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植树是不是环保行为
严禁水帖,否则删除。只要发帖的都会有额外都奖励+5
大胆说出你的思想,没有绝对的对错。
接下来看一篇文章。
文-霍伟亚(青年环境评论)
今年你植树了吗?植树=环保?如果你这样认为,得三思了。先看看3月12日植树节之后,关于植树的几篇文章。
看完你可能改变看法。
首先是4月,网上流传青岛的新任市长要用40亿打造森林城市,最后被市民在微博上质疑,副市长后来回应,种树预算是14亿,以后园林绿化要倾听民意。这树种还是不种,不知道。
4月8日,环保组织“绿家园志愿者”召集人汪永晨在新京报上撰文“春天了,一起去植树”。文中,她提到:植树,在我看来是我们人对待大自然的态度在改变,是我们尝试着与自然交朋友的开始。
但在她之前,环保组织“达尔问自然求知社”的冯永锋明确反对春天去种树。3月30日他发了一条微博:
#春天来了,反对种树# 春天来了,各单位都琢磨组织员工去种树。可大家却都没想过,你种树的地方,其实过去都长着极好的天然林。把天然林砍光挖尽,才给你种的柏树、松树、槐树、杨树什么的腾出了空间。如果是这样,那么你种树的过程就是破坏生态的过程,是帮林业局贪污腐败的过程。种树不如护树、认树。
冯永锋发布微博后一天,3月31日,绿色和平在其网站上发表文章《天然林:应对干旱的最大法宝——应对云南干旱,天然林保护和生态修复刻不容缓》,绿色和平通过对云南历史旱情的科学研究以及实地考察,发现高质量的天然林在应对气候干旱、缓解旱灾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5月3日,《南方周末》发表了一篇文章《植树勿造“零”》,主要的意思是“是该反思植树造林政策了。”,文中多名专家都对政府林业系统“植树造林”政策提出批评。
青岛新市长要大规模种树,市民的较真在微博上形成了一股舆论,最后副市长出来澄清。这里边的问题不是种树的科学或者价值问题,而是程序问题,之前没有用听证会之类的方式倾听市民的意见。
汪永晨从环保组织的角度,觉得还是应该去种树,我总结了她的观点,大体是,种树代表着生态文明;曾经唤醒了民众,是绿色启蒙;种树中懂得了人是大自然中的一员,变得谦卑;种树带来了快乐。
冯永锋没有从宏观上论述种树背后的抽象价值,他的观点很现实,认为“种树的过程就是破坏生态的过程,是帮林业局贪污腐败的过程。”他的替代方案是:护树、认树。
南方周末的报道中,专家没提冯永锋微博中的两点质疑,但对植树造林政策提出了诸多批评,如违反“适地适树”原则,人工林大面积枯死病死;单一树种导致人工林质量差;喜欢种植速生树种;有人栽树无人看护;数据造假等等。
绿色和平一直对速生林有“意见”,和金光纸业的“过节”广为所知,对企业破坏天然林种植经济林持批评态度。在云南干旱的应对上,他们的建议是:除了目前正在进行的水利设施的建设和修复等措施以外,更要重视生态修复,严格保护现存的天然林, 停止将天然林转换为经济林、人工林的作法。
我们可以看到,种树的社会主体,有政府、有企业、有环保组织,有社会人士。面对政府的植树造林政策,专家们认识到了问题,但反应都很悲观。
一个专家说:我们为中国造林奉献了大半辈子,可人工林质量之低实在令人汗颜,可我们为此几乎无能为力啊!
另一个专家的反应是:“植树造林政策本身没错,但存在的问题实在太多,就算讲三天也讲不完。”不忍继续“揭丑”的罗菊春摆了摆手,“还是给他们留点面子吧。”
植树造林政策会有改善吗?专家无力,该怎么办?
