不喜欢我去泼冷水……
我就只好悄悄关注了…… 还好吧,愿意听的人总会听,不愿意听的人,你说再多感情,再多有趣的东西,通常笑过疯过就算了。
我始终认为家文化是因为有共同的目标,为了让彼此更亲近,更有默契而衍生出来的东西,所以我很疑惑,如果家文化变成一种招徕,一种噱头,再加上没有把握好度,那她最后会不会变质呢?
提出疑问,欢迎前辈们释疑。。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