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环教及其引申
关于环教及其引申在27号平步青云讲坛结束的归程中,在车上跟绿点的两个志愿者和其他几位同学聊了很多话题,其中有说到环教方面的,我在此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对环教的一些看法,可能会有点激进的语句出现,希望大家能够谅解。我也想知道大家的一些意见,欢迎交流!^_^
在26号社团评优的优秀环境教育教案评选中,候选的教案涵盖面很广,有节约用水的、垃圾分类的、生物多样性的、节能减排的等等。看到这些,我不禁想到这些东西小学生们能吸收多少,我不否认现在的学生很聪明,随着时代的进步学生的知识面显得异常宽广,有人说给他们介绍三聚氰胺,他们能知道那是不好的东西,是一种可以致癌的物质,可以导致肾结石,甚至还知道是三鹿的,很聪明吧?但我也不禁怀疑,他们是不是只是记住了这点,换个角度(例如换种食品)他们能不能再想起三聚氰胺了呢,接收的信息越多,是否就越是半桶水呢?
回到那些教案当中,里面的某些课程我们这种大学生做起来也有相当困难,怎能让小学生很好的接收,有人会说,小学生可以改变的东西会很多,可以凭自己去影响去改变一个家庭的习惯,可以让这个家庭更环保。可是,我想说的是小学生们对这些能有多大的兴趣,上完这节课后是否就会抛在脑后了呢?
算了撇开这些先,说说我对环教的看法,我觉得环教课上不应该教这些(不,不是不应该,说成是不是首要的会更合适),而应该教授一些身边的知识,教授一些自然之物,例如教授一些植物、昆虫、蔬果之类的课程,做一种自然类的知识普及。在现在这个科技发展迅猛的时代,城市的小孩子们离这些有点远了,分不清桌上的油菜、空心菜、油麦,只知道它们就叫做青菜;猪肉从哪儿来,从商场、从市场而来;不知道花生是长在地下的,还以为跟葡萄样是长在树上的。诸如此类的现象,我觉得这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是要让我们知道如何去生存、如何去生活并可以使用的上的,而不是教出来一个精通数学方程、物理方程却连五谷不分的“人才”出来。这样的“人才”对周围世界的敏感性其实已经是大打折扣了的,也会对生命缺少一份尊重(有这种情况的出现),他们的眼睛中说实在就是会少了那么点的灵气。
一个志愿者给我说了一件关于她的亲身经历,她(不止一人)在一次到农村的算是义教的生活中吧,有一次村里的一个小女孩带着她们逛村子,一路上给她们讲解了很多关于自己村子的很多事情,,带她去看她们那里的山啊、树啊、井啊,和她讲她和她们的故事,她(小女孩)家房后有棵很大很粗的树,一直陪她一块长大,后来被砍了,她很伤心;她们村有两口井,小女孩带着她去看了其中一口,跟她说那水是冬暖夏凉的,她们吃的是井水,水多了会流出来,流到旁边的沟了,夏天会在那里洗衣服,还会和小孩一起玩水。有时跟她们介绍了村子的植物啊之类的,其中有些知识令在场的一些老师感到汗颜,因为那些知识他们老师也不知道!还跟她们说什么时候什么地点能找到什么东西,这令她很惊讶,没想到村里的小孩竟然知道那么多,是如此的热爱生活、热爱自然。
远离了自然,人们(这里不只是说是学生)可能会缺乏对自然界起码的尊重、缺乏对生命的基本尊重(这个在近来一些负面新闻中已有所体现),不再理解事物的来源,不再认识家乡的动植物。面对这这种状况,你再去教一些什么节能减排、垃圾分类的有个屁用,这句话可能会得罪一些环教的人士,但这是我的体会,不想掩饰什么,我也想这能给环教的人士一个不同角度的思考点。
对,不可否认,这是现在教育体制所导致的错误,对此我们能做的实在很少很小,但是,在环教课上我认为还是可以做出点什么的,从就那么几节课当中传授一些这方面的知识,我想相对于垃圾分类、节能减排这些来说,昆虫、植物这些更可以吸引到学生们,接受起来会更加容易。
关注自然、关注身边的东西,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去生存去生活,也能培养一种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情感,可以修身养性、提升自己,甚至可以做到大爱天下、天人合一(这句话是对每一个人说的)。
思维有点乱啊,感觉还没完全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将就看下吧。
此文需感谢绿点志愿者木木、小辉还有一个女生(可惜直到下车时也忘了问叫什么名字)。
要不要我也介绍一下自己吧?呵呵,我叫柳斌,是广东工业大学绿色行动环保协会动植物爱好小组的新任组长,同时也是绿点青年环境教育中心的核心志愿者之一。是一名热爱自然、热爱环保的人,由于年纪还小,阅历经历不多,很多事情还只能是停留在想得多做得少的阶段,也怕挫折失败,不过我也在学习着,努力提高自己,增强我自己,路还远着,我要勇往直前。这段时间我的收获有很多,期待能跟大家继续分享。
顶一下罗,写的很实际,实用。 感谢分享,很有用 有思考是好的噢! 想的不错
先想想想要达到什么目的
我经常问环教志愿者2个问题
孩子们能记住志愿者们多久
这次当老师你学到了什么 因为自己接触较多的就是环教,认为笔者写的很有道理。环教下来,认为自己所交的一些知识确实是很难得到一些实质性的效果。比如上次环教课就给孩子们讲了江豚,但是,一节课下来,孩子们基本没什么收获。与其给孩子们使劲的灌输环保知识,还不如先教会他们热爱生物,热爱自然,从而培养一颗绿色的心。 自然要的是感知 有感才能知 距离什么的 还感什么啊 关于这个问题,济溪里有好些资料可以根据你想到达的目的,然后能使用的方式。简称为 手段+目的吧。
玩儿,是最好的老师;很多东西都是玩儿出来的,当然,你要有好好玩儿的心态~~~~
价值观,大家可以放开点儿 不要老是想着环境教育,环境教育的背后缺少的是什么,什么是根源,城市化还是别的。 不管是谁,生活的地方不一样,对大自然的认知程度也自然会不同!想想小孩子为什么会知道这些,对于这些事物,我们大学生或是毕业工作的都会因他们的见识而惊讶!可能甚至会有些他们知道的,但是缺少的是一条将这些连起来的线。而作为环教者,要做的一部分就是找到这条线,如此才能让小孩子有更深的体会!
还有就是,知识是没有年龄的界限的,所以需要的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作为环教者,在遇到自己不懂的但小孩懂得东西,可以相互学习,这样不但让他们对自己所了解的印象更加深刻,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他们对周边事物了解的兴趣与欲望!
对于环教,我们应该做出来的教案不是为了得到受教者那惊讶的眼神,而是在潜意识中,使环教者与受教者达到一个“共识”。知识不在于多少或是深浅,而在于你真正在生活上用了多少!? 环教是一个彼此学习的过程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