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讲座回顾
2009年9月13日,我们邀请了北京地球村“清汞行动”项目工作人员,北京大学环境工程硕士谢新源先生主讲了“北京市城市生活垃圾産生量及組分研究”。作为2007年,市政管委渣土处委托调研项目的一部分,谢新源在其导师的带领下,对北京市城八区内的六个小区113户居民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入户采样调查。其研究的基本结果告诉我们:北京市居民家庭每日人均垃圾产生量为0.273kg/d,平均容重221kg/m3,位于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垃圾总体含水率为50.19%,厨余达到65.72%;对比居民家庭人均垃圾产生量(0.273kg/d),只占北京市人均垃圾处理量(1.095kg/d)的24.98%,小于之前文献中普遍认为的60%,居民家庭可能已经不是北京市垃圾产生的最重要来源。所以,他和课题组的伙伴建议: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其它市政垃圾产生源的管理工作;应加强垃圾产生量与组分的日常监测工作,使之形成有如江河水环境指针监测这样的管理制度;不同产生源的垃圾组分差别很大,应该有不同的运输、回收、处置线路;末端垃圾处置设施的建立,应该考虑北京市的具体情况。例如,居民家庭的厨余垃圾比例很大,含水率也很高,不适合进行焚烧,而适合堆肥;应让居民充分了解垃圾收集、运输、回收、处置等流程,从而理解垃圾分类的意义。
当日的讲座同时迎来了走在垃圾分类第一线的广州“分类得”家居用品有限公司的发起者杨静山先生。他为我们介绍了2008年5月以来,“分类得”垃圾分类和资源再利用项目在广州市数个街区所取得的成绩。按照杨先生的总结看来,他们的成功之处在于“以垃圾分类为切入点,建立点对点便民服务,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推进社区文化建设,形成环保养环保的生活方式,建设和谐社会。”他们建立了再就业家庭回收队,建立便民回收的一条龙服务,包括设置积分卡、电话上门回收、积分兑换日用品等,用商业运作的模式让垃圾分类与资源回收变成一个有吸引力和清洁的产业。他们还重点和中小学校合作,让孩子亲身参与到垃圾分类活动中,从而带动了许许多多的家庭的加入。“分类得”目前走出的垃圾分类模式已经得到了广州市有关部门的重视和肯定。展望未来,杨静山和“分类得”将在回收以后的资源利用方面进行投入,使之真正的“变废为宝”。
讲座简介
城市垃圾处理的有效出路是垃圾分类和综合利用。无论是北京市政市容管委还是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多年来都试图在垃圾分类的促进上有所作为;而奥运会的垃圾分类承诺进一步坚定了有关部门推进垃圾分类的决心;自然之友、自然景象环境保护协会、达尔问自然求知社等民间环保组织的加盟,让城市垃圾分类的更快发展有了充分的可能性。
要了解垃圾分类的症结在哪里,先要“向垃圾学习”,“学习方式”包括考察城市垃圾的处理实况、聆听专家讨论和个人垃圾分类实践,争取成为“垃圾分类导师”。
为此,在多家环保组织的帮助下,自然大学公众环保课堂从8月2日起,启动垃圾分类培训班,并将积极开展现场考察、专家讲座、社区垃圾分类试验等活动。欢迎大家前来参加。
自然大学“公众环保课堂项目”,将联合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自然之友、北京自然景象环境保护协会、中华环保基金会等机构,持续推出“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培训班”。
目前已经开展的专家讲座得到了阿尔斯通基金会的大力支持,讲座听众只要将家里收集好的废旧塑料包装带到现场,就可以换取阿尔斯通基金会定制的绿叶环保袋(具体要求请见附件)。
活动建议
1、 阅读相关垃圾分类的报道和书籍,如《垃圾之歌》。
2、 尝试在家进行垃圾分类并与他人分享经验。
3、 在搜狐网上开博客,写心得,并加入“垃圾分类圈”。
4、 参与公众环保课堂的更多学习,争取早日成为“垃圾分类导师”。
5、在方便的周三的下午,组团去参观北京高安屯垃圾填埋场(高安屯从2009年7月9日起每周三下午为“公众开放日”。有意向参观的人需要提前预约。每个工作日上午9时至下午4时都可预约。参观当日,须在垃圾处理中心大厅进行登记。每次集体参观人数限制在20人以内。接待时间:每周三下午2时至4时30分。预约电话:13691399218)
自然大学项目执行委员会
2009年10月11日
附:
高安屯垃圾处理厂简介:
高安屯垃圾处理厂(含医疗垃圾处理)位于朝阳区楼梓庄高安屯村北,隶属于朝阳区环卫局,该项目建于2002年,处理场的设计日处理能力1000吨。高安屯餐厨垃圾处理厂工程于2009年5月开工,该工程为2009年市重点工程,总投资1.5亿元,设计处理能力为400吨/日。
桑德集团阿苏卫垃圾综合处理厂简介:
北京阿苏卫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位于北京昌平区小汤山镇,处理规模为1600吨/日,占地面积为67000平方米。采用世界领先的高效分拣、动态滚筒发酵、二次条堆好氧发酵技术,将占垃圾成分中80%以上的塑料、金属、可燃物、有机物等予以回收与利用,实现了生活垃圾的最大限度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同时可将北京市生活垃圾综合利用率提高。
“绿色购物袋”环保公益项目
为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由阿尔斯通基金会全程赞助,天津阿尔斯通水电设备有限公司于2008年借政府出台“限塑令”的契机在中国发起了“绿色购物袋”环保公益项目。作为该项目的执行方,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简称北京地球村)开展系列活动,包括举办限塑令一周年论坛、组织媒体参观垃圾处理厂、举行环保讲座等活动,向公众宣传垃圾分类、减塑等环保知识,并且通过换发阿尔斯通定制的“绿叶”环保袋,使更多的消费者养成使用环保袋的习惯,达到减少使用塑料袋的目的。该项目从2008年10月开始,将持续到2010年3月,一共将举办50多次环保讲座或宣传活动,并向公众换发4万个绿叶环保袋。
绿叶环保袋换发要求:
10个以上废旧塑料包装+签署减塑承诺= 1个绿叶环保袋
可以用来换取绿叶袋的塑料包装: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塑料包装随处可见,废弃的塑料包装是可以回收的,您回收了吗?
用10个以上比较干净的废旧塑料包装换1个绿叶环保袋,比如:
普通食品包装,注意不要油腻的,若有其他食品残渣,请清理干净;
其他商品的外包装,如衣服、文具甚至是卫生纸等日常用品的塑料包装。
注:一定不能收日常用的塑料袋,只能收废弃的食品或用品的塑料包装。
背景资料:
北京将建四处循环经济园
北京高安屯垃圾场艰难“转身”
垃圾产业化之难:城市垃圾如何走出“围城”
专题:城市垃圾之困:中国成垃圾围城最严重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