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昌生米大桥 九江长江大桥 鄱阳湖特大桥 孩子们眼中的生态路 修建隧道 泰和乡间水泥路 建设高速公路 南昌西外环 生态高速路(图片由 孙仁贵 漆志平 记者 杨继红 梁振堂 宗 欢 燕 平 摄)
路是一扇“窗”,是一个地方留给外界的第一印象。 江西的路,也是这样的“窗”,“窗口”透出的是青山绿水,是风景秀丽的绿色生态形象。
在山区,条条铁路、高速公路依山顺势,在崇山峻岭中延伸;在农村,乡村公路蜿蜒曲折,一路上田园美景相伴;在城市,主干道整洁亮丽,小街小巷绿意盎然。今天,当我们沿着一条条路穿行时,看到的是绵延不尽的绿色,感受到的是路与自然环境和谐相融的气息。
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下,一条条生态路、景观路从青山绿水间延伸,宛如一根根绿色的飘带,萦绕在广袤的红土地上。
江西的路,是景观大通道,人、车、路、文化、自然在这里有机结合,充分体现出文化、美化、绿化、亮化的独特韵味;
江西的路,是生态名片,江西丰富的绿色资源和优势在这里得到尽情展示,充分体现出生态江西、人文江西的独特魅力;
江西建设生态文明的动人诗篇,正沿着条条大路不断续写……
条条大路披绿装
生态文明看江西,江西生态建设不忘路,生态路最可看的要数高速公路。全省20条高速公路,就是20道让人看不够的亮丽风景线。2000多公里高速公路所经之地,不仅山是青的,水是绿的,而且增添了现代文明的气息。
从昌泰到泰井再到景婺黄、景鹰、武吉,江西的高速公路一条比一条美,一条比一条体现生态,尤其是泰井高速和景婺黄高速,堪称生态景观高速公路的典范。驱车泰井、景婺黄,但见沿线风景秀美,风光绮丽,路与自然和谐相融。
泰井高速,我国第一条通往国家风景名胜区的高速公路。由于建设者慎砍每一棵树,慎弃每一方土,慎放每一炮,管理者又精心呵护路旁的一草一木,从而使这条路成为我省的生态环保示范路。景婺黄高速公路,全国首批典型示范工程,建设者坚持边施工、边绿化,不栽“洋花”、不种“洋草”,从而使边坡融入自然,新建成的路看上去仿佛是“大自然中长出来的路”。
把深厚的历史人文及文化底蕴通过路展示出来,这是我省建设生态文明的一个特点。从温沙高速公路穿行,你就像在一座历史文化博物馆中翱翔:由王安石、晏殊等16位江西历史名人组成的人物长廊、汤显祖的《临川四梦》、滕王阁、龙虎山、庐山等江西丰富的人文历史通过雕塑、景观小品、休闲长廊等艺术手法被刻上了边坡、互通、隧道洞口、服务区等处。在这条景观路上,你不仅可以欣赏到江西优美的生态,还可以领略江西深厚的历史人文内涵,“仿佛与赣文化做了一次亲密接触。”
不仅仅是高速公路,铁路、农村公路、城市道路,条条道路体现江西的生态优势、文化底蕴。沪昆线,在电气化改造的同时,着力开展绿化攻坚,100余万株树木的栽种,使600多公里的沪昆线江西段实现了绿篱不断带,绿化成林成片,从而筑起了沪昆线上的一条“绿色通道”;在山水县城武宁,大街小巷披满绿装,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69.4%,成为全省十佳绿色生态县。
“请看一看我们的绿色生态路、景观路吧,如歌的行板回旋在花香鸟语的世界,如梦的玉带蜿蜒在山清水秀的城乡。车在仙境走,人在画中游,点点水墨丹青,处处美丽风光。”交通系统一位诗人情不自禁地吟诗赞美我们的生态路、景观路。
路地和谐共护绿
修路与环保似乎生来就是一对矛盾。 如何保证既加快公路建设,又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者必须用科学发展的理念破解这道难题。
“后花园里修大路,不仅要优质、高效、安全、廉洁,而且要环境最美、效益最好、进度最快、质量最优”。在这一“四最”理念指导下,江西修路的环保理念一步步提升。一个又一个善待自然,保护环境的故事在路上发生了:
泰井高速,为了一棵珍稀古树,建设者不惜改线900米;为避免开挖山头,宁愿多花2000万元新开一条隧道。
昌泰高速,建设者大胆探索,采用先扎钢丝网,再喷含腐质的泥浆,然后播撒草籽的新技术,使岩石边坡也长出了绿莹莹的草,2万多平方米的生态边坡四季常绿,沁人心脾。
景鹰高速,沿线风光旖旎,建设者追求“原生态”,线型走向顺应“山势”、“河势”,避免长直线,使青山绿水尽收眼底。
武吉高速,采用建隧道、改线绕道方式,让公路穿越了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并避开了仙女湖和山背文化遗址;为保护山背文化遗址,高速公路改线平移1.7公里,因而增加造价2000万元。
“不破坏就是最大的保护”、“善待自然,融入自然”、“让高速公路回归自然”,“打造原生态高速公路”……在这些理念指导下,每一个建设者都是环保先行者,每一道工序都从保护环境、保护绿地入手,每一个工程都被当作工艺品来雕琢。修路与环保这对矛盾在江西实现了统一。
“三分种植,七分管护”。除了在建设过程中注重环保、搞好源头绿化,我省还注重后期养护,使护绿意识渐入人心。吉安县梅塘乡将爱路护树列入村规民约,村委会引导村民,父母教育儿女,老师教育学生,部分村还在路旁竖立公示牌,建立举报监督机制,使路树成活率和保有率达到96%以上。
声 音
建设绿色和谐文明的交通
