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0年,绿队创始人举行了一次大型的废旧电池回收活动。当时收集到三大袋旧电池,但因为兰州并没有集中处理废旧电池的地方,于是他们联系了北京的环保部门,决定坐火车将电池带到北京处理。可是,大量的电池不能通过火车的安检。但当他们就说明了自己的目的后,安检人员积极协助绿队成员运送了这批废电池。 |
之后,绿队组织还策划开展了许多环保项目:2001年暑假,他们到会宁进行环保考察。2002年,开展了“我爱蓝天”——兰州大气污染调查。2003年至2004年,前往青海,组织了“最后的舞者”——保护普氏原羚考察活动,这项活动,还成功申请了清华大学BPCP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且获得金奖。
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暑假,绿队与云南拉市海高原湿地项目合作。2005年暑期,他们同时派出三支队伍,即青海湖普氏原羚项目(二期)组、云南拉市海项目(二期)组、可可西里项目组。其中拉市海项目侧重于社会人文,普氏原羚项目侧重于自然生态,而可可西里以此两点为基点,建立了一个更广泛的合作。
在办公室陈列的照片上,记录着绿队的每一次行动,各种荣誉证书和奖杯是对队员们辛勤劳动付出的认可和肯定。现任绿队理事长奚烨讲述了绿队的坎坷,也列举了许多荣誉,其中包括“清华大学生物多样性保护培训金奖”“全国百佳优秀学生社团”“中国十佳环保社团”“甘肃省挑战杯一等奖”“甘肃省优秀团队”“全国保护母亲河一等奖”等。
骄傲——成功保护普氏原羚
采访中记者发现,队员们相互用“小孩”“老人”“骨灰”等称呼。记者正在纳闷之时,绿队网络长张宁道出原委。
原来,绿队有个“家文化”。初进的新生被称为“小孩”,加入一年的成员被称为“老人”,加入绿队多年的成员被戏称为“骨灰”。“老人和小孩,这样的称呼显得很亲切。”张宁说,“在绿队里,大二的‘老人’总是会格外地照顾大一的‘小孩’,让他们尽可能地感受绿队的文化,以更快地融进绿队这个大家庭中。”
现任绿队理事的大三学生胡习平已是“骨灰”,参加绿队三年来,胡习平最倾力的活动就是绿队的长期坚持的项目——“最后的舞者”保护普氏原羚青海考察活动,这也是绿队最值得骄傲的一件事。
从申请项目资金到队员们自筹资金,保护普氏原羚的活动一直坚持到现在。
普氏原羚又叫滩原羚、黄羊、滩黄羊等,属偶蹄目,牛科,羚羊亚科,原羚属,仅生活在青海湖湖滨地区,是湖滨沙化草原地带的代表种。
“骨灰”胡习平从大一起就放弃了暑假回家的机会,连续两年跟随绿队到青海省刚察县哈尔盖乡特护站参与调研。今年,胡习平想最后一次去特护站看看,因为明年就要毕业了。
保护普氏原羚的活动从2003年12月开始准备第1期,到现在已经是第8期了。目前,第9期项目正在积极紧张的筹划中。
2005年,绿队调查网围栏给生态带来的破坏等情况,并向当地政府反映其生态与经济的矛盾问题。2010年,绿队在野外考察方面项目组进行了普氏原羚特护区内网围栏分布图的GPS测绘。同时,绿队成功参与拍摄了环保纪录片《高原羚魂》,并由谷润网支持,在全国百家电视台联合播出,这对保护普氏原羚有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2011年,绿队调查数据显示:普氏原羚的数量从原来的300多只增长到现在的1200多只,保护普氏原羚的活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普氏小羚羊的数量比扬子鳄、虎、大熊猫、藏羚羊等都要少,这样一个濒危物种以前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如今,兰州大学绿队的同学们连续8年开展了保护普氏小羚羊的活动,大学生用他们的热情、汗水书写了保护野生动物的美好愿望。
接力环保绿队的路还很长
绿队已经走过了13个春秋。绿队已成为兰州大学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社团。如今,每年报名参加绿队的人数平均近500人。
说到绿队的成长,“骨灰”黎开耀感触良多:参加绿队的许多同学,对环保有特殊的理解,对社会也有一种责任。“绿队就像一个大家庭,绿队里的每个人就好像兄弟姐妹一样,这是我们绿队与其他社团最大的区别”,刘言同学在谈到绿队时深情地说。
温煦同学在自己的博客中写道:不知不觉自己已经成为老“骨头”了,回想起在绿队的点点滴滴,它是我最阳光的一页,最纯真的一页,最幸福的一页……已经数不清我因为绿队而结识了多少朋友,也数不清我为绿队熬过多少夜,流过多少眼泪……
今天,对于绿队来说,环保事业成为他们长久的追求,而付诸实施,只有靠一波一波的年轻人。也许就像绿队“骨灰”贾荣本所说的:“绿队,就是一群年轻人在做一些年轻人应该做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