政府自己会自我完善吗?如果它能“从善如流”,专家也不会无力了。
企业的植树行为,既有公益行为,如汪永晨在文中提到的,新京报与北京万科集团发起“永定河·绿行动”植树活动,共同种下“新京报读者林”和“新京报万科林”。也有追求企业利益的,如金光纸业。
企业破坏天然林种植经济林,一直遭到环保组织的反对,不仅仅是绿色和平,冯永锋和汪永晨估计也是反对态度。
不谈谁来植树,单讲植树这种行为,冯永锋和汪永晨出发点不同,观点也不同。冯觉得植树背后有很多问题,干脆别植树了,咱们护树、认树。汪永晨没有提植树行动中的问题,只是从道理上提倡应该去植树。
不管宏观的政策如何,具体到个人,春天我们还要去植树吗?是认同冯永锋的观点:植树有问题,所以完全否定,还是像汪永晨那样,不问事实状况,携带理想埋头继续种?
植树还是一种环保行为吗?不再那么理所当然了。
准备好了吗,说出你的观点吧! 神马!!
现在沙漠化严重,沙尘暴来的时候漫天黄沙……
尼玛啊,树都被砍的差不多了。
我们去植树去啊,还不植什么时候植?
神马!!
现在说植树是不是环保了,你妹啊,这不坑爹啊,我植个树你说我不环保的有木有啊!!
那你说到底种不种啊,你说啊说啊!!
明白点不好吗?
哦 说了半天,和环保不环保毛半毛钱关系
原来你就坑我 不会种 不会挑地种不会挑时间是吧……
尼玛。
中国人转这么多弯的有木有!
我种树了肯定会知道护树来着,也会有人护树来着……
所以参与讨论的人
V587啊!! 其实这样的辩论,前提条件是了解。
感觉文章中有几个重要的观点。
1. 现在大家种的都算是经济林(人工林),经济林(人工林)的缺点很多,比如成活率等。
2. 人工林(经济林)之前会毁坏天然林;(天然林不知道为了种植经济林还是其他原因被毁掉?这个貌似没有提)
3. 政府、环保组织等,在“植树”这样的工程中,有各种腐败的现象。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是为了植树而植树
还是为了树能长期存活 发挥作用 我们需要了解什么?
1. 什么是自然 林,什么是人工林(经济林)。
2. 经济林(人工林)培育所需要消耗的人力,物力和成活等现状。
3. 两者对环境的影响(利弊分析),和主要的价值(包括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等吧)有哪些?
4. 自然林的保护现状?
5. 人工林之前必须是以破坏自然林为代价么?自然林的保护和,人工林的存在真的矛盾么?
6. 利益分析。 这样的事情必然会有各种利益方。
比如,企业,比如,政府,环保组织等。对于各个利益方,到底冲突在哪里?! 南方周末我每期必读,一味的追求覆盖率,而不顾生态系统本身特点,不如少栽树,多护林 说句没有用的话,在适合的时间适合的地方种适合的树,不行的话种个草也成。 护林护树,我们需要做。但是植树我们也需要做。多一点绿色对生态环境来说,总是好的。 人工植的树有时候确实没有原始的树作用大。
虽说人工植树有时候真的是必须的。
但有的植被最大的作用就是被观赏。修个奇形怪状的,打个很水的比方,如果我是树,我被修得面目全非,我会这样想——“尼玛,把老子搞得光秃秃的,老子又不是被人看被人摸的,我还吸收毛线的二氧化碳,还净化毛线的空气,老子要多吸点肥长身体。 ”(哈哈。。。)
再有,观赏植物一般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去维护,为此有可能会人工铲除自然的花草,
有专业技术的植物人员很少,无专业技术的植树不容易存活。
现在人们一味地觉得树种越多越好,那是环保,但与其这样不保险地种树,还不如保护森林呢!
现在,“植树是否环保?”真的是一个值得思考值得研究的问题。 植树不环保?难道是因为植树的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人力、财力?
那我认为走路、骑自行车也不环保,因为大量的步行、骑车是对制造鞋子、自行车的材料等等的大量的消耗,而制造这些的过程势必会顺带制造大量的对环境有害的东西。。。