程受锭(省交通厅党委书记):江西青山绿水,生态优良,是沿海发达地区美丽的“后花园”。在“后花园”里修路,赋予江西交通更大的责任。它要求我们在修路中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的理念,统筹项目建设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当前和今后,要特别珍视江西独有的绿色生态优势,着力打造生态交通、绿色交通,在交通项目建设开始之前就树立“绿色交通”理念,严格项目筛选,严把项目环评关;按照建设节约型行业的要求,以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为重点,着力在交通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管理等各个环节,推进交通项目建设走节约资源、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按照“新理念设计、规范化管理、环保型施工、全优良品质”的要求,切实做到建设一处、绿化一处,施工一片、恢复一片,让江西绚烂多彩的生态文明伴随着一条条金光大道不断向前延伸。
吴宝诗(省交通设计院院长):“设计是工程的灵魂”。在省委、省政府科学发展、生态立省、绿色发展的战略指引下,我们在公路设计中必须始终贯彻生态文明的理念,坚持“安全、舒适、环保、和谐”的设计方针,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
在设计中,要根据地形、地质、水文和环保的要求,精心选择路线方案,路线与山川、大地的走势相吻合,桥梁依山傍水,隧道弧形穿越,使线型优美平顺,自然流畅;充分利用荒山、废弃地、劣质地进行建设,最大限度地节约土地。
查伟雄(华东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与经济研究所所长):建设生态和谐的交通系统,不仅是人们的期盼,也是世界各国道路交通发展的最终目标。
建设绿色、和谐与文明的交通,首先应科学地制订和实施交通规划,从而系统、全面地掌握各项交通基础信息和影响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因素,预测和把握道路交通的发展趋势,确保未来交通系统的功能在高效利用有限资源的条件下得到有效实现。不同的交通运输方式对环境、生态、社会有着不同的影响。要大力发展绿色交通,建立一个与环境、生态、社会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综合运输体系,使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要科学管理,大力发展智能交通运输系统,建立文明交通,实现人、车、路的有机结合。
绿色见证科学发展
景随路走,绿随车移。 看高速公路,一坡一画;看农村公路,一路一景;看铁路,条条动脉绿树相伴;看城市道路,植物、花草品种多样,花团锦簇。一条条生态路的出现,是江西建设生态文明的生动体现。
处处青山葱翠,绿水环绕。森林覆盖率在全国名列前茅,“红、古、绿”旅游资源交相辉映。大自然留下的这笔宝贵财富,让4300万江西儿女引以为豪。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绿色生态是江西最大的财富、最大的优势、最大的潜力、最大的品牌,保护好江西的生态环境,是各级政府的最大责任。”新世纪以来,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站在科学发展的高度,鲜明地提出,江西绝不走那种“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老路,要在加快发展中做到持续发展、协调发展、全面发展。
江西建设生态路、景观路的实践表明,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做好这项工作,观念是根本。只有将生态、环保的理念融入建设过程中,才能真正使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
生态路的建设,不仅为群众出行提供了快捷通道,而且使出行成为一种享受。沿着一条条生态路行驶,“就像欣赏一幅大自然的画展,看不完的是美景,读不完的是绿意,品不尽的是文化。”
道路者,文明之脉,财富之母。全省2000公里高速公路、发达铁路网的建成,全面打通了江西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快速通道,形成“省内4小时、省际8小时”经济圈,使江西更快地对接长珠闽、融入全球化。一条条农村公路、城市道路,伸入农村、城市的角角落落,带富一方百姓,激活一方经济。而生态路的建设,很好地保护了江西的绿色生态资源。
我们相信,有了生态文明这一理念指导,在江西走向开放、崛起的征途中,赣鄱大地16万多平方公里的青山绿水一定会更加美丽、更加迷人!(记者 胡 萍 )
来源: 大江网-江西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