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于 2007-9-2 03:12:08
|
显示全部楼层
7 月份,筹委会和利辛县政府签署协议——政府将拥有200 多名学生的淝东
中学并入复兴学校,交由志愿者管理。按照协议,志愿者可以掌管经营该校30
年。7 月31 日,利辛县教委正式批准了“利辛县复兴学校”的办学资格。
此时,全国各地的志愿者源源不断地来到利辛,来自广州,深圳,北
京,上海等地的具有大学学历的志愿者除了公司白领,还有政府职员,教育专
家,甚至海外归国留学生。另外,志愿者们还从原淝东中学的教师中选出了十
人,教师力量大大增强。学生家长也纷纷将子女送到复兴学校。8 月1 日,殷永
纯和赵志雄将原来在杨华的学校里的26 名学生带到新的复兴学校报到。9 月1 日
复兴学校正式挂牌的时候,在校学生已达524 人,共分为初一4 个班,初二3 个
班,初三2 个班。
这时的殷永纯河赵志雄满怀理想,踌躇满志,准备完成一次教育远征——他
们要通过自己的实践,开创一种完全不同于希望工程的乡村教育模式,如果试验
成功,他们将把复兴模式推广到西部,推广到全国农村。
筹委会与学校和志愿者之间也很快进入蜜月期。在衡理的主持下,筹委会每
周或两周举行一次网络会议,确定下一步工作目标。筹委会制定了招募志愿者的
种种文字资料;一个网名叫“阳光姐姐”的筹委会成员则和学校也保持频繁的电
话联系,对教学和教研进行专业指导;负责财务指导的筹委会成员“狐狸”则把
专业财务报表和财会规章也发到学校;网络小组在开始着手网站建设。在筹款方
面,筹委会成员自己捐款大约2 万余元,源源不断地汇到复兴学校的账上,正弘
等人则先后去找了民政部、中华慈善总会、联合国教育基金会……
矛盾和复兴的死去
然而,问题也接踵而来。
首先,志愿者们发现,在结束三个创办人的“游击战”时代之后,他们却必
须面对中国农村教育最真实的困境,打一场“大规模阵地战”。当地的大部分小
学毕业生,不会乘法,通分,不会写作文,却按国家义务教育规定升进复兴中
学。“我们面临的是和其它普通农村中学一样的困境,长期的教育低投入,所谓
的义务制教育仅仅是让孩子在教室里呆完三年。”志愿者老师说。考大学对当地
99%的农村学生是不可能的梦想,失去学习目的学生,读的却是为城市孩子编写的
教材,班级里弥漫着厌学情绪.学生完全放任自流。
和很多志愿者最初想象得不同的是,复兴所在的村庄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穷,
离公路并不远,地处平原,家家有人外出到南方与上海打工。然而,这也造成当地
40%的学生家庭长年没有父亲或母亲。家长基本上无力过问孩子的教育,让老
师放手管,甚至称“只要管好了,老师打也行。”当地社会风气已没有乡村的淳
朴,也没有城市中的规范,崇尚用拳头解决问题,不少劳力游荡在乡村,捡破烂,偷窃为
生,复兴学校三次遭窃,学校稍稍值钱的高音喇叭和器材甚至煤气灶与气罐被偷
空。小偷连亮灯的房间都撬,值班的唯一的志愿者老师只能死死堵住房门,任由
他们席卷教室。
除了当地教育困境外,志愿者还必须担负起学校管理重担,筹委会和志愿者
用尽全力去建立的现代管理与教学的框架,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下,起色并不大。内
部矛盾开始产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